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一岑

唐一岑

唐一岑( -1554)廣西臨桂縣人。公元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以舉人薦任崇明縣令,忠愛為政。時值縣治新遷,土城剛築就遭倭寇犯境,唐率軍民奮起抵抗,擊退來敵。次年5月,倭寇復至,千戶高才私通敵人,引寇入城,唐率眾與敵巷戰,不幸以身殉職。為表彰其功績,明嘉靖帝敕贈唐一岑為光祿寺丞,築墓建祠於平洋沙舊城西南隅。公元1731年(清雍正九年),大學士樊鎏見烈士墓遭海水侵坍,屍骨暴露,出資以石棺盛殮,遷葬於吳家沙蟠龍鎮。公元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知縣曹文煥在墓地植樹建祠。

抗倭事迹


1554年秋,倭寇再犯,唐一岑據土城抵抗,入夜,唐一岑率領城中軍民出城殺寇,迫退倭寇逃至海上。兩天後子夜,倭寇買通千戶(明武官名)高才,潛入東門,唐一岑得報,帶領100多位親兵,出縣衙50米處,與敵遭遇,發生巷戰。唐一岑一馬當先,揮舞大刀,砍死數名倭寇,終因敵眾我寡,加上唐一岑是一介文士,不諳武事,身負重傷,流血過多而殉國。
天已黎明,城中軍民,聞訊唐一岑戰死,縣城失守,個個義憤填膺,在顧國,樊漢兩位秀才組織號召下,高呼:“不殺倭寇,何以報唐公”,與倭寇展開血戰,戰至近午,殺死倭寇200多人,余敵逃竄,縣城收穫。
戰後,崇明人民為抗倭英雄唐一岑舉行隆重葬禮,遺體葬於縣城西南角(1731年,遷葬今大同蟠龍鎮,1990年,再遷葬縣城東果林場)。這是崇明自開墾以來,第一次與外敵激戰,由此崇明成為抗倭要地,明清兩朝都視崇明為江防重鎮。

墓祠


唐一岑
唐一岑
為了表彰唐一岑英勇抗寇以身殉職的功績,明世宗嘉靖帝敕贈唐一岑為光祿寺丞,謚“愍忠”,並築墓建祠。最初,墓和祠均建於平洋沙舊縣城西南角,1732年遷至蟠龍鎮東約500米處,后因年久失修,面目全非。1957年,江蘇省文化局將唐一岑墓列為二等古墓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崇明縣政府重新撥款對唐一岑墓加以修繕。1976年,唐一岑祠堂因開河而被拆除。次年,上海市政府(此時崇明縣已划管為上海市郊縣)將唐一岑墓列為四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由上海市政府撥款,將唐一岑墓再次遷於城橋鎮東南螯山路中段苗圃路東側。新建唐一岑墓地佔地面積1332平方米,墓檯面積144平方米,用青石鋪地坪。墓冢直徑3米,高0.9米,墓冢前立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手書“明唐一岑墓”的石碑,石碑前置有一青石供桌。
墓祠地址:城橋鎮鰲山路苗圃東首
交通線路:申崇班車線(城橋鎮西門汽車站~中山北路北區樞紐站)直達城橋鎮;乘彭石線彭浦新村~石洞口碼頭)至寶山石洞口碼頭,再坐船抵達崇明城橋鎮,沿南門路一直往東走,過東門路十字路口即是鰲山路;或在寶山區寶楊路碼頭乘坐客輪可直抵堡鎮碼頭,再轉乘南堡線可至城橋鎮。唐一岑墓在崇明縣城橋鎮(南門港)鰲山路中段苗圃路東側,從崇明學宮往東、金鰲山公園壽安寺方向約一公里。沒有公交車通行,只能乘坐當地的人力三輪車或是計程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