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目錄詳註

道藏目錄詳註

《道藏目錄詳註》共四卷,書成於明天啟丙寅年,為道士白雲霽所編輯撰寫,以道藏之文,分門編次,大綱分三洞、四輔十二類。文淵閣四庫全書》收納。

作者介紹


《道藏目錄詳註》四卷,明道士白雲霽撰。白氏字明之,號“在虛子”,上元(治 所在今江蘇南京市)人。明嘉宗時南京冶城道士。
書成於天啟六年(1626)。見收於徐 世昌退耕堂單行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的《道藏》也附此書,系據上海 圖書館繆荃孫舊藏清刻本補入。《四庫全書》本無《道教宗源》、《凡例》和《道藏總目》三篇,而此本有之。

內容簡介


此本與丁氏八千卷樓舊藏均題“明冶城白雲霽詳註”。而清刻 《道藏精華錄》亦有《道藏目錄詳註》四卷,署題“遼左李傑若之詳註”,但其提要卻 云: “明道士白雲霽撰。”此本前附《凡例》《道藏總目》《道教宗源》《白雲觀重修 道藏記》;其卷次、注文與前數本大略相同。
則《道藏精華錄》所謂李傑若《道藏目錄詳註》實即白雲霽《道藏目錄詳註》之別 本。清孫星衍《孫氏祠堂書目》著錄明李傑若撰《道藏目錄》十二卷,卷數多出三倍。 《道藏精華錄》本題“遼左李傑若之詳註”是冒名,抑是誤題,未詳。
《道藏目錄詳註》(下簡稱《詳註》)與《大明道藏經目錄》大體相當。卷一洞真 部,卷二洞玄部,卷三洞神部(各分為十二類),卷四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 部。首錄部類,次標字型大小及各字型大小重編卷數,再提行著書名、原卷數和《道藏》重編卷 數。有數種道書合為一卷者,則於末種下註明。有符、圖、像者,亦於書名下標出。或 著撰人,略附子目。有的摘錄原書序文,或加簡單的註釋。又於正一部《大明道藏目錄》 四卷下注云:“已上天字型大小起,至英字型大小止。已下皆系《續藏》。”《四庫全書》本此後附《萬曆續道藏》杜字型大小至將字型大小。繆 藏本少二字型大小,止於府字型大小,羅字型大小以下無文。《四庫全書》本也有短缺,如缺《洪恩 靈濟真君集福宿啟儀》、《天樞院都司須知法令》等。影印文淵閣本於《續道藏》部分所 缺尤多,無《太上洞玄靈寶五顯觀華光本行妙經》、《中天紫微星真寶懺》、《靈寶施食法》 、《北斗九星隱諱經》、《太上洞真徊玄章》、《上清金章十二篇》、《太上洞玄濟眾經》。 《道藏精華錄》本格式有所不同:先著書名,錄卷數於其下,字型大小在每書提要后。從天字型大小起,止於英字型大小。后附《大明續道藏經目錄》,亦題“正一部”。但自杜字型大小 至纓字型大小,無解題。
該書作者既為道士,故多以道教觀念作注。如對《靈寶度人直音》,《詳註》云: “已上《度人經》出自空洞浮光、渾淪未判。大道之將化,故玄文發於中天;虛無之乍 凝,乃妙氣結乎碧落。字方一丈之廣,勢垂八角之芒。……天真皇人規模盤屈,仿像奪 真,疏成諸天隱書,遍作五方靈范,紀混元龍漢之載,藏郁羅紫微之宮,演為六十一卷 尊經,分為萬二千種圖錄。天章雲篆八會之書,莫不祖焉。……”許多書之注皆類此。注重道書的宗教意義是《詳註》一大特色,然而對於書之撰作時代、撰人名氏反而不甚 重視。有些書,《道藏》題有撰人,而《詳註》反不著錄。例如《洞玄靈寶五感文》 《正統道藏》笙字型大小題“陸修靜集”。《詳註》不加著錄,僅言“內五感文乃是道士修 六齋之法,皆出三洞大經”。著錄之撰人,則多依《道藏》所題,而不加考證,例如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照題“天樞上相張子房注”。但偶爾有《道藏》未題撰人,而 《詳註》著錄者。如《受籙次第法信儀》,《詳註》除標明“有符”,又雲“十三世孫、梁武陵王府參軍張辯撰”。
此書名為“詳註”,實乃簡注。不少道書只著錄書名、卷數及所在字型大小而無註解;即有注文,大多亦甚簡略。例如《道體論》,僅言“論清凈至理。”關於《坐忘論》,則雲“司馬子微得道之語”。關於《大道論》,則雲“虛玄淵靜之論”。《心目論》,既不著錄撰人,注文亦僅“性命兼該”四字。其中亦不乏言簡意賅,能揭示某書主旨的註解,如關於《神氣養形論》,說:“言神氣附形者生,神氣離形者 死。”還有一些注文,如關於《金碧五相類參同契》,雲“言外丹法”;《陰真君金石 五相類》,雲“言藥物所產之源、神丹秘旨”,雖寥寥數語,卻將該書的性質充分揭示。某些易於混淆的書名也予指出,或略示區別,如宋息齋李嘉謀注《元始說先天道德經》 五卷,《詳註》云:“此經妙、元、神、真、道五千秘言,當與《太上道德經》互參,方明有、無妙竅,道法自然,與天生之數十有三七六水火之妙。蓋先天之學,超於理、氣之外。”
其實,《道藏目錄詳註》是《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的總目提要。從中既能 了解道教有關道書的觀念,略得讀“藏”門徑,又能獲得有關道書的知識,以為考據之 資。實為閱覽《道藏》之重要目錄參考書。然該書亦多訛誤。部分為沿襲《道藏》之訛。例如《正統道藏》才字型大小《道德真經疏》四卷並附《疏外傳》一卷,誤題“唐玄宗御制”。此疏與效字型大小所收唐玄宗疏大為不同,有部分內容可考為成玄英疏,且雜有《莊子注》,頗多錯簡。《疏外傳》亦非唐玄宗作,而是宋代的作品。開列注者六十餘家名,系抄 自杜光庭《道德真德廣聖義序》。《詳註》失考,以訛傳世。還有部分為《詳註》本身 的舛誤。如關於《通玄真經注》(十二卷,《正統道藏》壁字型大小收,題“默希子注”), 《詳註》云:“後唐玄宗時有徵士徐靈府隱修衡岳,注文子之書上進,遂封通玄真人,號其書為《通玄經》。”徐靈府號“默希子”,唐武宗時道士。武宗距玄宗時上百年,而徐靈府享年82歲,根本與唐玄宗封文子為通玄真人、號其書為《通玄真經》無關。 《宮觀碑誌》編於元代,集宋金元碑文九種。《詳註》只據第一種碑文,即著題“翰林 學士陶觳撰”,亦屬謬誤。《道門經法相承次序》不題撰人,文中有唐天皇(即高宗)與潘尊師(即潘師正)的問答。《詳註》卻訛作“唐明皇回天師道教經法教誡、證果報 應等語”,將唐天皇與唐明皇混為一人。此外,著錄書名、卷數亦間有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