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梁龍燈
銅梁龍燈
銅梁是著名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以龍燈藝術享譽海內外。
1984年和1999年,首都舉辦新中國成立35周年與50周年兩大盛典,九條銅梁大龍先後象徵九州中華,在天安門前翻騰起舞,分別接受以鄧小平、江澤民為首的第二、第三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受到領導們的稱讚。先後在國家級大賽中十獲冠軍,在國際大賽中兩奪魁首,成就輝煌。
銅梁龍燈品種眾多,分龍燈和彩燈兩大系列。既是彩扎的龍和燈,又是以龍和燈為道具的舞蹈,是集舞蹈、音樂、美術、手工藝品為一體的銅梁龍間綜合藝術。龍燈系列陣容強大,主要有氣勢恢宏的銅梁大龍,端莊威嚴的正龍,激越火爆的火龍,古樸豪放的稻草龍,典雅靈秀的荷花龍,鏗鏘悅耳的竹梆龍,以及多姿多彩的彩龍、扁擔龍、板凳龍、滾地龍等。彩燈系列幽默風趣,主要有大鳳凰、亮獅、開山虎、魚躍龍門、豬啃南瓜、犀牛望月、十八學士,以及三條鮮、蚌殼精、泥鰍吃湯元、雄雞戲蜈蚣等。各種龍燈、彩燈因其品類不同而舞蹈各異,可以根據需要隨意組合,既可在舞台上作專業演出,也可在廣場上作大型表演。以龍為題材的各種工藝製品,多達百餘種,無不造型精美,巧奪天工,不但用於玩舞,而且用於裝飾,遠銷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和美、法、意、俄、日及加拿大、墨西哥等十多個國家。不少工藝精品被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和個人愛好者收藏。
銅梁龍燈的舞蹈套路非常豐富,充滿著愉悅向上的激情,反映著火熱的民間生活和淳樸的民俗風貌。特別是遐邇聞名的銅梁大龍全長50米,套路多達30餘個,或騰越、或翻滾、或造型,交替變換。慢舞時雍容大度,優美抒情;快舞時激越奔放,動人心魄。銅梁火龍更是獨具魅力,打鐵水,噴火花,人在火中舞,龍在火中飛,場面極為熱烈多彩。由此體現出銅梁龍的鮮明特色:大龍具、大套路,組合大場面,體現大氣勢;以歡快的傳統吹打樂,激烈的民間煙火,烘托出熱烈的喜慶氣氛。各種龍舞、燈舞既保留了傳統的巴渝風味,又融匯了現代意蘊,常令觀眾目不暇接,欣喜異常。有關專家評論說:"銅梁龍氣勢磅礴,確有神聖威嚴之感,是廣場藝術中的上品"。
銅梁龍燈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據考證起於明,盛於清,而譽於今。民間每年新春耍龍燈拜年,端午賽龍舟祭江,遇大旱玩黃荊龍求雨,企望龍鳳呈祥,人壽年豐。古往今來,由篤信逐步演化為娛樂,相沿成習,孕育了銅梁龍燈這一巴渝民間藝術之花。
銅梁龍燈繁花似錦,傳統盛事是春節龍燈會。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節,全縣各鄉鎮舞龍代表隊齊集縣城,各種龍燈大會演,各類藝術大展賽,文化商貿結合,歷時半月,熱鬧非凡。銅梁龍燈活動在當代發展為兩大節日,一是中國銅梁龍燈藝術節,在10月舉行;二是中華龍溫泉旅遊節,在5月舉行。節日期間,中外頂級明星傾情演出,龍燈精品競相展演賽,滿城龍舞歡歌,吸引了不少國家的貴賓、客商與市內外數十萬觀眾聚集龍鄉共度佳節。
銅梁龍燈
銅梁龍燈的濫觴已不可細考。根據古籍和文物資料以及民間傳說,可以理出銅梁龍燈的大致走向。銅梁地處四川盆地腹心的渝西淺丘地帶,據中科院“銅梁文化”發掘組稱,兩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已有先民在這裡勞作生息,以後出土的商周、秦漢文物證明這裡一直是富庶之邦。唐長安四年(公元704年)建縣以後,文化更加繁榮。《四川省通志》稱“銅梁為古梁州之域,巴國之地,境內秀山重疊,巴水環流,民富物殷,人文興盛。”當時有藝文傳說,伏羲、女媧初制人煙時,奔波於天上,累斃于山野,所棄之杖受日月精華與天地靈氣,變而成龍,降服了鬼怪和瘟疫。此後,人們在災害來臨或年關喜慶之時,總要草縛成龍,以杖高舉進行祭祀和玩舞,企望消災祛病,五穀豐登。民間傳說又稱,神龍因與百姓無緣,所以喜怒不定,致縣域瓊涪二江常發大水,淹沒人畜莊稼,於是人們一邊請魯班修廟祭龍,一邊在新春舞龍求吉,端午賽龍舟祭江,旱天玩黃荊龍求雨。以後由篤信演化為娛樂而相沿成習。
同時,古巴渝地區的幾次大移民,如商周巴人由武落鍾離山西遷、元明清的兩次“湖廣填四川”、以及本世紀抗日戰爭時期的外省民眾內遷,都不斷地豐富了銅梁的龍燈文化,使銅梁龍燈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得到一層又一層的深化和升華。17世紀的明清時代,四川盆地已經流行著這樣的民諺:大足的菩薩(石刻)銅梁的龍(燈)。清《銅梁縣誌》更是濃墨重彩地記敘了一年一度的銅梁龍燈會:“上元張燈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輝煌達旦,扮演龍燈獅燈及其他雜劇,喧闐街市,有月逐人、塵隨馬之觀。”銅梁龍燈是一個複合概念,既指它的工藝製品,又包括它的玩舞技藝;既指龍的形體與其照明燈具的有機組合,又指以龍製品領銜而與其他動植物及幾何彩燈的有機組合。
銅梁龍燈的主要品種有火龍、正龍、彩龍、蠕龍、二龍、板凳龍、鯉魚跳龍門、彩鳳、泥鰍吃湯元、三條驂、十八學士、豬啃南瓜、亮獅、開山虎、犀牛望月、南瓜棚以及牌燈、瓜果燈、走馬燈等。工藝為扎、裱、繪、粘、裝五大工序,即竹編造型,紙綢裱糊,落墨彩繪,粘貼修飾和總裝。
20世紀60年代初,因政治氣候所致,龍燈會湮滅。70年代末,中國社會開始清明,民間的龍燈活動又見萌動。縣政府文化部門介入扶持,並在上級文化機關和專家的支持下,對銅梁龍燈有組織地發掘整理,讓銅梁龍燈會以更大的規模復現出來,龍燈的工藝製作和舞蹈技藝尤其後者出現了是長足的進步。90年代,中國中央政府將銅梁縣命名為“中國龍燈之鄉”。其主要根據是:“綿長的民俗性與廣泛的普及性構成了銅梁龍燈的汪洋大海。這汪洋大海永不枯涸的終極原因在於它深不可測的文化意蘊和難以言說的藝術快感。”
銅梁龍燈
歲末年終,銅梁縣城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準備迎接自己最盛大的節日;
正月初一,各行各業的龍燈紛紛走上街頭,招搖過市,競相比美,向新年報到;
正月十二,龍燈正式結成大隊,依次到各個廟堂和重要處所拜年,稱為“出龍”;
正月十五,龍燈會進入高峰,千姿百態的龍燈隊伍載歌載舞,歡樂前進;
觀燈人如錢塘大潮,擁著自己心愛的龍燈一路狂歡。
是時,顯示著大富大貴的牌燈開道,傲然的正龍、飄逸的小彩龍、活蹦亂跳的“十八學士”、拚搶不已的“三條鰺”、悠哉游哉的“魚躍龍門”、天真的板凳龍、笨拙的“豬啃南瓜”、天風浩蕩的大蠕龍、狂放無羈的火龍等品類最為搶眼奪目,或在遊行中相互媲美,或就地“扯圈”展開套路,顯盡各自風流。觀燈人也可隨時跨入隊列,充當一名血性的舞龍者。
20世紀70年代末,銅梁縣的群眾文化活動開始向本體回歸。1980年元旦,銅梁縣文化部門組織民間藝人扎制一條大龍在縣城公開玩舞。自此,蟄伏20餘年後,一年一度的銅梁龍燈會得以再世。
1982年,在全國性的民間文藝大搜集活動中,經重慶市文化部門的指導,銅梁縣全面整理了自己的龍燈藝術。
1983年底,銅梁龍燈參加重慶市廣場文藝調演,受到好評。
1984年元旦,銅梁文化局組隊數百人,將銅梁龍燈會主要品種帶至重慶主城區街道游展,引起新聞媒體廣泛關注。
1984年4月,重慶雜技團攜兩條銅梁蠕龍赴西歐法、英、瑞、比等國演出,受到當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1984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35周年的盛大慶典上,首鋼工人舞著9條銅梁大蠕龍參加天安門大遊行,世人為之矚目。
1988年9月,在北京舉辦的全國舞龍大賽上,銅梁蠕龍舞獲第一名金獎。
1992年,獲第二屆瀋陽國際秧歌節最佳獎。
1994年獲福州“佐海杯”全國舞龍邀請賽第一名。
同年,銅梁龍具被國家體委指定為比賽標準道具;銅梁龍舞套路被國家體委指定為比賽標準套路。
1995年5月,獲國家體委舉辦的全國第一屆舞龍比賽第一名。
同年7月獲廣東“掛綠杯”國際龍獅邀請賽金獎。
1996年,銅梁龍燈代表團赴美國進行文化交流。
1997年,銅梁舞龍團在北京首屆龍舞藝術節奪得最佳表演、最佳組織、最佳編導3項大獎。
1998年,銅梁龍燈赴新加坡舉辦燈會。
1999年,銅梁龍燈赴馬來西亞舉辦燈會。
同年9月,銅梁舞龍隊在浙江獲“龍港杯”舞龍邀請賽冠軍。
同月,銅梁舞龍隊在濟南全國舞龍錦標賽上奪得“中國國家舞龍隊”的冠名權。
同年10月,450人的銅梁龍燈代表團組成的“九龍方陣”、“龍鳳牡丹呈祥”、“二龍戲珠”進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50周年慶典,再次轟動海內外。
2000年9月,銅梁舞龍隊在全國第四屆農運會上,奪得標準套路金牌和團體總冠軍。
同年10月下旬,重慶·首屆中國銅梁龍燈藝術節在銅梁縣城舉辦。其時,“龍之魂”大型歌舞晚會、“龍之風”中華龍舞邀請賽、“龍之本”中國龍文化與中國龍舞藝術學術研討會、“龍之韻”2000年龍文化藝術展、2000年中華銅梁龍燈會等項目次第展開,把中國的龍燈文化和龍文化顯著地提到了一個新的檔次。
2001年6月,銅梁龍燈代表團再度赴美國進行文化交流。
同年,銅梁龍燈赴阿聯酋舉辦燈會。
2002年5月,銅梁舞龍隊在全國第二屆運動大會上,奪得標準套路金牌和團體總冠軍。
2002年1月和7月,銅梁舞龍隊分別到香港、澳門參加文化交流活動。
2003年1月,銅梁龍燈赴泰國舉辦燈會和舞龍表演。
2008年8月,銅梁龍燈作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暖場節目進行表演。
2009年10月,在國慶六十周年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國慶60周年文藝晚會上銅梁龍燈作為演出第二篇章最後出場的節目,向全國人民獻上了5分鐘的精彩表演。
2010年8月,在上海世博會重慶文化周活動期間進行表演等。
一、龍燈藝術節
公元2000年,是中國三千年一遇的千禧龍年,經國家文化部批准,“重慶·中國銅梁龍燈藝術節”於10月21日至25日在重慶市銅梁縣舉行。
龍,是中華民族力量的象徵,也是中華民族奮發開拓、自強不息精神的代表。數千年來,由“龍”而產生、發展、凝聚形成的“龍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合力的精神內涵。
“重慶·中國銅梁龍燈藝術節”作為以“龍”為中心的大型國家級藝術活動,本著“內聚人心,外塑形象,發展龍文化,促進龍經濟”的宗旨,大力推進中國龍文化的深入研究,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藝術,強化海內外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的本源意識。揚龍之威,抒龍之情,激勵華夏兒女團結奮進,開拓進取,為中國民族在新世紀的騰飛作出應有的貢獻。
藝術節由九項主要活動組成:
二、“龍之韻”2000年龍文化藝術展。龍的沿革、中國現代龍燈大觀、銅梁龍鳳精品、中國龍美術書法金石篆刻精品等多方面再現龍文化藝術的內涵與表象。
三、“龍之風”中華龍舞表演邀請賽。國內外風格各異、形式多樣的龍舞隊雲集龍鄉,盡顯中華龍的迷人風采。
四、“龍之本”中國龍文化與龍舞學術研討會。國內外數十名專家學者聚會銅梁,圍繞“中國龍”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與探討,並出版發行了《中國龍文化龍舞論文集》和《中國銅梁龍燈藝術》兩部專著。
五、中華銅梁龍燈會。集高科技與民俗民風於一體的龍燈會,百般花樣,異彩紛呈。
六、“龍之情”中國西部經貿會。盛大的“商品展銷”、“招商引資”、“旅遊開發”等活動,讓600餘家中外客商在驚訝和讚賞中真正認識了銅梁。
銅梁龍燈
九、藝術節閉幕式晚會。龍舞精品和禮花焰火融為一體,最大規模地展現龍舞藝術的無窮魅力。
二、中華龍溫泉旅遊節
第一屆中華龍溫泉旅遊節
第二屆中華龍溫泉旅遊節
9月24日至10月6日,重慶銅梁第二屆中華龍溫泉旅遊節隆重舉行。本屆旅遊節除了沿襲上屆內容——以龍燈文化展演為核心的文化活動和以經貿洽談簽約為主的招商引資活動外,特別融入了銅梁縣第一屆運動會和銅梁縣首屆舞龍大賽以及中華龍溫泉小姐形象大賽,所以更顯熱鬧和更具看點。
銅梁龍燈的代表品種是為大蠕龍,世人將其直呼為“銅梁龍”。較之中國各地的龍,銅梁龍相對完美地從總體上傳承了中國龍的一般特徵:它起源於中國先民的原始思維,表現為一種吉祥崇拜的圖騰形式。在千百年的歷史演化中,它既有商周文化的獰厲之美、秦漢時代的浪漫氣勢,又有唐宋的雍容和諧、明清的精美雕琢。同時,它又以其鮮明的四大特點,在中國龍燈的海洋中橫空出世,獨領風騷。
彩扎造型特色
銅梁龍燈
此外,它的其他附屬道具,如龍門、雲牌、水牌等,也同樣濃墨重彩、大氣古樸,與龍體既對比又呼應,在整體上顯得極其協調統一。
表演藝術特色
銅梁龍的舞蹈套路十分豐富。早期有龍出洞、之字拐、三點頭、拜四方、龍舔項、下鑽洞、上翻身、橫8字、大盤龍等。
富與改造,成型套路已達50多個,游、滾、翻、穿、繞、盤、騰、躍等多種基本技法,有機穿插,靈巧配合,在多變的構圖和動作轉換中,傳達著神龍的雄渾氣勢、神韻風采和無窮意趣,給人以一種酣暢淋漓的視覺享受……
然而,銅梁龍更為主要的表演藝術特色是:以大龍具、大場面、大套路、大變化來體現大氣勢、大情感。
銅梁龍因其龍具大而長的特點,舞耍時需要多人的參與和配合。一般舞1條龍需持寶手1人,舞龍手24人。而且通常在表演時,多是兩條龍或數條龍一起進行,前有牌燈引導,旁有雲牌、黃煙襯托,場面極為宏大。
銅梁龍因其龍具大而長的特點,以及雍容華貴的外貌與造型,按常理來說很難進行細膩的表演和做高難度的動作技巧。然而它卻能夠集南北龍舞之所長,既體現出北方龍的浩大和豪放氣勢,又同時具有南方龍舞的精美與靈巧特徵;既有北方龍舞威猛有力、激烈奔放、渾樸昂揚等表意直接的“剛”,又有南方龍舞柔緩細膩、輕捷矯健、活潑靈巧、變化有致的“柔”;既有氣韻上的“威、雄、豪、粗”,又有技巧上的“高、難、精、美”。正是這種兼收南北龍舞之所長而形成的剛柔相濟的風格特徵,規定了銅梁龍所具有不同凡響的特殊美學品格——磅礴與細膩共存,浩大與精美同輝。
地方音樂特色
銅梁龍的伴奏音樂,有著濃郁的巴渝地方特色,主要伴奏樂器有川大鑼、川大缽、川堂鼓、川嗩吶等民間吹打樂器。曲牌多用“長錘”、“合牌”、“趕眼”、“陝鑼”、“快扣板”、“水龍吟”、“朝天子”、“霸王鞭”、“伴燈鼓”、“雙竹馬”、“將軍令”、“火把二流”等。
銅梁龍以川味鑼鼓伴奏,先聲奪人,別具一格,增添了濃郁的地方風格特色;所用的曲牌音樂激烈火爆,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同時,由於是現場套打,可以根據龍舞動時的情節變化和節奏快慢緊密地加以配合,因此能夠絲絲入扣。打擊樂與嗩吶套打演奏,或急或徐,或揚或抑,時而優美抒緩,時而高昂激越,確實使人興味無窮。
燈光煙火特色
銅梁龍的表演常與燈和煙火緊密相伴,互為烘托,共同渲染著現場熱烈歡騰的氣氛。因它的龍體內設有燈燭等照明裝置,所以晚上玩舞起來龍身通體亮堂,飛鬃流彩,金光閃閃的巨龍在夜空中騰飛起舞,倍覺賞心悅目。同時,在舞龍現場,還常常伴隨著鞭炮燃放,黃煙噴涌。隨著開道的牌燈,銅梁龍呈現在雲霧繚繞的廣闊天空,時而騰飛,時而下旋,忽隱忽現,活靈活現,在陶醉中給人以無窮的遐想。
銅梁龍正是以其彩扎妙、氣勢宏、表演細、套路精、變化多、樂隊強、場面大、煙霧繞、氣氛濃、震撼強而有著非同尋常的審美價值。
銅梁龍燈始於明,盛於清,繁榮於當代。其發展經過了火龍、正龍、肉龍三個階段。早期的火龍用繩索、竹簍連接頭尾,舞龍時龍身施放煙火,氣氛熱烈,場面活躍。但火龍有軀無肉,龍形象欠佳。中期的正龍頭大頸長,以簍作節,節內點燈以代煙火,舞玩時龍首高昂,燈火蜿蜒,景象十分壯觀。但龍體態不全,身軀仍少真實感。最後形成的肉龍,以彩繪紙粘糊龍身,龍體完整,有骨有“肉”。舞玩時頭尾擺動靈活,軀體伸縮自如,內部盞盞燈火映照出金甲赤脊的龍身,熠熠生輝,美觀動人。由於肉龍體態長大,舞玩時形如蠕動,故又稱“蠕龍”。
近幾十年來,銅梁龍又在傳統肉龍基礎上進行了創新設計,集獅頭、鹿角、蝦腿、鱷魚嘴、烏龜頸、蛇身、魚鱗、蜃腹、魚脊、虎掌、鷹爪、金魚尾於龍一身,且將傳統閉口龍改製為張口龍,龍口內加做龍舌與口寶。新創的銅梁龍英姿勃發,神威賁張,大有吞雲吐霧、氣奪天地之概。銅梁龍的特徵可歸納為大、長、活三個字。“大”不僅指體形,且指造型誇張,美工上集國畫、素描、剪紙、刺繡等技巧為一體,並參考戲劇臉譜的描繪手法,彩筆走脊、描箸,著重突出龍的氣質,使其神采豐腴、氣勢磅礴。龍身長一般在24節左右,比例適中,舞動靈活。“活”是說舞龍操作中引入機械原理,研製出手搖、發條、電動等各種方式,使龍騰躍翻卷更加靈動瀟灑,活靈活現。銅梁又開發出千姿百態的玩具型、裝飾型小蠕龍,銅梁龍正進入人們更廣闊的生活領域。
新中國成立35周年慶祝時,九條銅梁龍盤旋翻飛於天安門廣場,曾引起國內外觀者的嘖嘖驚嘆。1988年中國北京首屆國際旅遊年龍舞大賽中,銅梁龍一舉奪得金杯。銅梁龍已超越國界,飛向日本、東南亞及歐美許多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