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白粉病
草莓主要病害
草莓白粉病英文名(Strawberry powdery mildew)是草莓生產中的主要病害,特別是保護地草白粉病,發生嚴重時,病葉率在45%以上,病果率50%以上,嚴重影響了草莓的產量、品質和經濟效益。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重要病害之一。在草莓整個生長季節均可發生,苗期染病造成秧苗素質下降,移植后不易成活;果實染病後嚴重影響草莓品質,導致成品率下降。在適宜條件下可以迅速發展,蔓延成災,損失嚴重。
草莓白粉病危害癥狀
白粉病病原孢子
病菌侵染的最適溫度為15~25℃,相對濕度80%以上,但雨水對白粉病有抑制作用,孢子在水滴中不能萌發;低於5℃和高於35℃均不利於發病。常年浙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保護地草莓的發病盛期在2月下旬至5月上旬與10下旬至12月。草莓發病敏感生育期為座果期至採收後期,發病潛育期為5~10天。
保護地栽培比露地栽培的草莓發病早,危害時間長,受害重。栽植密度過大、管理粗放、通風透光條件差,植株長勢弱等,易導致白粉病的加重發生。草莓生長期間高溫乾旱與高溫高濕交替出現時,發病加重。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大。
發病原因發病與溫、濕度關係:草莓白粉病為低溫高濕病害,發病適宜溫度15℃~25℃,分生孢子發生和侵染適宜溫度為20℃左右,相對濕度90%以上。如果在深秋至早春遇到連續陰、雨、霧、雪等少日照天氣,溫度低,相對濕度大時有利於孢子的不斷產生,反覆浸染,致使該病暴發成災。發病與栽培管理的關係:大棚連作草莓發病早且重,病害始見期比新建棚地提早約1個月。前者始病期多在10月中旬,後者在11月中旬才出現發病中心。施肥與病害關係密切,偏施氮肥,草莓生長旺盛,葉面大而嫩綠易患白粉病。如適期、適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的則發病較輕。
草莓白粉病防治應以預防為主,綜合應用農業防治,安全使用藥劑防治。具體措施如下:
1、農業措施
a)選擇抗病品種;
b)合理控制氮肥用量,多施磷、鉀肥,合理密植;合理進行水肥管理;施用腐熟有機肥、複合肥要適量,尤其氮肥不能施用過多,防止燒苗及旺長;適時澆水,滿足苗期對水分的需求;利用風口調節棚室內溫、濕度;及時摘除老葉、病葉,清潔田園,增加溫室草莓的通風透光性。
2、物理措施
a)溫度濕度過大時應加大放風量;
b)及時摘除老葉、病殘葉、病梗、病果,集中帶到室外深埋或燒掉,消滅菌源;
草莓白粉病
a)採用抗病品種。
b)冬季清園,燒毀其病葉、殘株。
c)在生長季節要及時摘除地面上的老葉及病葉、病果,並集中深埋,切忌隨地亂丟。要注意其園地的通風條件,雨後要及時排水。在肥料的施用上要增施有機肥、磷鉀肥,切忌偏施氮肥。
(1)發病期,及時清除病株殘體,病果、病葉、病枝等。集中帶到室外深埋或燒掉,消滅菌源。
(2)拉秧后徹底清除病殘落葉及殘體。
(3)對保護地、田間做好通風降濕,保護地減少或避免葉面結露。
(4)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培育壯苗,以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力。適量灌水,陰雨天或下午不宜澆水,預防凍害。
4、注意事項
1.草莓白粉病重點在於預防,發病嚴重後防治效果有限。
2.唑類藥物是防治溫室草莓白粉病的常用藥,一次用藥量過大或多次用藥,會對草莓生長產生抑制作用。
3.大量使用藥劑會造成後期出現畸形果。
4.注意安全操作,避免發生中毒事件。
病原為羽衣草單囊殼(Sphaerotheca aphanis (wall.) Braun),屬子囊菌亞門、白粉菌目、白粉菌科、單囊殼屬。
菌絲體生於葉的兩面、葉柄、嫩枝和果實上,分生孢子圓筒形、腰鼓形,成串,無色,大小為(18-30)微米×(12-18)微米。子囊果生葉上者散生或稍聚生,生在葉柄和莖上者稀聚生,球形、近球形,褐色、暗褐色,直徑60-93微米,壁細胞不規則多角形,大小差異很大,直徑4.5-24微米。附屬絲3-13根,絲狀,彎曲,屈膝狀,長度為子囊果直徑的0.5-5倍,基部稍粗,表面平滑,有0-5個隔膜,全長褐色或下部半褐色,有的僅頂部無色。子囊1個,寬橢圓形或橢圓形,無色,大小(60-90)微米×(45-75)微米。子囊孢子8個,少數為6個,橢圓形、長橢圓形有油點1-3個,多數2個,此外,還有顆粒狀內含物,無色,大小(15-24)微米×(10.5-15)微米。
病菌發病適宜溫度為15-25℃;分生孢子發生和侵染適宜溫度為20℃左右,一般低於5℃或高於35℃均不發病。空氣相對濕度80%以上發病較重,但過分乾旱有時也容易發生病害。草莓白粉病菌為專性寄生菌,病菌在草莓植株上全年寄生,條件適宜時即可發病。
● ● 選用優質棚膜:明凈華PO膜能提高溫度、降低濕度,並增加白天通風量和透光時間,可起到良好的控病防病效果。
● ● 選用抗病品種:不同品種對草莓白粉病抗性存在差異,要在生產實踐中因地制宜地選擇抗病和耐病品種。對棚內前茬枯枝敗葉帶出棚外進行焚燒或深埋。
● ● 深翻土壤:夏季大棚內收穫后要及早深翻曬死病蟲,疏鬆土壤。深翻40厘米以上,翻地時間不能晚於定植前20天。
● ● 施足底肥:每畝施農家肥3000千克或二鉀一有機肥40千克和高磷高鉀複合肥75千克加免深耕2千克。
● ● 採用高畦種植:結合土壤墒情起壟,一般不粘手時為宜。起壟時兩壟中心間距1米,壟溝寬0.3米,深0.15米。
● ● 合理密植,平衡生長:創造合理的通風透光條件,畝6000-8000窩。苗期噴施碧護3克+碧歐30克,隔20天再噴1次,防止徒長。
● ● 控制棚內溫濕度:20℃時放風,降至10℃關閉風口,使夜間室溫保持在12℃。陰天應根據實情,適當、及時通風。
● ● 合理灌溉和追肥:澆地前收聽天氣預報,至少晴天或無雨多雲天再澆水。果實在膨果期間,當第一花序的草莓採摘后,為了讓植株儘快恢復體力,需要補充大量的養分,每畝地用3千克高純度磷酸二氫鉀和一勝三8-10千克進行沖施。當第二、三花序草莓開始膨大后,同一花序上的其他果實逐漸膨大時,沖施鉀威8千克/畝,一般每隔10-15天沖施1次,防止畸形果、空洞果等缺素病害的發生。每畝地用3千克高純度磷酸二氫鉀和一勝三8-10千克進行沖施。定植緩苗后施用二氧化碳,對形成健壯的同化吸收器官有利,一般可增產10-20%,也能增強辣椒對草莓白粉病等病害的抵抗能力。
● ● 清除病葉:發現病葉,及時噴葯並摘除,並帶到棚外深埋或焚燒。
採用硫磺熏蒸技術,在溫室內每百平方米安裝1台熏蒸器,熏蒸器內盛20克含量99%的硫磺粉,在傍晚蓋苦后開始加熱熏蒸,隔日1次,每次4小時。其間注意觀察,硫磺粉不足時再補充。熏蒸器垂吊於大棚中間距地面1.5米處。為防止硫磺氣體硬化棚膜,可在熏蒸器上方1米處設置1個傘狀廢膜用於保護大棚膜。此種方法對蜜蜂無害,但熏蒸器溫度不可超過280℃,以免亞硫酸對草莓產生藥害。溫室內夜間溫度超過20℃時要酌減藥量。一旦發病,新型藥劑有4%四氟醚唑(朵麥可)水乳劑每畝50-70毫升,或50%翠貝干懸浮劑每畝10-15克,對草莓安全,防效好,翠貝對灰霉病還有很好的抑制與預防作用。常用的藥劑還有世高、仙聖、粉銹寧、腈菌唑、氟硅唑、農豐靈、樂必耕、武夷菌素等,但藥量不要過大,以免產生藥害由於草莓白粉病用藥次數多,最好選用作用機制不同的藥劑交替使用,以免草莓白粉病病原菌產生抗藥性。
草莓白粉病發病初期,使用3億CFU/克哈茨木黴菌葉部型,300倍液噴霧,7-10天噴1次。也可使用95%礦物油300倍液7-10天噴1次。用朵麥可13克加水15千克均勻噴霧,隔4天噴1次,連噴2-3次。特富靈10克加水15千克均勻噴霧,隔4天噴1次,連噴2-3次。凱潤8毫升加水15千克均勻噴霧,隔4天再噴1次,連噴2-3次。畝用水量最少60千克以上。
菌源:在寒冷地區,病菌以閉囊殼、菌絲體等隨病殘體留在地上或在活著的草莓老葉上越冬。在溫暖地區,多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成為第二年初侵染源。依靠帶病的草莓苗等繁殖材料進行中遠距離傳播。
侵染:春天產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經氣流傳播到寄主葉片上,分生孢子先端產生芽管和吸器從葉片表皮侵入,菌絲附生在葉面上,從萌發到侵入一般需20小時,每天可長出3-5根菌絲,4天後侵染處形成白色菌絲狀病斑。7天後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飛散傳播,進行再侵染。 10天後,病源周圍快速感染;若無有效防治措施,一般14天後病害大規模流行。
發生規律:在中國南方病原菌周年生活於草莓植株,春秋分生孢子飛散到空氣中傳播。最初發生在匐莖抽生及育苗期,保護地栽培發生更嚴重,其發生髮展主要與溫度和相對濕度有關,發生的適溫為20℃左右,空氣濕度為80-100%往往在經歷較高的相對濕度以後出現發病高峰,遮光可加速孢子的形成。
發布原因:種植在塑料棚、溫室或田間的草莓,草莓白粉病能否流行取決於濕度和植株的長勢。造成草莓白粉病發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方面:栽培密度過大,通風透光性差,導致植株長勢弱;管理粗放;水分不合理,導致高溫乾旱與高溫高濕交替;氮肥施用過多,草莓種苗長勢過旺,導致田間遮陰,濕度增大;品種抗病性差;連作障礙;溫室結構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