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國際鋼琴比賽
世界鋼琴比賽
肖邦國際鋼琴比賽(International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是世界著名鋼琴比賽之一,從1927年開始每五年舉辦一次。它由波蘭鋼琴家Jerzy Zurawlew教授創辦,在著名音樂家肖邦的故鄉波蘭首都華沙的華沙愛樂廳舉行。比賽得到波蘭政府的資助,為每屆大賽提供五百萬茲羅提(約100萬美元)的補助金。
比賽每屆頒發六項大獎及特別獎,賽項的特色是,評判會根據參賽者的實際表現來評定獎項。若他們認為某一獎項無人有足夠資格獲獎,便會從缺,而不會有遞補者。
肖邦國際鋼琴比賽是歷史悠久的鋼琴比賽之一,在全球享有極高聲譽。比賽每5年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辦一次,至今已有80餘年的歷史。它不僅記載著現代鋼琴家們的年少風華,更是二十世紀鋼琴演奏史不朽傳奇的見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肖邦的音樂被世俗曲解為靡靡之音,甚至連專業音樂院校都不願意再將肖邦的作品作為教學曲目。在這樣的情況下,波蘭的鋼琴家和音樂教育者們決定舉辦“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以發揚肖邦的音樂精神,併發掘出優秀的肖邦音樂詮釋者。
肖邦國際鋼琴比賽
第一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在1927年1月23-30日舉行,地點是華沙愛樂大廳。1932年和1937年的比賽同樣在那裡舉行。根據組織者的意願,該比賽每5年舉辦一次,1942年的比賽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沒有舉行。而且該比賽在二戰之後幾年內無法進行。戰後的第一次比賽,也就是第四屆比賽在1949年舉行,地點在“羅馬”音樂廳——當時華沙愛樂樂團和歌劇院的臨時所在地。那屆比賽成了肖邦逝世100周年的一大盛事。再下一次比賽是在1955年舉辦,當時在二戰中被炸毀的華沙愛樂音樂廳剛剛重建完成。
戰前和戰後1955年、1960年、1965年的比賽都在冬天舉行,接近2月22日,也就是肖邦誕生的日子。後來由於2月份比賽選手和評委都容易出現較多疾病,日後的比賽安排在10月舉行,也就是作曲家的忌日。
戰前的比賽是由華沙音樂協會資助舉辦的,這個組織後來建成了肖邦高等音樂學院。1949年第四屆比賽是由肖邦百年誕辰執行委員會資助舉辦的,他們的經費由國家財政部提供。1955年的第五屆比賽是由文化部長組織成立的比賽執行委員會舉行的。從1960年起,肖邦協會成為了比賽的組織者,他們維持著整個比賽的組織運作。1995年以前,比賽的資金來源都主要是國家財政部撥款。1995年,第13屆比賽有20%的資金來自企業贊助,2000年14屆比賽之後企業的贊助越來越多。
從1957年開始,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從屬於國際音樂比賽聯盟,是這個聯盟創辦者之一。
1927年第一屆比賽,來自8個國家的26名選手參賽,之後比賽迅速擴大,並且吸引越來越多的選手參賽。1980年,來自36個國家的149名青年鋼琴家參加了比賽,這是目前參賽選手最多的一屆比賽。11屆到14屆也有數量接近的選手參加。
在比賽的試聽當中,青年鋼琴家們會按照字母排列順序演奏,最開始的字母由隨機抽籤決定。一般規則規定參賽的選手在18到29歲之間,但有時也會有適當的改變,在過去的比賽當中,最年輕的選手只有16歲,而年齡最大的則是32歲。
第一至五屆
第一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舉行於1927年,獲得第一名的是當時年方20的蘇聯選手列夫·奧波林(Lev Oborin),他是以無可爭議的成績奪得冠軍的。他留下的錄音不多,飛利浦唱片公司出版的他和大衛·奧依斯特拉赫合作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是他著名的錄音。
第二屆比賽舉行於1932年。這屆比賽的第一名也是前蘇聯人,名叫烏寧斯基(Alexandre Uninsky)。他同時還獲得了“瑪祖卡特別獎”。烏寧斯基的錄音也不多,飛利浦曾出版過他演奏肖邦《瑪祖卡》的“小雙張”,從演奏風格上看也偏重於穩重工整一路。
1937年舉行的第三屆比賽中獲第一名的仍然是前蘇聯人,他是1913年出生的扎克 (Yakov Zak),他同時還獲得了這次比賽的“瑪祖卡特別獎”。DG“畫廊系列”早年有一張他與別人合作的鋼琴三重奏。儘管前三屆比賽的冠軍全由蘇聯人囊括,但並未引起非議。這固然因為波蘭還未淪為蘇聯附庸、還是個獨立的國家,但最重要的是評委能堅持自己的美學理念、有獨立的人格。事實上,這幾位獲獎者日後都成了一代宗師,也證明了這些評委們確有慧眼。此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火遍及全歐。所以第四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就一直拖延到12年之後。
第四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於1949年舉行,這屆比賽由波蘭的車爾尼·斯特凡斯卡(Halina Czerny-Stefanska)和前蘇聯的達維多維奇(Bella Davidovitch)兩位女選手獲並列第一名。前者還獲得了瑪祖卡特別獎。捷克的Supraphon、英國的Pearl都為她出過專輯。傅聰留學波蘭時就曾隨她學藝。達維多維奇直到1982年近50歲時移居美國后才重新一鳴驚人,並在DG和飛利浦公司留下了不少唱片。
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 傅聰
第六至十屆
1960年舉行的第六屆比賽,成就了奪得冠軍的義大利人毛里奇奧·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鋼琴演奏大師之路。
1965年舉行了第七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獲得第一名的是當今享譽樂壇的阿根廷女鋼琴家馬爾塔·阿格里齊 (Martha Argerich)。自幼學琴,師從多是名門:古爾達、李帕蒂夫人、馬格羅夫、阿殊肯納齊、米開朗傑里等都曾是她的老師。早在1957年她還獲得過布索尼和日內瓦國際鋼琴比賽—等獎。
第八屆比賽於1970年舉行,獲第—名的是美國的奧爾森(Garrick Ohlsson),這是美國人在這項比賽中第—次取得這樣好的名次。在這次比賽中得獎后,他先後和奧曼迪、小澤征爾等合作在歐美各地演出。EMI出版過他演奏肖邦《夜曲和前奏曲》、《波蘭舞曲和幻想曲》兩張專輯。
第九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在1975年舉行,冠軍得主是波蘭的鋼琴家克里斯蒂安·齊默爾曼(Krystian Zimerman)。這是波蘭人在哈拉謝維奇之後相隔了20年才再次在這個固定在華沙舉行的比賽中奪得第—名,他時年18歲,頗得“歐洲音樂總監”卡拉揚的賞識。
第十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在1980年舉行。這屆比賽的第一名由一位叫鄧泰新(Dang Thai Son)的越南人獲得。這是亞洲人第一次奪得這項桂冠。
第十一至十五屆
第十四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冠軍李雲迪
1985年舉行的第十一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中,冠軍得主是前蘇聯的布寧(Stanis Lav Bunin),他同時還獲得了“波蘭舞曲”和“協奏曲”特別獎。由於這次比賽通過衛星向全世界作現場直播,因而使他的名聲遠揚。
1990年舉行的第十二屆比賽沒有出現耀眼的新星,卻開了另—個先例,就是比賽結果沒有一人令評委們滿意,使冠軍空缺。獲得第二名的是美國人肯納(Kevin Kenner)。他1963午出生於加利福尼亞的科羅拉多,生活在德國的漢諾威。他同時還獲得了這次比賽的“波蘭舞曲特別獎”。
第十四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金獎 李雲迪
第十五屆比賽舉行於2005年10月,波蘭的拉法爾·布萊哈奇(Rafal Blechacz)技壓群雄奪得桂冠,這是自1975年齊默爾曼之後再次由波蘭人贏得這項榮譽。布萊哈奇出生於1985年,正在波蘭比得哥什爾音樂學院學習,他在比賽中還囊括了最佳瑪祖卡、最佳波蘭舞曲和最佳協奏曲三個特別獎。
第十六至二十屆
第十六屆金獎得主尤利安娜·阿芙蒂耶娃(Юлианна Авдеева)是一位俄國鋼琴家,1985年7月3日出生於莫斯科,5歲開始習琴,後進入格尼辛音樂院進修,畢業后留校任教。她也曾獲得2002年的阿圖爾·魯賓斯坦國際青年鋼琴紀念大賽冠軍。
2021年7月25日,第18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全球初賽揭曉,南充籍青年女鋼琴家彭嘉娜入選,成為代表中國衝刺這個國際鋼琴比賽獎項的優秀鋼琴家之一,同時她也是南充歷史上首位入選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的鋼琴家。
以下是2010年肖邦國際鋼琴比賽曲目要求(不包括預選賽)
第一輪
兩首練習曲,從兩組中各選一首:
2010年第十六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海報
C小調,Op. 10 No. 4
降G大調Op. 10 No. 5
F大調,Op. 10 No. 8
C小調,Op. 10 No. 12
A小調,Op. 25 No. 11
b)A小調,Op. 10 No. 2
C大調,Op. 10 No. 7
降A大調,Op. 10 No. 10
降E大調,Op. 10 No. 11
A小調,Op. 25 No. 4
E小調,Op. 25 No. 5
升G小調,Op. 25 No. 6
B小調,Op. 25 No. 10
從以下作品中選一首:B大調夜曲,作品9第3號
C小調夜曲,作品27第1號
降D大調夜曲,作品27第2號
G大調夜曲,作品37第2號
C小調夜曲,作品48第1 號
升F小調夜曲,作品48第2號
降E大調夜曲,作品55 第2號
B大調夜曲,作品62第1號
E大調夜曲,作品62第2號
降E小調練習曲,作品10第6號
C小調練習曲,作品25第7號
E大調練習曲,作品10第3號
從以下作品中選一首:G小調敘事曲,作品23
F大調敘事曲,作品38
A大調敘事曲,作品47
F小調敘事曲,作品52
升F大調船歌,作品60
F小調幻想曲,作品49
B小調諧謔曲,作品20
降B小調諧謔曲,作品31
C小調諧謔曲,作品39
E大調諧謔曲,作品54
演奏順序自定,但練習曲必須連著演奏。原文:The works may be performed in any order,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études from groups a) and b),which must be performed one after the other.
第二輪
從以下作品中選一首,但不得與第一輪重複:G小調敘事曲,作品23
F大調敘事曲,作品38
從以下圓舞曲中選一首:降E大調圓舞曲,作品18
降A大調圓舞曲,作品34第1號
F大調圓舞曲,作品34第3號
降A大調圓舞曲,作品42
降A大調圓舞曲,作品64第3號
一套瑪祖卡從以下作品中選:作品17,24,30,33,41,50,56,59
瑪祖卡必須按它們在作品中的編號順序演奏。
對於33和41號馬祖卡舞曲,使用以下編號順序:
Op. 33:G sharp minor,No. 1
C major,No. 2
D major,No. 3
B minor,No. 4
Op. 41:E minor,No. 1
B major,No. 2
A flat major,No. 3
C sharp minor,No. 4
從以下波羅乃茲舞曲中選一首:降E大調平穩的行板和波羅乃茲舞曲,作品22
升F小調波羅乃茲舞曲,作品44
降A大調波羅乃茲舞曲,作品53
第二輪演奏將持續45-50分鐘。
演奏順序自定。
若選手演奏超時,評委將叫停
選手至少有一首作品未在第一輪演奏過。
第三輪
降A大調幻想波羅乃茲舞曲,作品61
C小調奏鳴曲,作品4
或降B小調奏鳴曲,作品35
或B小調奏鳴曲,作品58
(B小調奏鳴曲不彈奏重複的第一樂章. 降B小調奏鳴曲是否重複第一樂章由選手自定。)
第三輪的演奏將持續55-60分鐘。
演奏順序自定。
若選手演奏超時,評委將叫停
決賽
以下任選一首協奏曲:
E小調,作品11
或F小調,作品21
要求:
1、必須背譜演奏。
2、肖邦作品的各種版本都接受,組委會推薦Urtext of the National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Fryderyk Chopin (ed.Professor Jan Ekier)。
3、參賽者需要註明肖邦作品的版本及每首的演奏時間。
比賽的首五屆一直都由波蘭及蘇聯的參賽者雄霸冠軍寶座。之後樂壇百花齊放,世界各地都有不少參賽者得以入選決賽。以下為歷屆決賽的得獎者部分列表。
Table showing: 1927年以來前6名得主 | ||||||
---|---|---|---|---|---|---|
年度 | 第1名 | 第2名 | 第3名 | 第4名 | 第5名 | 第6名 |
1927 | 列夫·奧波林(Lev Oborin) | 斯坦尼斯拉夫·施皮尼亞爾斯基(Stanisław Szpinalski) | Róża Etkin-Moszkowska | Grigory Ginzburg | ||
1932 | 亞歷山大·烏寧斯基(Alexander Uninsky) | Imré Ungár | Bolesław Kon | Abram Lufer | 肯特納(Louis Kentner) | Leonid Sagalov |
1937 | 雅可夫·札克(Yakov Zak) | Rosa Tamarkina | Witold Małcużyński | Lance Dossor | Agi Jambor | Edith Picht-Axenfeld|Edith Axenfeld |
1949 | 貝菈·達維多維奇(Bella Davidovich) 哈麗娜·車爾尼-斯特凡斯卡(Halina Czerny-Stefańska) | Barbara Hesse-Bukowska | Waldemar Maciszewski | Georgy Muravlov | Władysław Kędra | Ryszard Bakst |
1955 | 哈拉塞維契(Adam Harasiewicz) | 阿胥肯納吉(Vladimir Ashkenazy) | 傅聰 | Bernard Ringeissen | Naum Shtarkman | Dmitry Paperno |
1960 | 莫里齊奧·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 | Irina Zaritskaya | Tanya Achot-Harutunian | 李名強 | Zinaida Ignatyeva | Valeri Kastelsky |
1965 | 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 | Arthur Moreira Lima | Marta Sosińska | 中村紘子 | Edward Auer | Elzbieta Glabówna |
1970 | 歐爾頌(Garrick Ohlsson) | 內田光子(MITSUKO UCHIDA) | Piotr Paleczny | Eugene Indjic | Natalya Gavrilova | Janusz Olejniczak |
1975 | 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 | Dina Joffe | Tatyana Fedkina | Pavel Gililov | Dean Kramer | Diana Kacso |
1980 | 鄧泰山 | Tatyana Shebanova | Arutyun Papazyan | 從缺 | 海老彰子(Akiko Ebi) Ewa Poblocka | Eric Berchot Irina Pietrova |
1985 | 布寧(Stanislav Bunin) | Marc Laforet | 克里斯托夫·雅布翁斯基 | 小山實稚惠(Michie Koyama) | Jean-Marc Luisada | Tatyana Pikayzen |
1990 | 從缺 | Kevin Kenner | 橫山幸雄 | Corrado Rollero Margarita Shevchenko | Anna Malikova 高橋多佳子 | Caroline Sageman |
1995 | 從缺 | Philippe Giusiano Alexei Sultanov | Gabriela Montero | Rem Urasin | 宮谷理香 | Magdalena Lisak |
2000 | 李雲迪 | 英格莉·芙莉特 | Alexander Kobrin | 陳薩 | Alberto Nosè | 佐藤美香 |
2005 | 拉法爾·布萊哈奇(Rafał Blechacz) | 從缺 | 林東赫 林東閔 | 關本昌平 山本貴志 | 從缺 | 李嘉齡 |
2010 | 尤利安娜·阿芙蒂耶娃(Yulianna Avdeeva) | 盧卡斯·傑努薩斯(Lukas Geniušas) 英歌夫·溫德(Ingolf Wunder) | 丹尼爾·特里科諾夫(Daniil Trifonov) | 尤福基尼·薄占諾夫(Evgeni Bozhanov) | 佛朗索瓦·杜芒(François Dumont) | 從缺 |
2015 | 趙成珍(韓國) | 查爾斯·理查德·哈梅林(加拿大) | 凱特·劉(美國) | Eric Lu(美國) | Yike (Tony) Yang(加拿大) | Dmitry Shishkin(俄羅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