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租行

催租行

《催租行》是南宋詩人范成大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詩的前四句,寫催租吏手拿公文,大搖大擺,又怒又笑,催租之外,索要酒錢。后四句,寫農民拿出僅有的三百錢,不夠差吏喝酒錢,權當草鞋費。這首詩揭露了催租吏向農民敲詐勒索的醜惡嘴臉,記敘生動,文字簡約,明白如話。

作品賞析


賞析

這首詩,只八句五十六字,卻有情節、有人物,展現了一個頗有戲劇性的場面,使人既感到可笑,又感到可恨、可悲。
第一句單刀直入,一上來就抓住了“催租”的主題。全篇只有八句,用單刀直入法是適宜的,也是一般人能夠想到、也能夠做到的。還有,“催租”是個老主題,用一般人能夠想到、也能夠做到的單刀直人法寫老主題,容易流於一般化。然而一讀詩,就會感到不但不一般化,而且很新穎。這新穎,首先來自作者選材的角度新。請看:“輸租得鈔”,這四個字,已經簡練地概括了官家催租、農民想方設法交清了租、並且拿到了收據的全過程。舊社會的農村流傳著一句老話:“早完錢糧不怕官。”既然已經交清租、拿到了收據,這一年就可以安生了。詩人《催租行》的創作,也就可以擱筆了。然而不然,官家催租的花樣很多。農民欠租,官家催租,這是老一套;農民交了租,官家又來催,這是新名堂。范成大隻用“輸租得鈔”四個字打發了前人多次表現過的老主題,接著用“官更催”三個字揭開了前人還不太注意的新序幕,令人耳目一新。這新序幕一揭開,一個“新”人物就跟著登場了。
緊承“官更催”而來的“踉蹌里正敲門來”一句極富表現力。“踉蹌”一詞,活畫出“里正”歪歪斜斜走路的流氓神氣。“敲”主要寫“里正”的動作,但那動作既有明確的目的性——催租,那動作的承受者就不僅是農民的“門”,主要的是農民的心。隨著那“敲”的動作落到“門”上,就出現了簡陋的院落和破爛的屋子,也出現了神色慌張的農民。憑著多年的經驗,農民從急促而沉重的敲門聲中已經完全明白敲門者是什麼人、他又來幹什麼,於是趕忙來開門。接下去,自然是“里正”同農民一起入門、進屋,農民低三下四地請“里正”就座、喝水……這一切,都沒有寫,但都在意料之中。沒有寫而產生了寫的效果,這就叫不寫之寫。在這裡,不寫之寫還遠不止此,看看下文就會明白。“手持文書雜嗔喜”一句告訴人們:“里正”進屋之後,也許先說了些題外話,但“圖窮匕首現”,終於露出了催租的兇相。當他責問“你為什麼還不交租”的時候,農民就說:“我已經交清了!”並且呈上官府發給的收據。“里正”接過收據,始而發脾氣,想說“這是假的”,然而看來看去,千真萬確,只好轉怒為喜,嬉皮笑臉地說:“交了就好!我沒有別的意思,只不過是來你這兒弄幾杯酒,喝它個醉醺醺就回家罷了!”通過“雜嗔喜”的表情和“我亦來營醉歸爾”的語氣,把那個機詐善變、死皮賴臉、假公濟私的狗腿子的形象,勾畫得活靈活現。
催租吏一到農家,農民就得設宴款待。“里正”既然明說要盡醉方歸,那麼接下去,大約就該描寫農民如何借雞覓酒了。然而出入意外,作者卻掉轉筆鋒,寫了這麼四句:床頭慳囊大如拳,撲破正有三百錢:“不堪與君成一醉,聊復償君草鞋費。”錢罐“大如拳”,極言其小;放在“床頭”,極言愛惜。小小的錢罐里好容易積攢了幾百錢,平時捨不得用,如今逼不得已,只好敲破罐子一股腦兒送給“里正”,還委婉地賠情道歉說;“這點小意思還不夠您喝一頓酒,您為公事把鞋都跑爛了,姑且拿去貼補草鞋錢吧!”寫到這裡,就戛然而止,下面當然還有些情節,卻留給讀者用想象去補充,這也算是不寫之寫。
“里正”要求酒席款待,農民卻只顧打破慳囊獻上草鞋錢,分明牛頭不對馬嘴,但卻不怕碰釘子、觸霉頭。因為“里正”口頭要酒,心裡要錢,農民懂得他內心深處的潛台詞。何況,他口上說的與心裡想的並不矛盾:有了錢,不就可以買酒吃嗎?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跨越“里正”的潛台詞以及農民對那潛台詞的心照不宣,便去寫送錢。“撲破”一句,實際上用了杜詩“徑須相就飲一斗,恰有三百青銅錢”的典故。撲破“慳囊”,不多不少“正有三百錢”,說明農民針對“里正”“醉歸”的要求,正是送酒錢,卻又不直說送的是酒錢,而說“不堪與君成一醉,聊復償君草鞋費”,其用筆之靈妙,口角之生動,也值得玩味。
這首詩的紀事,就不是寸步不遺,而是大幅度的跳躍,同時又“氣象聯絡”。八句詩四韻:“催”、“來”押平聲韻,“喜”、“爾”押上聲韻,“拳”、“錢”押平聲韻,“醉”、“費”押去聲韻。韻腳忽抑忽揚的急遽轉換,也正好與內容上的跳躍相適應。

評價

中共中央宣傳部文藝局副局長成志偉:此詩頗似一幕諷刺短劇的腳本。劇中人物情態聲口畢現。詩中成功地刻畫出里正敲詐勒索的無賴嘴臉:他在收租手續上舞弊,以便再行催租,而目的只是“來營醉歸耳”!而句前一個“亦”字。則揭示出里正已不是前來勒索的第一人。然農戶只能委曲求全,交出最後的一點積蓄。可悲的是,農戶之言至今聽來仍有幾分耳熟,少數不法弄權者的手段較之那裡正,更不可以道里計。(《中國古代詩歌精華》)

創作背景


《催租行》是詩人於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在新安為司戶參軍時對催租事有感而寫的詩。

作者簡介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作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號此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府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中興四大詩人之一。
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進士第,累官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乾道三年(1167年),出知處州。乾道六年(1170年),作為泛使出使金國,索求北宋諸帝陵寢之地,並爭求改定受書之儀,不辱使命而還。乾道七年(1171年),自中書舍人出知靜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調任敷文閣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升任參知政事,此後相繼知明州建康府,頗著政績。晚年退居石湖,並加資政殿大學士。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於詩。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到清初影響更大,有“家劍南而戶石湖”的說法。著有《石湖集》、《攬轡錄》、《吳船錄》、《吳郡志》、《桂海虞衡志》等著作傳世。
紹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逝世,年六十八。累贈少師、崇國公,謚號“文穆”,後世遂稱其為“範文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