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南佛國
泉南佛國
泉南佛國
在泉州,最早有佛友廟宇的地方是南安豐州,它在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就在九日山下建了延福寺。在這個地方,佛教的遺物也特別多:在這裡發掘的南朝古墓,墓磚印有佛像;九日山下的金雞橋畔,至今還有唐刻護橋武士像;泉州石刻佛像不少,但最早的一尊,當推九日山上的五代石佛座像。
泉南佛國
隋末皇泰年間(618-619年)建的安海“龍山寺”,唐垂拱二年(686)建的開元寺等佛教寺院出現。
唐、五代時,隨著泉州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以及統治階級的提倡,從唐末五代“閩王”王審知的“誓願歸佛”至先後主政泉州的留從效、陳洪進等的尊佛,使泉州的佛教發展呈上升興旺態勢。在增建開元寺之後,又在城東隅增建了“承天寺”等。
開元寺東西塔
延至五代,王延彬統治泉州期間,倡建的寺廟多達二十餘所,著名的承天寺、崇福寺、資壽寺(清初改為城隍廟)都是在這一時期建造的。
現在,承天寺、崇福寺與開元寺並稱泉州三大叢林,在閩南乃至整個東南亞,都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至唐末,佛教建築寺廟在“泉州”轄區內,就有數十座。而且出現不少高僧,翻譯大量經典,佛學著作也不少。
開元寺石碑
泉州歷代建造的佛寺有名稱可考的多達800多座,現尚存339座。泉州的佛寺,大多規模宏大、建築精美、巍峨壯觀,具有特色,許多寺院被列為各種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佛寺,並且是重要的旅遊景點。
其中被列為 全國重點佛寺的有開元寺、龍山寺;被列為 省級佛寺的有承天寺、崇福寺、海印寺、銅佛寺、雪峰寺、天柱岩寺、大慈林、草庵寺、南天寺、西資岩、科山寺等。近年修葺一新的平山寺、寶海庵、慕西寺、金粟寺、宿燕寺、朵蓮寺、清水岩、靈鷲寺、普濟寺等,也頗有影響。泉州佛教有居士林,又有附屬組織,1930年創立“月台佛學研究社”;1987年以來創立了“泉州女子佛學苑”,1992年創立“廣欽和尚圖書館”以及慈善弘法基金會等等。
泉南佛國
數以萬計的泉州人,帶著絲綢、白瓷,還有他們最擅長的石雕、制瓷、造船技藝,遠赴重洋,來到日本、高麗、琉球、爪哇……等地,開始他們的移民生活。根據英國人凱特在《中國人在荷屬東印度的經濟地位》中記載,僅在明初,印尼各地生活的華僑有二萬多戶,五萬多人。整個東南亞,華僑超過十萬人,其中泉州籍華僑人數約四至五萬人。到了民國期間,由於戰爭和動亂,更多的泉州人投奔海外。僅1926年一年,泉州就有20萬人出國。
泉州人帶去的,還有他們的佛教信仰。李連昆說,早在宋代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海商徐戩根據高麗人的要求,專門到杭州雕造了夾注《華嚴經》等2900片佛經,帶到高麗。
泉南佛國
泉南佛國
在“泉州佛教博物館”中,轉道、轉逢、宏船、轉物等僑僧與弘一大師一道,作為對泉州佛教做出傑出貢獻的大德,供人們所瞻仰和緬懷。
泉州佛教博物館前任館長德升法師說,泉州僑僧在海外、特別是南洋各國弘法建寺,都以泉州的開元寺、承天寺等作為祖庭。清末以來,僑僧們利用海外泉州與閩南特有的人脈,在南洋建起了一大批道場,並把募集來的善款,反哺泉州祖庭寺院擴建。
泉南佛國
宏船、常寬、廣洽等泉州僑僧,歷任新馬佛教總會主席和新加坡佛教總會執行主席。德升法師說,上世紀八十年以來泉州佛教寺院的興建,同樣也離不開僑僧們的支持,他們一如既往地從海外籌集大批資金,用於祖庭的恢復重建。
直到現在,泉州佛教還保持著與海外密切交流的傳統。在泉州三大叢林中,開元寺方丈道元法師、承天寺方丈向願法師,都是“海歸派”。道元法師曾經赴巴西擔任聖保羅觀音寺方丈;向願法師是著名僑僧宏船法師的弟子,曾經在新加坡、菲律賓、日本等國留學修持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