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壽庭

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

張壽庭,男,1964年7月生,博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生副院長。1986年大學畢業於原成都地質學院地質力學專業,1989年於成都理工大學構造地質學碩士學位,1996年9月-2000年7月,成都理工大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理學博士,2000—2002年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方面的博士后科研工作。先後負責及參加主研地學類科研項目3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合作出版專著7部。目前,主要從事礦產勘查與評價等方面教研工作。現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究生院副院長。

人物經歷


1982年9月—1986年7月在原成都地質學院地質力學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6年9—1989年7月在原成都地質學院構造地質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1996年9月—2000年7月在成都理工大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獲博士學位;
2000年7月—2002年10月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后流動站作博士后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


1.固體礦產勘查與資源潛力評價研究
2.礦田構造與成礦預測研究
3.隱伏礦體定位預測與技術方法研究

主要貢獻


1. Water\rock interactions and changes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during zeolite mineralization,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2001
2. Migration of alkaline metal elements potassium and sodium during zeolite mineralizing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2001
3. 天然沸石吸附性能與陽離子組分之間的關係,地球化學,2001. No5
4. 松遼盆地周圍沸石礦成礦構造動力學環境,現代地質,2001
5. 牡丹江東部高品級天然沸石礦研究,地質科技情報,2001
6. 西南天山穆龍套型金礦床產出地質背景與成礦機制,地質出版社,2001
7. 滇西北喜山期富鹼斑岩成岩成礦時間譜系,礦床地質,2002. Vol.21,Sup
8. 多目標礦產預測評價及其研究意義,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 No5
9. 滇西北富鹼斑岩成礦譜系,地球科學2003.Vol24,Sup
10. 非傳統礦產資源概論,地質出版社,2003
11. 牡丹江穆棱沸石礦床礦化分帶特徵與規律,礦床地質,2004
12. 天然沸石礦礦石不同物化性能間的相關性,地質科技情報,2004. No1
13. 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研究中若干問題探討與展望,《礦床學理論與實踐》,科學出版社,2004
14. 覆蓋區構造控礦特徵研究,《礦床學理論與實踐》,科學出版社,2004
15. The Ore-forming Spectrum and Multitarget Minerals Predict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Himalayan Alkali-rich Porphyry in Northwestern Yunnan Province,《GIS and Spatial Analysi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inting House,2005,Vol.1

外界評價


張壽庭是一位執著於地礦事業的青年學子。自1986年大學畢業以來,近18年間,他不但受益於徐旃章教授、朱夔玉教授、鄭明華教授和趙鵬大院士等4位導師的諄諄教導,而且長期堅持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工作。他每年用於野外地質工作的時間,短則半年、長則8—9個月,從未有過“暑假”。正是在這種長期的三結合實踐中,他與祖國的江山大地建立了濃厚的感情,與地礦事業培育了不解之緣,並在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工作中,不斷得以鍛煉和提高。
由於地質礦產的多樣性與複雜性,要求地學工作者多學習、多觀察、多總結和多實踐。他在碩士研究生期間,就曾隨同徐旃章教授等對浙江省進行過三百餘個螢石礦床(點)的實地調研。1989年他奔赴“老邊少”地區—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在寧蒗及周邊地區近三年的野外工作,他有幸接觸了數十種不同類型、不同成因的礦產,正是在多類型與多成因的礦產勘查實踐和對比研究工作中,他感悟到針對多樣性和複雜性礦產研究工作的共性:構造—建造—礦化三結合、時間—空間—成因三關聯的動態分析方法和科學研究思維,並在構造—礦化空間分帶變化規律等方面進行了較深入系統的實踐與探索。正如徐旃章教授對他的評價:寧蒗三年是關鍵,貴在實踐!
他創新性地把攜帶型物探方法VLF-EM和XRD運用於礦田構造與成礦規律研究,並先後在浙江、四川、雲南、新疆等地區進行推廣實踐,取得良好的找礦成效。之後又提出了“多目標礦產預測評價”新理念,在趙鵬大院士的倡導下,把地質異常—成礦多樣性—成礦譜系有機結合,探索“三聯式”定量成礦預測和多目標礦產預測評價新理論與新方法,在2003年完成的國家地調項目“西南三江南段數字找礦示範研究”中,預測和圈定金屬—非金屬礦優選找礦靶區十餘處,現已經實地驗證發現一具有大型資源潛力的重晶石成礦帶。
為響應我國振興東北老重工業基地和創建大興安嶺有色金屬基地的號召,積極與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及地方礦山部門緊密合作,以地質研究為基礎,以高解析度物探技術為依託,探索大面積覆蓋區大比例尺構造控礦規律研究與隱伏礦體快速定位預測的技術方法體系:地質研究為先導、淺層物探(VLF-EM)系統掃面、EH4深部異常評價、地質模型與物探異常模型擬合。本項研究,正在大興安嶺中南段有色金屬隱伏礦體定位預測中推廣實踐,並已取得可喜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部署的4個探礦驗證工程,均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他與課題組同仁正在開展某資源危機礦山可接替資源的找礦預測研究,已有成果顯示,該礦山不但後續資源有望,並且可望進一步擴大原有生產規模。對此,他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