梅江

長江支流贛江河源(或支流)貢水的支流

梅江,長江支流贛江河源(或支流)貢水的支流,亦稱梅川,古稱漢水,又稱寧都江。位於江西省贛州東北部。梅江發源於寧都、宜黃縣交界的王陂嶂南麓,在於都縣貢江鎮龍舌咀注入貢水,河長240千米,沿途匯納2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一級支流有琳池河、黃陂河、會同河、固厚河、琴江、窯邦河,共有6條。

水系概況


梅江[長江支流贛江河源(或支流)貢水的支流]
梅江[長江支流贛江河源(或支流)貢水的支流]

上游段

河源至洛口為上游。梅江發源於寧都縣北部肖田鄉附近的王陂嶂,自北向南流,從王陂嶂到朗際附近成階梯河床,河床多為卵石組成;在肖田圩納肖田河,逐漸進入團結水庫,肖田圩以下河槽多呈“U”形,河流彎曲,一般呈“S”形狀。兩岸多為花崗岩與紅砂岩區域,林木稀少,河道淤塞日趨嚴重。 1970~1988年進行過二次河道整治。出團結水庫,繼續南流,於洛口東側納琳池河。

中游段

洛口至大雅坪為中游。梅江中遊河道開闊,河床多沙,漫灘較多,在東山壩納黃陂河,石上鎮蓮湖村納安福河,至縣城東側塘角村納會同河,其下游約2千米設有寧都水文站,沿岸多為紅砂岩、變質岩和風化花崗岩,植被較差,土壤侵蝕劇烈,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河床在逐漸淤積。
寧都縣建於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初名陽都,於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名為寧都,縣城駐地梅江鎮,素有“贛南糧倉”、“文鄉詩國”之美譽。
革命遺址與名勝古迹有寧都起義指揮部舊址和趙博生烈士陵墓及翠微峰、蓮花山等。其中寧都起義指揮部舊址在寧都縣城東梅江河畔(原為耶穌堂牧師住宅),建於1916年,坐西朝東,為兩層磚木結構的“羅馬”式建築。1931年12月14日,原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1.7萬餘人,由參謀長趙博生(中共黨員)等率領下在此起義加入紅軍,史稱“寧都起義”。舊址主樓於1981年維修。寧都縣城西5千米的劉坑村有一座翠微峰,方圓3平方千米內,有取名蓮花、合掌、翠微等12座形態各異的怪石奇峰。其中翠微峰峭壁平直,形同刀削,色如丹霞,故又名“赤面寒”,高過百餘丈,峰頂卻平坦,上鑿有水井,曾蓋房舍。清代著名文學家魏禧等9人在此講易學,時稱“易堂九子”。登峰有梯道,系從峰腰間天然崖縫鑿砌登階、安鐵梁鋪梯道,爬過羅漢挺肚,全長80米。峰下西側有可容納數千人的大岩洞,名金精洞。洞外伴有金泉吊葫蘆,故以峰險、洞幽、泉美聞名。1950年電影《翠崗紅旗》在此拍攝,影片講述人民解放軍攻取翠微峰的故事。距縣城西北15千米處有一座蓮花山,山形如蓮花,蒼松蔭翳,幽篁夾道,夏秋涼爽,景色旖旎。西晉時,釋氏青蓮祖師在此建寺,恰似建於蓮花瓣內,故名青蓮寺,經歷代修葺,今門楣題為“青蓮古剎”。寺外1岩、2洞,石林岩海,呈奇獻巧,為遊覽勝地。
河出寧都縣城,於竹笮鄉流水灣納固厚水,黃石鄉江口村納琴江。水面漸寬,河床寬淺,水流較緩。

下游段

大雅坪至河口為下游。出大雅坪于山溪村壩腦進入瑞金市境內,蜿蜒南流至瑞林,於嶺子腦納元田河,於瑞金市瑞林圩納崗孔河,瑞林圩上游約2千米建有上長洲徑流式水電站,河道穿行於崇山峻岭之中,岸線曲折,礁石棋布。在長沙村的下塅進入于都縣曲洋鄉小源村,兩縣市分界處在建留金壩日調節水電站,在於都曲洋鄉納窯邦河,轉向南流,至於都汾坑鄉鯉汾圩納岩前河后,設有汾坑水文站,至於都汾坑鄉河子背納銀坑河,於都車溪鄉桃坑納仙下河,於貢江鎮的龍舌咀注入貢水。兩岸多屬丘陵,間有寬闊階地,水流分散,流速減緩,沙灘較多,河內有珍貴魚種河鯉、鱖魚

水文特徵


流域多年平均氣溫19.3攝氏度,多年平均無霜期29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665.0毫米,流域降水量分佈自北向南逐漸減少,多年平均徑流量67.30億立方米。
流域暴雨洪水多發生在3~6月,以6月最為集中,梅江汾坑水文站實測最大洪峰流量5470立方米每秒(1984年6月2日)。
2005年水質監測評價河段有寧都縣城和汾坑水文站2個,豐水期水質優於Ⅲ類水佔50%,Ⅲ類水佔50%;枯水期水質均優於Ⅲ類。

流域概況


梅江流域位於東經115°22′~116°38′,北緯25°58′~27°09′,東納琴江,北為宜黃水,西與平江毗鄰,南入貢水,流域面積7 121平方千米,呈丫字型。地跨江西省寧都、瑞金、於都、石城4縣(市)。
1.4.地貌地質
流域東西北三面高,南面較低,以低山、丘陵為主,西北一帶多為花崗岩、斑岩,東部多為片岩
1.5.經濟社會
2004年,流域人口109萬,耕地4.7萬公頃,糧食總產量40.66萬噸,地區生產總值45.38億元。以水稻種植為主,經濟作物有油茶澤瀉、白蓮、茶葉等,是江西省重點茶油產區之一。工業主要有礦產品、食品、林副產品和服裝加工等。
寧都縣肖田鄉至縣城梅江鎮、于都縣銀坑鎮至縣城貢江鎮兩段為省級公路。中間有319國道把梅江鎮和貢江鎮銜接起來。東韶、員布、洛口、黃陂、釣峰、固厚均有省道相貫通。河口貢江鎮有贛龍鐵路經過。
1.6.自然資源
流域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20.6兆瓦,2001年植被覆蓋率55%,以松杉林和灌木林為主。有錫、雲母、鎢、煤、瑩石和稀土等礦產,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寧都翠微峰等風景名勝。

自然災害


民國4年(1915年)大水,災情慘重。汾坑水文站實測最大洪峰流量5470立方米每秒(1984年6月2日),沿岸田廬受淹。
民國27年(1938年)發生旱災,糧食大量減產。1966年乾旱時間達92天,受災面積1.24萬公頃。1968年寧都風災,毀房482間、死3人。

治理開發


水庫
水庫
流域建有小(1)型水庫38座,總庫容1.32億立方米;中型水庫有竹坑、老埠、下欄水庫3座,總庫容4065萬立方米;大型水庫有團結水庫1座。建有灌溉千畝農田的水陂14座,灌溉萬畝的水陂有走馬陂1座。流域水土流失面積1980年為13.40萬公頃,2001年為9.69萬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981~1990年為2.03萬公頃,1991~2005年為4.54萬公頃。設有寧都、石城等4個水文站以及肖田等35個雨量站。
梅江[長江支流贛江河源(或支流)貢水的支流]
梅江[長江支流贛江河源(或支流)貢水的支流]
團結水庫,梅江上游的大(2)型水庫,地處江西省寧都縣境內,距寧都縣城55千米,1979年11月竣工。水庫壩址地處寧都縣洛口鎮員布村猴金石峽谷處,東經116°05′,北緯26°52′,控制流域面積412平方千米,水庫回水東至洛口和平艾屋,西至洛口永紅外橋背嶺,南至大壩,北至肖田吳村村頭,水面面積11.25平方千米,形似扇狀。有尖角溪等46條溪流匯入。多年平均氣溫18.3攝氏度,多年平均降水量1 677.6毫米,多年平均入庫徑流量4.20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入庫懸移質輸沙量7.75萬噸,輸沙量主要集中在洪水期。工程是以防洪為主,兼顧發電、灌溉、養殖的年調節水庫。主要效益:①調節了梅江水量,使梅江汛期下游沿河兩岸11個鄉鎮43個村委會的居民和0.29萬公頃農田減免了洪水災害。②1979年至2005年,年平均發電量1 280萬千瓦時。③水庫水產場建立起自繁、自養、自撈的“三自一條龍”商品魚養殖體系。④利用庫周丘陵、山地和庫內小島,發展多種經營。水庫正常蓄水位242.00米(假定高程,下同),死水位235.6米,設計洪水位244.29米,校核洪水位245.53米,總庫容1.457億立方米,防洪庫容0.253億立方米,興利庫容0.78億立方米,死庫容0.428億立方米,工程由主壩、副壩、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引水系統及其配套工程建築物組成。①主壩為粘土心牆砂殼壩,壩高28米,壩頂高程248.0米,壩頂長210.0米,壩頂寬5.0米,最大壩高34.0米。②水庫有副壩16座,均為碾壓式均質土壩,位於主壩右側。③正常溢洪道位於主壩左側,堰頂高程236.0米,全長214.0米;溢洪道凈寬20.0米,兩孔溢流,每孔凈寬10.0米,由兩扇弧形閘門控制。④非常溢洪道位於主壩的庫區右側,為引爆自潰式土堤,堤頂高程249.0米,溢流堰底板高程242.0米,溢流凈寬150.0米,中部有一砼隔墩。⑤引水系統及其配套工程建築物包括發電引水隧洞和灌溉引水隧洞,均為鋼筋砼圓形壓力洞。庫內淹沒區涉及3個鄉鎮5個村,淹沒耕地0.04萬公頃,拆遷房屋4.74萬平方米,遷移人口3 082人,移民大部分就地后靠安置,少部分外遷。庫區位於寧都縣東北部,屬低山丘陵區,肖田以上河床卵石覆蓋,肖田以下河床均為砂層覆蓋,且愈到下游砂層覆蓋愈厚,河床逐漸升高。庫區原河床呈“U”字型,河面寬多在百米以內,枯水期水深一般不足一米。兩岸地勢開闊,四周除中南部為丘陵河谷盆地外,東西北三面群山環繞,高峰叢集。地層屬侏羅-白堊紀的砂岩和礫岩互層,出露岩層有砂質板岩、花崗片麻岩、花崗岩、砂岩和礫岩。1976年進行了保安加固。①採用凈寬為150米的非常溢洪道,加固隔墩和加強襯護;②主、副壩、非常溢洪道土堤均加高2米;③副壩由原設計的10座增加至16座;④主溢洪道由3扇平板閘門改為2扇鋼質弧形閘門;⑤引水工程相應增加了工程量;⑥防洪限制水位由241米提高至242米。2002年進行了除險加固。對主壩和副壩的護坡、安全監測系統設計、白蟻防治處理、正常溢洪道的進口攔魚柵、閘首工作橋、公路橋、發電引水隧洞內壁和東、西乾渠灌溉引水隧洞及非常溢洪道的安全監測系統設計等進行加固設計處理。此外還增設了出庫流量站、4個雨量站、氣象觀測設施等。水庫防洪標準由100年一遇提升到2000年一遇,保護農田面積由原來的0.142萬公頃增加至0.29萬公頃,多年平均發電量由原來的922萬千瓦時增至1 040萬千瓦時。

主要支流


琳池河,梅江上游支流,地處寧都縣北部,流域面積218平方千米,河長40.0千米。多年平均降水量1 726.0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2.26億立方米,河水可飲用。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層屬於寒武系,岩石多為花崗岩。流域建有白石、花斜2座小(1)型水庫,設有東韶等2個雨量站。琳池河發源於寧都縣東韶鄉下石油北面與永豐、樂安兩縣交界處,自西北向東南流經東韶鄉漢口、琳池,於洛口鎮大布村匯入梅江。上遊河道彎曲狹窄,兩岸森林茂密,中下游逐漸開闊,河道寬淺,河床為礫石和粗細沙。琳池村有石雕“台灣石獅”一座,石獅高2米,用整塊紫紅花崗石雕成,雙獅嗔目而視,體態膘悍,造型生動,刻劃粗狂,為台灣人民紀念該村乾隆進士李宜青出巡台灣勵精圖治之事。1978年琳池村出土了南宋白瓷粉盒。
黃陂河,梅江支流,古稱下西江,地處寧都縣境內,流域面積761平方千米,狀似扇形。河長58.9千米,有小布河、下沽河等支流。流域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0兆瓦。有螢礦石、鐵礦石、雲母等礦產。2001年植被覆蓋率為54.0%,以灌木林和松杉林為主,盛產獼猴桃。流域建有禾塘、山田、中會、黃泥河、康源5座小(1)型和8座小(2)型水庫。2001年水土流失面積2.40萬公頃,1991~200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為0.29萬公頃,設有蔡江等6個雨量站。黃陂河發源於蔡江鄉大坑村大坪坑,自南向北流過黃陂鄉山堂村,從此折轉向東流,河道狹窄,多急彎,河床多為卵石組成;於黃陂鄉潭口納小布河,此河段有紅一方面軍總前委“黃陂會議”舊址、毛澤東黃陂舊居、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舊址暨朱德舊居等,於釣峰鄉韶口納下沽河,在東山壩大布村注入梅江。河道寬淺,且較為曲折,河床多由粗細沙組成,兩岸地勢開闊,林木稀疏。
會同河,梅江支流,原名下東江,地處寧都縣東部,流域面積289平方千米。河長41.7千米。有源里河、鷓鴣河、南田河、湛田河、井源河等支流。民國4年(1915年)大水,沿岸受淹。民國22年(1933年)春,會同百勝起風暴,村中大部分屋瓦被毀。1954年大水,湛田衝倒房屋4棟。1986年旱災,糧食減產。1973年大風,房屋大量倒塌,大樹連根拔起。流域建有梅源等6座小(1)型和3座小(2)型水庫,2001年水土流失面積0.95萬公頃,1991~200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為0.55萬公頃,設有湛田雨量站。會同河發源於廣昌縣驛前鄉下坪草屋背嶺上,1959年和1965年此處有猛虎傷人記載,自東向西流經寧都縣湛田鄉,湛田鄉李村有“李村溫泉”,鹼性硫磺水質。流經會同鄉,於寧都縣梅江鎮塘角村匯入梅江,河道寬淺,河床多為細沙,兩岸青山蒼翠。
2.紀實
(3500字)
參考文獻:
江西省贛州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贛州市地區志.1994版。南昌:新華出版社,1994年
江西寧都縣誌編纂委員會。寧都縣誌.1986版.
寧都縣水利志編纂委員會。寧都縣水利志.1990版.
于都縣志.
于都縣水利電力局。于都縣水利志.1994版.
瑞金縣誌.
瑞金縣水利志.
江西省石城縣縣誌編纂委員會。石城縣志.1989版。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石城縣水利志。
6.171.2.5.1團結水庫(Tuanjie Reservoir)
(中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