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原子核科學技術研究所

1972年成立的專職研究所

四川大學原子核科學技術研究所(也稱成都720所)的前身為國家計委1972年立項的“七二0工程”,並於1980年經教育部和原二機部共同批准成立的主要從事核科學與技術研究與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專職研究所。研究所的第一任名譽所長是我國著名科學家王淦昌先生,現任名譽所長是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王乃彥院士。現任所長為安竹研究員。

介紹


研究所目前有職工近50人,其中博士生導師7人,教授8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3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4人。擁有一批大型儀器設備,如CS30回旋加速器、2.5MeV靜電加速器等多台加速器及相應的終端實驗設備。研究所在1993年獲准建立了“輻射物理及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2年建立了“核科學與核技術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四川大學分中心”。擁有“核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以及“核能與核技術”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核技術及應用”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四川省普通高校重點建設學科和“十五”、“十一五”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並設有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核科學與技術”在2003年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名列第7位,在高校中名列第5位。
經過20多年的努力,四川大學原子核科學技術研究所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形成了具有特色的5個研究方向:1)輻射物理與醫學物理,2)團簇及固體中原子碰撞物理,3)材料的輻射改性技術,4)同位素及輻射生物技術,5)核監測與自動控制技術。在這些研究領域中,近年來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和應用成果,包括:帶電粒子輸運理論及其在聚變堆中的粒子表面相互作用等方面的應用、基於加速器的原子碰撞及團簇物理和超短超強激光-團簇相互作用研究、電子原子碰撞內殼層電離截面實驗研究、儲氫材料中氦原子團簇行為的實驗和理論研究、放射治療中涉及的最優化問題的研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維調強放射治療計劃系統及多葉光柵的研製、在軍品配套研究中發展出的抗高溫耐磨損塗層及抗磨耐蝕高透度光學塗層的製備、加速器放射性同位素的研製及生產、核素靶向治療與顯像研究、同位素示蹤技術用於中藥及天然藥物的篩選及治療機理研究、放射性廢液的處理及核素在環境中的化學行為研究、軍用及民用測控技術研究及應用(分佈監測網與高速實時嵌入測控系統設計、智能儀器及虛擬儀器系統設計研發、複雜綜合機載設備ATE系統研發等)、透射與康普頓背散射相結合的γ射線輕便台式安檢裝置、基於X射線熒光分析水泥生料配料與管理系統等。

獲得榮譽


近五年來,研究所承擔了一批國家級和部委級重大、重點科研項目,包括總裝備部民口配套十五重點項目、“863“計劃項目、科技部創新基金項目、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項目等。近五年科研經費3500多萬元,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SCI收錄論文100多篇,一些論文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系列等國際著名期刊上。從八十年代起,研究所共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0多項。
四川省是我國的核科技大省,研究所作為一支重要的核科技力量,與有關核單位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了廣泛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我們將繼續為核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才培養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