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決定理論

Deci Edward L提出的理論

自我決定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Deci Edward L. 和Ryan Richard M.等人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種關於人類自我決定行為的動機過程理論。該理論認為人是積極的有機體,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長和發展的潛能。

簡介


該理論認為人是積極的有機體,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長和發展的潛能。自我決定就是一種關於經驗選擇的潛能,是在充分認識個人需要和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個體對行動所做出的自由的選擇。自我決定的潛能可以引導人們從事感興趣的、有益於能力發展的行為,這種對自我決定的追求就構成了人類行為的內部動機。經過幾十年的研究,自我決定論已逐漸形成了一套較完善的關於人類動機和人格的理論體系,並廣泛應用於管理、教育、諮詢等各實踐領域。本文主要介紹自我決定論對動機類型的探討及其在外語教學和科研中的應用。
自我決定認知動機理論是比較完整的理論框架,它涵蓋了較多的動機類型,動態地觀察各種動機類型,可以有效地評估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為動機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國內的外語研究者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利用這一理論研究中國學習者的外語學習動機。研究者可以利用這一理論對中國的外語學習者進行多方面的研究。
作為一種新的動機理論,自我決定理論強調人類行為的自我決定程度,將動機按自我決定程度的高低視作一個連續體.其基礎是有機辯證元理論,認為社會環境可以通過支持自主、勝任、關係三種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來增強人類的內部動機、促進外部動機的內化、保證人類健康成長。自我決定理論雖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體現了動機研究的趨向,為眾多的動機理論的整合提供了基礎。
自我決定理論
自我決定理論

分類


自我決定理論把動機分為內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外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和無動機(Amotivation)三種類型。
1.內部動機的類型
內部動機是人類固有的一種追求新奇和挑戰、發展和鍛煉自身能力、勇於探索和學習的先天傾向(Deci和Ryan,1985)。它與個體的內部因素如興趣、滿足感等密切相關,是高度自主的動機類型,代表了自我決定的原型。Vallerand(1997)把內部動機分為三種類型:
(1)了解刺激型(IM-Knowledge)。它是指個體為了獲得新的知識,了解周圍的事物,探索世界,滿足個人好奇心或興趣的動機類型。如:喜歡了解說英語的國家的人們的生活方式。
(2)取得成就型(IM-Achievement)。它是與個體試圖達到某一目標或完成某項任務相關的動機類型,在這種動機的調節下,個體遵循內在需要迎接挑戰,超越自我。與了解刺激型動機比較,它具有更多的自我決定的成分。如:在英語課上表現良好會感到很高興。
(3)體驗刺激型(IM-Stimulation)。它是最具有自主性的內部動機形式,個體把行為完全接納為自我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個體從事某種活動是為了行為本身內在的快樂。在這種動機驅動下的外語學習者通常認為英語是一種美麗的語言,因此在聽或者說英語時感到很愉快。
2.外部動機的類型
外部動機是指人們不是出於對活動本身的興趣,而是為了獲得某種可分離的結果(separable outcome)而去從事一項活動的傾向,例如為了獲得高分或避免受到懲罰等。自我決定理論根據個體對行為的自主程度由低到高,把外部動機分為三種類型:
(1)外在調節型(External Regulation)。它是指個體的行為完全遵循外部規則,其目的是為了滿足外在要求或是為了獲得附帶的報酬的一種動機類型。外在調節是外部動機最具控制的形式沒有內化發生,個體行為完全受到行為結果的影響。例如學習外語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等。
(2)攝入調節型(Introjected Regulation)。它是指個體吸收了外在規則,但沒有完全接納為自我的一部分,是相對受到控制的動機類型。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從事一項活動是為了避免焦慮或責怪,或是增強自我。在這種動機的支配下,人們去做某件事是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或避免失敗)以維持價值感,還沒有體會到是自我的真正部分。例如:學習外語是因為如果不能用外語跟朋友交流會感到難堪。
(3)認同調節型(Identified Regulation)。它是指個體對一個行為目標或規則進行有意識的評價,如果發現這個行為是重要的,就接納為自我的一部分的一種動機類型。個體更多地體驗到自己是行為的主人,感覺到更少的衝突。它含有更多的自主或自我決定的成分,是最具有自主性的外部動機形式。如:渴望成為一個可以說外語的人。
3.無動機
無動機是最缺少自我決定的動機類型。它的特點是個體認識不到他們的行為與行為結果之間的聯繫,對所從事的活動毫無興趣,沒有任何外在的或內在的調節行為以確保活動的正常進行。無動機的外語學習者認為他們學習外語毫無意義,是在浪費時間,或者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學好,或是沒有獲得成功的渴望。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這些動機類型並非是截然分開的,而是處在一個自我決定程度或自主性程度的連續體上,由低到高分別為無動機、外部動機的各個子類、內部動機的各個子類。

研究


20世紀70年代Deci等研究者對不同的被試,採用不同的活動、程序和伴隨刺激進行實驗室實驗,獲得了一致性的結果:外在刺激削弱已存在的內部動機。隨後出現大量的研究對這一結論予以精緻、擴展與挑戰,結果在3~80歲的個體身上均發現了內部動機被削弱的現象,由此產生了關於外部動機與內部動機關係的第一種認識:外部動機對立於內部動機。二者是連續體的兩個極端點,互不相容。內部動機要求對工作的投入,當個體開始關注產品而不是過程時,意味著外部動機開始發生作用。強的外部動機發生作用時,內部動機就會降低,內部動機降低的程度將是外部動機上升的程度。
與此同時,實驗室研究也發現外部動機對內部動機具有促進效果。如:Deci檢驗了口頭獎勵對完成字謎任務的內部動機所產生的影響(Lepper和Henderlong:2000)。結果發現獲得“比同伴要好”的反饋的個體,相形於無反饋者在隨後任務中的內部動機會增加。在此基礎上,有研究者專門進行了外部動機的免疫力研究,讓孩子們觀看錄像,強調學校生活中的內在興趣與愉悅,並學習擺脫外界社會強加限制的策略,對他們進行內部動機的訓練。結果顯示內部動機的削弱效果在受到訓練的孩子們身上降低,當獎勵出現時,與外部動機密切相關的行為,(如:創造性行為)反而得到促進。這一結果意義深遠,如果外部動機對內部動機可以產生促進的作用,意味著我們通常在實踐活動中所採取的外部激勵性的舉措確實有可能產生積極的行為效果。
在隨後的現場研究中,研究者將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設計成獨立的部分,檢驗兩者之間的關係,發現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之間的負相關較弱,表明兩者間並不是互相排斥的。進一步的檢驗發現內部動機的部分內容(挑戰性任務的偏好)與外部動機的部分內容(容易任務的偏好)之間存在強的負相關;內部動機的部分內容(好奇/興趣與討好老師)與外部動機的部分內容(討好老師/得到好分數)之間存在高的正相關;內部動機的部分內容(獨立掌握)與外部動機的部分內容(依賴老師)之間存在很小的負相關。這些結果表明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是一種共存的關係,外部動機既可能削弱內部動機,也可能對內部動機產生促進作用,所產生的影響是由外部動機的類型決定的。

應用


Noels和Dornyei認為自我決定認知動機理論與二語研究中的其他動機理論相比有以下幾個優勢:首先,它提供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框架,把大量的二語/外語學習動機系統地組織起來。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們在二語/外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問題上作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對學習動機的類型始終沒有統一的認識,因此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其次,自我決定認知動機理論指出各種動機類型按照強度處於一個連續體中,這一連續體使各動機類型處於動態變化之中,而不是靜止不變的。再者,利用這一理論框架,研究者可以有效地評估二語/外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由於自我決定認知動機理論在教育界和心理學界的廣泛影響,外語研究者們開始利用這一理論研究二語/外語學習動機。Douglas Brown強調了內部動機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他認為,傳統的中小學著重培養學生的外部學習動機,“使學生過分關注教育過程中物質和金錢的獎勵,而不是培養學生對知識和經驗的內在渴望”,事實上,“傾向於培養學生內部學習動機的學校使學生處在積極的、肯定的環境當中……結果是學生互相關愛,關係融洽,尊重知識。”Noels等利用問卷調查研究了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的各種類型,從自我決定理論的角度評價二語學習者的動機取向,並且與Clément和Kruidenier研究的語言學習動機類型(包括旅行、友誼、知識和工具型動機)結合進行相關分析,發現工具型動機與自我決定理論中的外部調節動機高度相關,知識取向與認同調節和內部動機密切相關。Noels等通過實驗證明了自我決定理論在二語環境中評估學習者學習動機的有效性。Noels,Clément和Pelletier研究發現,認同調節和內部動機的程度越高,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就越強,動機強度的變化與語言學習成績有關。在另一項研究中,Noels等通過對自我決定理論中的動機類型的相關研究發現,各種動機類型按照自我決定程度處於一個連續體中:從無動機到開始有自我決定的外部動機各子類到最具有自我決定的內部動機各子類。
研究者們把自我決定認知動機理論應用於二語/外語領域的另外一個方面是把這一理論與其他因素結合起來。最近的一些研究發現二語/外語學習動機與學習者的自主學習是相輔相成的,正如Ushioda指出,“自主的語言學習者在本質上就是受動機驅動的學習者。Vandergrift則利用自我決定理論把動機和元認知策略結合起來,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自我決定理論關於動機連續體的說法,並且發現動機的自我決定程度與元認知策略的使用相關,學習者自我決定的程度越高,元認知策略的使用就越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