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溪村

孟溪村

孟溪村是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新市鎮轄村,位於新市鎮的東大門,緊靠京杭大運河,桐德公路東西貫穿,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非常便利。

村情概況


全村共有小型企業38家,工業產值24060萬元,全村總產值25981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2.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329元。
改革開放以來,村黨支部、村委會人員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黨德農村監視額,始終不渝地帶領廣大群眾堅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村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提升農村的生活水平,人民安居樂業,一個和諧、健康、文明的孟溪村展現在人民面前。
孟溪村
孟溪村
在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城西30公里孟溪村。為明代文學流派――“公安派”創始者袁宗道袁宏道中道三兄弟故鄉。四周丘陵起伏,湖堰相間,村中荷葉山,喬木干彰,青翠如繪。其下三袁祖居,尚存其祖父袁大化所築桂花台,其母龔氏放簾台。三袁當年外出時的上馬墩。村東200米處,有袁宗道、袁中道墓葬,高約1米余,上植青草。往東數里,有三袁詩文中寫過“銀杏熟果墮佛髻”的義堂寺白果樹,蔥蘢蒼翠,遮天蔽日。其故鄉之美,真可謂“山之蒼蒼,水之晶晶,樹之森森。”
“柳浪湖上柳如煙,柳浪湖下水接天。”清朝詩人侯家光在一首詩中這樣描繪三袁故里的景色,後人將“柳浪含煙”列為公安八景之一,這裡成為歷代文人墨客憑弔三袁的理想場所。
孟溪村
孟溪村
荊州公安孟家溪鎮東兩公里的桂花台,是明朝著名文學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的家鄉。三袁皆為萬曆朝進士。他們在文學創作上都主張不受俗套約束,追求個性的張揚和自然、真實、清新的文風,被稱為“公安派”,為晚明文學中的重要流派。桂花台高約四米,寬約六米,相傳為三袁的祖父為觀賞風景、納涼休憩而修築的土台,上面栽有一棵桂花樹,故名“桂花台”。台右邊有個叫擺腳堰的水塘,相傳為三袁的母親勞作回來洗腳的地方。台東南不遠處有座荷葉山,系袁宗道、袁中道的合葬墓,墓前豎立著一塊高大的墓碑。現存的柳浪遺址,為袁宏道棄官回鄉在斗湖堤西南買地建的柳浪館,為避暑勝地。當時的文人雅士多聚集於此讀書、吟詩、參禪、悟道。後來,文人多慕名遊覽,賦詩抒懷。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41.00畝(其中:田21.00畝,地20.00畝),人均耕地0.11畝,主要種植水稻、柑橘等作物;擁有林地594.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8.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7畝,主要種植柑橘等經濟林果;無水面、草地,荒山荒地98.00畝,其他面積767.00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水稻、柑橘,農產品主要銷售往縣內國外。2007年全村銷售總收入65.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2%。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5.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3.00萬元,佔總收入的41%;畜牧業收入66萬元,佔總收入的4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50頭,肉牛1頭);林業收入2.00萬元,佔總收入的1%;第二、三產業收入18.00萬元,佔總收入的12%;工資性收入15.00萬元,佔總收入的11.5%。農民人均純收入83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2.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6人(占勞動力的7%),在省內務工的有6人。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9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2.5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0.50萬元,有固定資產0.8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會議方式公開。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通路、通電、和電視、電話四通,沒有路燈。有9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98戶通電,有8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3%和8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0戶(分別佔總數的51 %和41%)。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為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 3.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農用運輸車5,拖拉機5輛,摩托車36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0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0.00畝,有效灌溉率為7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5 畝。該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1.00畝(其中:田21.00畝,地20.00畝),人均耕地0.11畝,主要種植水稻、柑橘等作物;擁有林地594.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8.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7畝,主要種植柑橘等經濟林果;無水面、草地,荒山荒地98.00畝,其他面積767.00畝。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水稻、柑橘,農產品主要銷售往縣內國外。2007年全村銷售總收入65.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優質甜橙特色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98戶,共鄉村人口377人,其中男性198人,女性179人。其中農業人口367人,勞動力214人。該村以汗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6人,哈尼族族5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57人(人員名單附后),參合率97%;享受低保10人(人員名單附后)。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小新寨小學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建水四中中學。該村距離小學校0.50公里,距離中學3.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8 人,其中小學生21人,中學生17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9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2.5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0.50萬元,有固定資產0.8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內重大事項;集體財務收支情況。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9人,黨員中男黨員9 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農業基礎設施落後;飲水困難;農業技術科技含量低。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特色農業,擴大優質甜橙種植;大力發展畜牧業,發展勞務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