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亨利三世的結果 展開
亨利三世
英格蘭國王
亨利三世(英文:Henry III,1207年10月1日-1272年11月16日),金雀花王朝的第四位英格蘭國王(1216年—1272年在位)。雖然他的在位時間相當長,但他是英格蘭歷史上最無名的國王之一。
他在位期間並未改善猶太人在英格蘭的悲慘境遇,從亨利三世統治時期開始,反猶行動已經演變成驅逐行為。1253年亨利三世頒布了《反猶法令》。
亨利三世[英格蘭國王]
此外,亨利的王位並不安穩,他早逝的伯父布列塔尼公爵若弗魯瓦二世的女兒埃莉諾比他年長23歲,且有更為優先的王位繼承權。埃莉諾於1202年在米拉博被約翰國王俘虜后即被囚禁在多塞特的科弗城堡,當約翰去世時,她的權利被貴族忽略。亨利親政前,就流傳著將埃莉諾救出來送到法國的圖謀。鑒於埃莉諾的特殊身份,亨利仍將她半監禁在科弗城堡,又先後將她轉移到格洛斯特、馬爾博羅和布里斯托爾。另一方面,亨利稱她為“國王的骨肉之親(king's kinswoman)”,當她被關在格洛斯特城堡時,當地治安官員承擔她的開銷。1237年11月,亨利曾在伍德斯托克和身體狀況良好的埃莉諾會面。此後不久,埃莉諾被遷回布里斯托爾城堡並在那裡度過了最後的日子,而亨利則責成市長和法警擴建她的居所。所以,埃莉諾雖然終身未能獲釋,也不被允許結婚,但在生活上和一般王室成員一樣舒適,也曾得到王室的慷慨贈禮。根據《拉納科斯特(Lanercost)編年史》的一則傳說,在埃莉諾於1241年8月10日在布里斯托爾城堡(一說科弗城堡)去世前,亨利出於後悔,曾將一頂金王冠送給埃莉諾,而埃莉諾在三天後就把它送給了亨利年輕的長子愛德華,一說她只戴了一天王冠就將其交還。埃莉諾的無嗣而亡也使得亨利及其子孫的王位終於合法化,她被葬在安斯貝里教堂。1268年,亨利還將威爾特郡的梅爾克沙姆莊園贈予安斯貝里教堂,為堂姐埃莉諾及其弟阿爾蒂爾招魂,以求為父親約翰贖罪。阿爾蒂爾因與約翰爭奪英格蘭王位,在與埃莉諾一同被俘后,次年4月即神秘失蹤,一般都認為是被約翰所謀殺。
亨利三世塑像
但亨利的統治越來越困難了。在西蒙·德·蒙德福特的領導下英格蘭的伯爵們要求更多的發言權。蒙德福特出生於法國,他是亨利大力提拔的外來者之一。但後來夢德福特沒有爭取亨利的意見就與亨利的一個妹妹結婚後兩人的關係變得非常緊張。1250年代亨利甚至試圖控告蒙德福特。
為了為他的二子埃德蒙德獲得西西里王位,他資助教皇在西西里島上的一場戰爭。這件事使英格蘭的伯爵們感到亨利越來越像他父親了。他們必須好好地監視他的行動。蒙德福特成為提出重立大憲章的首領。要求國王與伯爵議會分權。1258年七名最主要的伯爵迫使亨利同意牛津條例,這實際上就是放棄專制王權,將權力交給一個由15個伯爵組成的議會來領導政府事物,以及建立一個每三年一次的國會來監視伯爵議會的成果。
亨利三世做了五十幾年的國王。他在位時,最重要的事是,英國產生了議會。
亨利初登位時,只是個九歲的幼童,當時英國一片混亂,斐利二世派來的法軍佔據了英國南部。當初,貴族們反對約翰,得到了法軍的支持。英國人隨即又面臨著將法軍趕出英國的任務。亨利年幼,於是,大臣威廉·馬歇爾成為攝政,並成立了一個由馬歇爾主持的御前會議,來處理國務。御前會議的成員包括,首席政法官,王宮總監,財政大臣,大法官,大主教等。
英國人政局初定,內戰停止,開始同仇敵愾,驅逐法軍。英軍與法軍之間,不斷爆發戰鬥。
1217年,斐利二世派他的兒子,法國王子路易,親征英倫。但是,路易王子的到來,也仍敵不住一心要驅逐侵略軍的英國軍民,法軍遭到失敗。九月,經過激戰,路易王子不得不承認失敗,與英國人簽訂和平協議,在取得一萬馬克的補償金后,法軍撤離了英國。
1227年,二十歲的亨利開始親政,正式統治英國。亨利三世做了五十幾年的國王,但是,他並無治國的才能。說起來,亨利三世性格和善,虔信宗教,熱愛藝術,為人不錯,但是,從治理國家來說,他又缺乏判斷力,容易衝動,既怯懦無能,又野心勃勃,不切實際。在他統治時期,總的說來,英國仍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
亨利三世親政后,一改以前向御前會議諮詢國事的習慣,拋開御前會議,越來越獨斷專行。這引起了貴族們的不安。此外,亨利三世在對外作戰中,也是屢戰屢敗。為了奪回諾曼底等地,亨利三世於1230年和1242年,兩次進攻大陸,但是,寸土未得,以失敗告終。
亨利三世最為英國人所垢病的是,教皇對英國事務橫加干涉,亨利三世卻沒有任何的反抗,一味唯唯諾諾,成為羅馬教皇所利用的工具。當時,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九世,為了打敗神聖羅馬皇帝斐特烈二世,需要大量金錢,於是,亨利三世不斷以大批錢財,供給教皇,以填充其在大陸戰爭的無底洞,而且,教皇經常派其他國家的教士來英國領取教祿,這更使英國人不堪重負。
到了1236年,英國已是民怨沸騰,暗流涌動。英國的大小貴族們,普遍擔心亨利三世會否認《大憲章》中國王應承擔的義務。亨利三世並未覺察到危機,仍於1242年發動對法國的遠征,結果以失敗而告終,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亨利三世兩次失敗的遠征的最後一次。自1252年起,英國年景不好,連續三年糧食歉收,民生更加艱難。但是,亨利三世不管這些,他打算進行更大的不切實際的冒險,從而激起一場劇變。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1254年,亨利三世與教皇英諾森四世達成一項協議,教皇允諾將西西里王位授予亨利三世的次子埃德蒙,同時,亨利三世則需向教皇提供西西里戰爭的軍費。當時,埃德蒙只是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嬰兒,而西西里,則在德國皇帝的控制之下,亨利三世必須通過戰爭,才能得到西西里王位。於是,亨利三世一再向貴族們徵收軍費,但是,貴族們則認為,西西里距離英國太過遙遠,發動戰爭太過冒險,但是,亨利固執己見,他不顧英國農業連續三年遭災,仍強行攤派,要求貴族們繳納他們三分之一的收入,作為軍費。亨利三世的無理要求,最終激起了貴族們的武力反抗。
1258年四月,以蒙特福特為首的男爵們,全副武裝去見國王,要求實行廣泛的改革。要說起來,這蒙特福特還是亨利三世的妹夫,因和亨利三世的矛盾,從而成為反對派的領袖。武裝貴族們要求,亨利三世放棄徵稅要求,進行政治改革,以更好地遵守《大憲章》的要求。
1258年六月,亨利三世被迫在牛津召開了被稱為“狂暴議會”的會議,會議上,貴族們迫使亨利三世接受了《牛津條例》。《牛津條例》更進一步地限制王權,條約規定,議會定期召開,每年三次;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任意沒收土地及分配土地,國王亦不得擅自決定對外戰爭。
會議后,亨利三世被迫遣散了他的外國顧問,而不得不接受英國的議會,從此,“議會”這個詞,就廣泛出現在英國的社會生活中。但是,亨利三世並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只是勉強地遵守了三年《牛津條例》,到了1261年,亨利三世就把條例拋到腦後,他罷免了貴族們提名的最高法官,並將蒙特福特驅逐出國。
那蒙特福特也不是省油的燈。1263年,他在一些貴族的支持下,重返英國,打算和亨利三世在戰場上見個高低。內戰在即,法王路易九世進行“調解”。但是,路易九世一味偏袒亨利三世,蒙特福特宣布不接受法王的調解,內戰終於爆發。
1264年五月,蒙特福特在英國南部擊敗了亨利三世的軍隊,生擒愛德華王子。蒙特福特遂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了英國的權柄。他建立了一個九人委員會,並於1264年召開“西門會議”(西門為蒙特福特之名)。
1265年,蒙特福特召開英國歷史上第一次國會。蒙特福特的議會,參加者除了男爵,高級教士,和每郡兩位騎士外,還增加各自由市每市兩位市民代表。這表明,貴族與市民階層開始聯合對付國王,市民階層開始登上英國的政治舞台。蒙特福特召開議會會議的目的,是想使他的革命取得合法的地位。
之前的議會,由國王召開,而此次議會,則意味著沒有國王,也可以召開議會,而且討論的是國家各項事務。蒙特福特議會,控制了所有國家機構和法官系統。換句話說,蒙特福特控制了英國的政局,時間長達一年之久。亨利三世大權旁落,成為權臣手中的傀儡。
英國各界,大都支持蒙特福特的改革。但是,蒙特福特並未藉此機會廢黜亨利三世,因為英國國王在一些人心目中還很有市場。蒙特福特縱然大權在握,也不敢輕舉妄動。
同時,在革命者陣營里,因為權力的腐蝕,也出現了爭權奪利的現象。蒙特福特政權的內部開始出現分裂。蒙特福特的戰友吉爾伯特伯爵離他而去,轉投國王陣營,在他的幫助下,愛德華王子趁機逃脫。
王子逃離了倫敦,很快集合起一支軍隊,和蒙特福特的軍隊開戰。1265年八月,兩軍對決,發生埃夫舍會戰。蒙特福特在戰鬥中被殺,王軍獲得大勝。亨利三世在他英勇的兒子愛德華的支持下,奪回了權力。
教會人士掩埋了蒙特福特的屍體,掩埋處成為聖地。蒙特福特作為英國議會政治的重要改革人物,長期受到英國人的尊崇。
1266年,英國王室奪回所有權力,之後,愛德華王子漸漸成為實權人物。1270年後,亨利三世身體日漸衰落。1272年,亨利三世去世。愛德華王子即位為英王,是為愛德華一世(1272-1307年在位),金雀花朝在歷經約翰和亨利兩朝混亂之後,終於又有一位勇武的君主登上了王位。
關於《牛津條例》,它的命運與《大憲章》不同,隨著蒙特福特戰死,英國王室重掌大權,《牛津條例》被廢除了。但是,牛津改革運動並未完全失敗,國家大事應交議會討論,國王和貴族應該合作解決問題,這在英國人心中已經根深蒂固。牛津改革在英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迹。
亨利三世(1216~1272年)在位五十六年,其年幼時,大封建主以大會議之名掌握權力,待亨利長大親政,遂與大貴族發生矛盾.1258年,亨利於牛津召開討論徵稅的大會議,貴族發動兵諫,迫使亨利簽訂限制王權的“牛津條例”。牛津條例規定,議會法是最高權威,一切法令不得與其相悖,並組成由15名貴族參加的委員會與國王共同施政,國王採取的任何措施均得他們同意,方能實施。如此形成貴族寡頭政治。但貴族宗派不和,政府無法工作,1261年,亨利下令廢除牛津條例,導致內戰。1264年西門·德·孟福爾伯爵率領的聯軍擊敗王軍,俘虜了國王父子。
1265年,西蒙。德。孟福爾在威斯敏斯特召集大評議會,各縣有2名騎士,各鎮派2名代表參加,此次會議被看作是最早的議會。
大評議會後來演變為議會,分為上議院和下議院,習慣在威斯敏斯特皇宮會議廳舉行。一般只邀請封建主和主教(上議院)開會,而騎士和市民只在特殊場合才被邀出席。下議院可以向國王呈遞請願書,這就是最早的議案。議長奔走於兩院之間,聯絡並約束議員們。此時的議會只有皇室邀請才能召開,其作用是諮詢,沒有政黨和選舉。國會最重要的部分是上議院。
亨利被迫參加一次集體的宣誓支持牛津條例。此後數年中雙方的意見越來越背道而馳。1261年亨利從教皇手中獲得了一個訓令說他不必遵守這個誓言。雙方開始武備。亨利方的首領是他的長子愛德華。內戰開始了。1263年蒙德福特和他的支持者們佔據了英格蘭的東南部,1264年亨利戰敗被俘。蒙德福特乘機擴大了議會的範圍,每個郡和許多重要的城市都參加,這遠超過了過去的貴族議會。許多蒙德福特一開始的支持者感到蒙德福特太遠離他本來的目標了。
但15個月後愛德華得以逃脫俘虜,他重返戰場。從1265年開始戰局開始對國王有利了。反叛者受到了懲罰。
亨利命令建立的愛德華的紀念堂終於於1269年完工。從1270年開始所有的政府工作都由他的兒子愛德華領導。他1272年去世,死後他的遺體一度放在愛德華的墓中,因為他本人的棺材還沒有造好。他的繼承人是他的長子愛德華一世。
關係 | 人物 | 備註 |
妻子 | 普羅旺斯的埃莉諾(Eleanor of Provence) | 於1236年1月14日迎娶 |
子女 | 愛德華一世(EdwardI) | (1239-1307) |
瑪格麗特 | (1240-1275),嫁於蘇格蘭國王亞歷山大三世 | |
貝婭特莉絲(Beatrice) | (1242-1275),嫁於布列塔尼公爵約翰二世 | |
埃德蒙·克羅奇貝克(EdmundCrouchback) | (1245-1296),第一代蘭開斯特伯爵 | |
凱瑟琳(Katharine) | (1253-1257) |
英格蘭伍斯特郡費肯哈姆村是個有500口人的小村莊,可是卻名噪英倫。這裡的村民們聲稱,他們不久前從村裡的一塊墓地下發現了一份13世紀的古代文獻。該文獻是一張用拉丁文書寫的羊皮紙,上面蓋有亨利三世國王的玉璽,日期為1237年。文獻稱,當年亨利三世將費肯哈姆村賜給了他的姑媽馬蒂爾達,不過約定一旦後者死後無嗣,當地村民便可實行自治,享受獨立於英王統治之外的自由。這是因為亨利三世深深感念當地人民早年的絕對忠誠,才使得他後來得以順利繼承王位。
上個月,費肯哈姆村舉行了一年一度的歷史文化節,活動持續近一個月。在一個簡短的開幕式上,村長鄭重宣告該村“獨立”,新國度的一切事務將交由一個名叫“利亞特法庭”的組織全權管理。與此同時,他還煞有介事地給500位村民每人頒發一份可以前往“鄰國”英格蘭的護照。為了慶祝“費肯哈姆國”成立,當地特意隆重舉辦了一次板球比賽、一次趕鴨子比賽和一次挖寶競賽。
然而英國政府官員調查后發現,那份所謂的“出土文獻”竟是一件徹頭徹尾的假貨。從一開始,這項“獨立運動”便是一個小村官員在小酒館中炮製出來的噱頭,其目的在於推廣和宣傳費肯哈姆村一年一度的歷史文化節。
亨利三世,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從1216年獲得統治權直到1272年,如此穩固的統治在古代社會是很難得的。一般而言,平順而持久的“大治”之世,需要君主本人有較為平緩的性格,國內政治局勢也需要平穩而少爭鬥。亨利三世任期雖長,但國勢卻不太平!他的一生都在同各種勢力作鬥爭,可以說是傷透了腦筋。
亨利三世的父親,正是那位將英格蘭折騰得天翻地覆的約翰王,亨利9歲繼位也與其父的突然失勢有直接關係。在約翰王將國內的教俗貴族和人民通通得罪完之後,忽然在滿腔憤懣中去世了。約翰王一死,眾多反對他的伯爵們,便趁機以輔佐亨利為名奪取了王國的攝政權,英國政治秩序在《大憲章》規定的模式下平穩運行。
亨利身上終究流淌著父親的血,小亨利成人之後,還是表現出了金雀花王朝君主特有的“善於折騰”的個性。羽翼漸豐的亨利開始意識到,那些在他身邊行“輔助”之功的伯爵們是君主集權的最大阻礙。並且,約翰王那早逝的兄長曾為王國留下了一位有優先繼承權的女兒“布列塔尼的佳人”埃莉諾,如何處置這位公主也成了亟待解決的難題。
按照“長子長女繼承製”,英格蘭的君主之位早在1203年就應傳於埃莉諾,但亨利之父約翰王在1202年就已非法將其俘獲。約翰王的奪權行為時常被人提及,這讓亨利不得不加緊處理公主以及與她關係緊密的人士。英格蘭東南部常有農民發動起義,打著埃莉諾的旗號反對亨利執政。若這位公主安心呆在城堡中也就罷了,可埃莉諾是一位心高氣傲的佳人,她本人也樂得作為反動勢力的口號。
埃莉諾被關押的城堡由權臣彼得·莫里負責看守。恰恰在此時,莫里對宮廷事務的干預也遭到了亨利的不滿。國王於是制定了一個一石三鳥的計劃,想要在鎮壓叛亂的同時,解除攝政貴族與公主奪權的威脅。
一方面,亨利三世剝奪了莫里對公主的看守權,並以此為由削奪了他在宮廷中的部分權力。大臣們見莫里失寵,也開始對其落井下石。有人告發莫里曾企圖與法王合謀,將埃莉諾偷渡至法蘭西。這樣一來,亨利重新以謀逆罪判處與此事相關的數十位大臣受懲,宮廷內的權力爭奪遂以青年國王的勝利告終。
埃莉諾由於失去了幫手,實力再也不如以往那麼使人介意了。亨利在處置過暗中作梗的大臣后,開始用安撫政策對公主施以好意。一開始,國王將埃莉諾從監獄中調出,重新讓其回歸城堡,並且交代侍從,要按照王室公主的規格為其服務。此後,埃莉諾也知趣地同國王和好,並越來越獲得王室應有的待遇,甚至還獲准佩戴過象徵王室權威的金王冠。由此,埃莉諾奪權的威脅也被亨利化解。
亨利在權力穩固后,終於放心大膽地開始親政。從40年代開始到70年代初,亨利親政期內的英格蘭仍舊不太平,這表現在國王愈發急迫的集權主義同貴族的分權趨向相抗衡,而導致的對英國國家立法、司法、行政權等至高權力歸屬與限制問題的探討和爭奪。
亨利率軍參與了對威脅教皇權益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義大利戰爭,但這場耗資甚巨的戰爭卻遭到國內伯爵們的反對。人們清楚地知道,亨利三世與教皇的勾結,其實是為其次子埃德蒙德謀得權位而做準備,人們當然不允許國家的財富被這樣無度揮霍。以西蒙·德·蒙德福特為首的伯爵向國王重新提出要實踐《大憲章》上的要求,申請與國王和伯爵在議會內分享權力。
西蒙·德·蒙德福特領導下的英格蘭伯爵們要求國王定期召開議會,但亨利三世不準。西蒙·德·蒙德福特遂聯合一些有產騎士和對國王不滿的貴族起兵造反,並成功地打退了王室軍隊。蒙德福特佔領倫敦之後,正式成為了與亨利分庭抗禮的統治者,在其統治期間,還召開了第一次由有產者直接選舉的會議,這在英國議會史上的意義是非凡的。
貴族同國王的戰役從50年代末開始,一直持續了10多年。期間亨利與其子愛德華曾數度被俘,后又數次重新繼位。反對軍最優勢時曾佔領了倫敦,甚至整個英格蘭東南部都成了叛軍的領地。他們強迫亨利三世宣讀“牛津條例”,王權第一次主動向貴族低頭,這在諾曼征服后的英國史上還是首次。但是,貴族的力量還是不足以戰勝王黨,在60年代末,經由教皇調停,貴族與亨利達成協議,雙方在互相妥協的基礎上決定停止紛爭。
這場貴族分離主義者挑起的大戰席捲了英格蘭南部,最終將憲政的種子種在了英國人民的心裡。包括失地王約翰時代的《大憲章》,亨利三世時代由西蒙·德·蒙德福特主持的“議會”,英格蘭民族歷史上最重要的兩大制約王權的要素已經產生,它們必然會在今後的歷史長河中產生巨大的影響。
英國人對亨利三世其實沒什麼好感,甚至有人認為,他就是為英格蘭走向憲政而生的“倒霉蛋”。其實除了英國人討厭他之外,猶太人對他也不大待見。亨利三世在1253年頒布的《排猶法令》,導致英格蘭猶太人的地位降至谷底。《法令》中明確表明,假如猶太人不能直接為國王服務,那麼他將必須離開英格蘭。亨利對猶太人的態度其實是搖擺曖昧的,他曾利用猶太商人為其籌集反對叛黨的資金,而後又想通過斷交猶太商人而與大陸勢力切割,這樣功利主義的統治政策無法為其帶來好名聲。國內一些善於“把握風向”的官員和貴族們藉機大肆敲詐猶太人,有的甚至將逃離英格蘭的船票炒到駭人聽聞的價格,這不得不說是亨利統治時期的又一大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