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外靜脈

頸部最大的淺靜脈

頸外靜脈是頸部淺靜脈最大的一支。管徑平均約0.6cm。通常由下頜后靜脈的后支和耳後靜脈等在下頜角附近匯合而成。經胸鎖乳突肌的淺面斜向後下,至該肌后緣、鎖骨中點上方,穿過深筋膜注入鎖骨下靜脈頸內靜脈。頸外靜脈末端的管腔內有一對瓣膜,但功能不全,不能防止血液的迴流,且該靜脈位置表淺,故頸外靜脈怒張為上腔靜脈迴流受阻或右心衰竭的重要體征之一。此靜脈亦是內、外科常用穿刺、置管,進行診斷和治療的常用途徑之一。鎖骨上方6cm處的胸鎖乳突肌淺面至肌后緣一段,是穿刺或切開頸外靜脈的最佳部位。有少數人的頸外靜脈垂直地注入鎖骨下靜脈,在插管時應考慮到此種情況。自下頜角至鎖骨中點的連線為頸外靜脈的體表投影。

基本內容


是頸部最大的淺靜脈,在耳下方由下頜后靜脈的后支和耳後靜脈、枕靜脈等匯合而成,沿胸鎖乳突肌淺面斜向下後行,在鎖骨上方穿深筋膜注入鎖骨下靜脈或靜脈角。頸外靜脈主要收集耳廓、枕部及頸前區淺層的靜脈血。

頸靜脈


把血液從身體的頭部和頸部輸回心臟的靜脈血管。頸部兩側有兩處頸靜脈:大一些的是內靜脈,小一些的是外靜脈。

頸靜脈球瘤


又名類頸動脈體瘤、化學感受器瘤、非嗜鉻性副節瘤,發生於頸靜脈球或舌咽神經鼓支(鼓副節)附近,位於中耳骨板下及其附近,少見。
腫瘤自黃豆至鴿卵大小。圓形或卵圓形,外觀似血管瘤,有完整包膜,質實而脆,切面呈紅色、棕紅色,血管特別豐富者呈紫褐色,往往有陳舊或新鮮出血灶,鏡檢見瘤組織類似正常的頸動脈體,由表皮樣細胞(主細胞)組成巢或索狀結構,巢間為富於毛細血管的間質,間質血管可擴張成竇樣。
癥狀表現為患側耳道的反覆出血,伴有耳鳴及進行性耳聾,後期可有耳部疼痛、面癱、三叉神經和外展神經損害。腫瘤位於頸靜孔附近則有后組顱神經損害癥狀如喉音嘶啞、飲食嗆咳、病側軟齶麻痹、咽反射消失等。如侵及顱中窩,或顱后窩,則可有顳葉、小腦及腦幹等癥狀。晚期可出現顱內壓增高,耳道內或上頸部可見腫物。顳部耳後部及頸部常可聽到血管性雜音。頭顱X線片可見中耳腔、顱中窩底骨孔及骨板的異常擴大與侵蝕。腫瘤局限,於耳內者可由耳科手術切除,有顱神經損害者,可由耳科及神經外科合作手術切除。病變廣泛手術不能全切時,可行放射治療。腫瘤全切者預后良好,廣泛侵犯硬腦膜及顱內結構者預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