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郡志
吳郡志
《吳郡志》,又作《吳門志》,即南宋平江府志,范成大撰,為地方志名作。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平江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參知政事。《吳郡志》為范成大晚年所作,他彙輯唐陸廣微《吳地記》、北宋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等舊籍,廣采史志,補充新事,約於紹 熙三年(1192年)成書。紹定二年(1229年)經汪泰亨等增訂,始刊刻付印,記事亦止於該年。平江府大體包括今江蘇省蘇州市及上海市的一部分,古稱吳郡,書乃以地之舊稱命名。
2 本書主要對蘇州的沿革、人物、土產、山水等方面共五十卷編寫。
3 吳郡主要是指今蘇州市及所屬縣市,當時為平江府。
4 該書對蘇州修志影響深遠,其繼承《吳郡圖經續記》,下繼後世史志。明代盧熊《蘇州府志》,王鏊《姑蘇志》等均受此影響,體例均沿襲范《志》。
5 隨感:范成大此書卷帙浩繁,廣徵博引,徵引條目極多,較為全面的寫了蘇州的歷史,山水,風土人物等方面,可謂集大成之作。其中,“山門” “郭外寺” “府郭寺”條目對蘇州的山川,寺廟描寫極多,如姑蘇山,靈岩山,天平山等等,狀貌詳盡;而寺廟著墨更甚,極現“南朝四百八十寺”之勝景。而人物條更是有《世說新語》的風骨,有六朝遺風,讀來頗為有趣,增益知識。
點校說明
序
卷一
沿革
分野
戶口稅租
土貢
卷二
風俗
卷三
城郭
卷四
學校縣學附
卷五
營寨
卷六
官宇
倉庫場務市樓附
坊市
卷七
官宇
卷八
古迹
卷九
古迹
卷十
封爵
牧守
卷十一
牧守
題名
卷十二
官吏
祠廟
該志是宋代方誌體例定型化的代表作,對後世修志有很大影響。《四庫》館臣稱其“徵引浩博,而敘述簡賅,為地方志之善本。”該志對研究蘇州地區歷史及其經濟、文化發展均有重要價值。
《吳郡志》成書於紹熙三年(1192),未及此書刊行范氏已歿。
抄本
《吳郡志》問世后,先以抄本流傳。
最初談及《吳郡志》抄本流傳的是袁中郎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給董思白的信:“《吳郡志》從何得來?伏枕略觀,雲霞滿紙,勝於枚生《七發》多矣。後段在何處?抄竟當於何處倒換?幸一的示。”后其弟小修在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八月所寫的《游居柿錄》里又說:“繼晤董太史思白曰:‘近有一書,名《吳郡志》極佳。’予私識之,后從中郎真州,見此書之豐。”
今據有關記載,最初藏有《吳郡志》抄本的有下列諸家:
1. 王世貞。屠本畯《山林經濟籍》云:“王大司冠鳳洲先生家藏全書。”
又謝肇淛《吳郡志跋》云:“此書向無鏤板,鈔寫流傳,參差散失。唯弇州家藏者最為完好。”
2. 劉承禧。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引述袁中郎語云:“今惟麻城劉延白承禧家有全本。”
3. 徐階。據前引袁中郎語后又說,劉承禧“蓋從其妻家徐文貞錄得者”,文貞,徐階謚號。其孫徐元春乃劉承禧之岳父。
4. 袁宏道。袁中郎給謝肇淛信云:“仁兄近況何似?《吳郡志》料已成誦,何久不見還也。”謝肇淛《吳郡志跋》云:“余於中郎得其十三。”
5. 袁中道。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云:萬曆三十七年,“小修上公車,已攜有其書,因與借抄挈歸”。按:此書可能即宏道之書。
6. 沈德符。見前《萬曆野獲編》所引。又李日華《味之軒日記》云:“伯遠攜其伯景倩所藏《吳郡志》來”云云。景倩,乃德符字。
關於“抄本”問題,應注意下列諸方面:
(1)抄本開始在社會上流傳約在萬曆二十年以後,過了20年以後,才在江蘇蘇州新刻。
(2)抄本書名均稱《吳郡志》。據薛岡《天爵堂筆記》所記,前有東吳弄珠客序。又據謝肇淛《吳郡志跋》稱:“全書為二十卷。”
(3)除提及王世貞、劉承禧及徐階曾家藏全本外,其他多為殘本。又據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云:“原本實少五十三回至五十七回,遍覓不得。”不知是否屬實。
刻本
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在江蘇蘇州,由當時著名文學家馮夢龍(公元1574—1646年,字猶龍,別署龍子猶、顧曲散人、墨憨齋主人等,長洲,即今江蘇吳縣人。曾任壽寧知縣,重視與酷愛小說、戲曲和通俗文學)以“東吳弄珠客”的化名作序刊刻。
現有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比較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