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青

著名作曲家

楊立青,男,1942出生,四川渠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當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上海音樂學院原院長。楊立青先後在瀋陽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和德國漢諾威音樂學院攻讀本科、碩士和博士學位,曾任奧地利莫扎特音樂學院客座教授、美國康奈爾大學駐校訪問教授等。長期從事現代作曲技法、管弦樂配器技法的研究,撰寫了《梅西安作曲技法初探》等重要著作;創作了聲樂套曲《唐詩四首》、交響敘事曲《烏江恨》等作品。

2013年6月10日15時17分,楊立青教授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瑞金醫院逝世,享年71歲。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當代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畢業於瀋陽音樂學院作曲系(本科,1970年)、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碩士研究生,1980年)及聯邦德國漢諾威高等音樂學校(鋼琴碩士、作曲博士研究生,1983年)。

社會活動


曾任職務
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1996年4月-2000年11月)
上海音樂學院院長(2000年11月-2009年2月)
奧地利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學院客座教授(1990年)
美國康奈爾大學駐校訪問教授(1995年)
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暨創作委員會副主任和對外聯絡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副會長、上海市文聯委員、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海現代音樂學會會長、上海市第3屆學位委員會委員、上海歐美同學會常務理事暨文化藝術分會會長、東亞細亞作曲家聯會副主席、新加坡國立音樂學院顧問及新加坡華樂團藝術諮詢團成員等。
擔任評委
曾擔任多屆亞洲音樂節、上海國際廣播音樂節、台灣莫扎特鋼琴協奏曲比賽(1999)、台灣文建會民族音樂創作比賽(2002)、首屆及第二屆上海國際青年鋼琴比賽(2001及2003)、第四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2002)、第二屆國際-E-鋼琴比賽(美國,2004)等重大賽事國際評委會委員。曾獲國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1993年)。

主要論著


楊立青多年來從事音樂創作及現代作曲技法、管弦樂配器技法的研究。論著有《梅西安作曲技法初探》、《管弦樂配器風格的歷史演變概述》、《管弦樂配器法教程》、《西方後現代主義音樂思潮簡述》等。

音樂作品


楊立青照片
楊立青照片
有聲樂套曲《唐詩四首》《洛爾迦詩三首》、交響敘事曲《烏江恨》、管弦樂《憶》《節日序曲》交響舞劇《無字碑》(與陸培合作)、二胡與樂隊《悲歌》《荒漠暮色》、電影《紅櫻桃》音樂、五重奏《思》等,由包括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中國愛樂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上海樂團,上海廣播交響樂團,上海音樂學院管弦樂隊,中國音樂學院華夏樂團及聯邦德國漢諾威新音樂團,西南德廣播交響樂團,(德國)匈牙利愛樂交響樂團,挪威斯特萬格交響樂團、墨西哥國家交響樂團、日本名古屋交響樂團,神奈川愛樂交響樂團,新加坡國家交響樂團,韓國漢城愛樂交響樂團,香港中樂團在內的中外音樂表演團體多次公演於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地區及美,英,法,德,奧,挪威,墨西哥、日,韓,新加坡等國,入選漢諾威新音樂節(德國),里昂現代音樂節(法國),阿斯派克特現代音樂節(奧地利),亞洲藝術節(香港),亞洲現代音樂節(日本橫濱)等重要國際音樂節,並獲中國唱片獎作曲比賽交響樂第二名(1986年)、第二屆山東藝術節作曲一等獎(1989年)、首屆上海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1992年)、首屆寶鋼高雅藝術優秀成果獎(1994年)、金雞獎最佳電影音樂提名獎(1996年)、紀念孫中山先生誕生一百三十周年交響樂作品徵集評獎第一名(1996年)、聯邦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研究獎金(1990年)、美國亞洲文化理事會(ACC)研究獎金及美國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CSCC)研究獎金(均為1995年)、文化部區永熙優秀教育獎(2002)、第十屆全國音樂作品(交響音樂)比賽一等獎(2004),併入選“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2004)等榮譽。曾在德、奧、瑞士、澳大利亞、美國的二十餘所大學及音樂學院舉辦學術講座。

個人作品


人物傳記

其傳略已被收入《中華人物大典》、《中國高等教育專家名典》、《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新中國留學歸國學人大辭典》及英國新版《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編輯的《世界名人錄》、《二十世紀傑出人士》、《二十世紀傑出音樂家2000人》,《國際音樂名人錄》及美國國際傳記中心編輯的《國際傑出學者》等辭書。

人物觀點

看待當代音樂民族化
楊立青
楊立青
用我今天的觀點來看,民族風格的認識,倘若某部音樂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或“地方色彩”,固然是十分可喜,但不是我們必須刻意去追求的,也不是不可或缺的。相比之下,作品的個性,對於作曲家來說要更為重要。只有民族性,是遠遠不夠的。我記得里蓋蒂曾說過,“莫索爾斯基、亞納切克、艾夫斯之所以偉大,並不僅因為他們是俄國的、捷克的,或美國的作曲家,而首先因為他們是莫索爾斯基、亞納切克和艾夫斯”。我覺得,任何“民族風格”都是歷史地形成的,它受到政治、經濟、社會、地理、語言、氣候等多種因素影響,這些因素都是處於變化之中,風格的確立是相對的,風格的遊離倒是絕對的。比如說,我們總不能因為生活在今天高科技時代的上海,生活風俗和語言習慣都遠遠不同於剛開埠時候的上海人,就去指責當代上海人丟失了他們的“傳統”與“風格”。
作為一個現代作曲家,要真實地反映、表達他對自己躋身於其中的時代。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體驗,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這種風格必然是屬於他所生存的那個時代。但這並不妨礙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使用傳統的技法。就像新古典主義者,新巴洛克主義者,他們高喊“回到巴赫去”,其實他們從來沒有按照純粹的巴赫風格來寫賦格曲。所以,沒有人會把欣德米特的《調性遊戲》聽成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也不會有人把施尼特凱的《大協奏曲》當成維瓦爾第的曲子。
看待西方新音樂和國內新音樂的發展趨勢
西方新音樂,也有叫“現代派”“先鋒派”,主要在歐美國家出現,它的出現和個性解放有關係,新音樂尋求新的發音體和樂器,在音樂語言上力求新鮮感和個性化,這樣新音樂驅使西方作曲家的技術手段和水平發展很快。追求個性當然是對的,但也容易走極端,往往會忽視思想內容,忽視情感表達,有的西方作曲家乾脆說,音樂是不能表現任何除音樂本身之外的任何東西的,結果變成了一系列新奇音響的堆砌。這種觀點,在中國大概很少有人能接受吧!
這些“新音樂”究竟是不是能在歷史上站得住腳,只有等時間來驗證了。當初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在1914年首演的時候,觀眾的反應是嘲罵、嘩然大笑和哨聲。但聽到一次實況轉播中,同一作品卻得到了長達數分鐘的掌聲和歡呼,看來,人的聽覺也是在“發展”的。在德國,年青人喜歡流行音樂,老年人聽古典浪漫派,但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欣德米特也還是有相當的市場。但對於當代新音樂,像斯托克豪森、里蓋蒂、潘德列茨基等等,絕大數人並不理解,更談不上喜歡,但表現出一種耐心和諒解的態度,在音樂會上也已經能聽到稀稀落落的掌聲了。
在國內,當代新音樂的發展也不容樂觀,這是必然的,我們的這種實驗音樂會出現很多噪音,在我們看來那是結構上的需要,力度上的需要,也是音色多樣性的考慮,但對於受眾來說,大部分都是噪音,是挑戰生理極限的,他們也許並沒有耐心細緻地聽。首先他們就會抗拒。大部分人都是抱著娛樂的目的來聽音樂的。但我們也是在不遺餘力地實踐、演出,像上海之春,北京國際現代音樂節,像這兩年的當代音樂周,等等,都會上演大量的中國當代新音樂,還有講座,大師課。
論文
第八屆全國音樂美學學術研討會歡迎詞(楊立青)
摘要:尊敬的各位嘉賓、各位來自全國各地出席會議的代表們:老師們、同學們: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在深秋季節迎來各位貴賓,尤其在迎接改革開放30周年和上海音樂學院建院81周年的喜慶日子裡,我們在上海音樂學院共襄盛舉,探討音樂美學學科建設與發展問題。在此,我謹代表上海音樂學院對各位遠道而來的與會代表和嘉賓們表示熱烈的歡迎!
聯邦德國當代音樂鳥瞰(斯德凡·弗里克[德] 楊立青[譯])
摘要:當代音樂的多樣性與概況與世界各國相比,聯邦德國當代音樂的基礎條件就其多樣性而言是獨一無二的。僅拿德語中相關的術語來說,與近一百年來的“嚴肅”音樂及其演出、出版相關聯的同義詞的數量就特別巨大,它可以使人對當今德國在審美上的寬泛範圍有一個初步的印象,比如說:當代音樂、20或21世紀音樂、現代音樂、我們這個時代的音樂、當今的音樂、熱門話題音樂(topical or acute music)、新近的音樂或新音樂(有時也稱最新的音樂)等。
2004上海“音樂學學科回顧與展望”研討會開幕式致詞(楊立青)
摘要: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上海音樂學院,向所有參加本次學術研討會的代表、向所有遠道而來的音樂學專家和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
為《慶賀錢仁康教授九十華誕學術論文集》作序(楊立青,楊燕迪)
摘要:2004年4月14日是我國蜚聲海內外的著名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錢仁康教授90華誕的大喜日子。我們懷著深深的敬意,向這位德高望重的學界泰斗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和最由衷的祝福!
20世紀音樂的和聲技法·序論(楊立青)
摘要:本書試圖對1900年以來涉及到和聲技法方面的不同傾向進行論述。19世紀末作曲法的歷史清楚地表明:過於膨脹的和聲思維抑制了對旋律和節奏的思考,從而使它在世紀轉折點前後變成了作曲法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本質要素。但是,這種無所不包的和聲思維看起來卻像是一個旋渦,它自身中就潛藏著與調性的極限相碰撞、甚至跨越這個極限的趨勢。人們越來越相信,要用旋律、節奏以及音色的力量去擺脫過於膨脹的和聲的束縛,為創作的可能性贏得空間,實際上,這種原先被看作是破壞性的行為,後來卻變成了成功的嘗試。眾所周知,這是通過不同的方式實現的。
音樂作品目錄
創作時間作品名稱/委約體裁及編製詳情
1962-64年《山西民歌鋼琴曲九首》鋼琴獨奏唐瑾2012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1963-64年《前奏曲-水車》獨奏/鋼琴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樂譜
1963-64年《前奏曲-悼念》獨奏/鋼琴樂譜遺失
1963-64年《走西口》變奏曲獨奏/鋼琴樂譜遺失
1963-64年《小奏鳴曲》獨奏/鋼琴楊鳴,人民音樂出版社
1969-70年《白毛女》小提琴協奏曲/小提琴與鋼琴版閻泰山(小提琴)、楊立青(鋼琴)1970年5月首演於瀋陽音樂學院
1973年《新苗》舞劇音樂/管弦樂隊瀋陽音樂學院管弦樂隊1973年首演於瀋陽
1973年《節日之夜》舞劇音樂/管弦樂隊瀋陽音樂學院管弦樂隊1973年首演於瀋陽
1975年《杜鵑山》鋼琴伴唱/女高音、男中音、打擊樂與鋼琴宮香雲(女高音)、楊立青(鋼琴)等1975年首演於瀋陽
1975年《出海》(與徐占海合作)鋼琴協奏曲/鋼琴與民族管弦樂隊楊立青(鋼琴)1975年10月首演於瀋陽音樂學院
1977年《0蛋先生》戲劇配樂/管弦樂隊王宗鑒指揮遼寧省歌劇院管弦樂隊1977年首演於瀋陽
1980-81年《山歌與號子》鋼琴四手聯彈楊立青與廖沖1981年1月國際首演於聯邦德國第23屆漢諾威新音樂節;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新時期中國鋼琴音樂》
1981-82年《唐詩四首》次女高音、鋼琴與打擊樂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1982年《洛爾伽詩三首》女高音、長笛、大提琴與鋼琴樂譜出版:2012年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1982-83年《室內交響曲》(又名:《為十位演奏員的室內樂》)室內樂隊漢諾威高等音樂學校現代音樂演奏團1983年月國際首演於聯邦德國第25屆漢諾威新音樂節
1982-83年《憶》大型管弦樂隊總譜遺失
1982-83年《老子道德經誕生的故事》(布萊希特詞)無伴奏混聲大合唱總譜遺失
1984年《節慶歡歌》管弦樂黃曉同指揮上海音樂學院管弦樂隊首演於國慶45周年專場音樂會
1986年《烏江恨》/日本名古屋愛樂交響樂團委約交響敘事曲/琵琶與交響樂隊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1987年
《節日序曲》/
為上海音樂學院校慶60周年而作
管弦樂隊
1台灣福茂(1988)《烏江恨專輯》龐丘斯指揮上海音樂學院交響樂團;
2深圳先科出版唱片(1992)《楊立青交響樂作品選》
1989年《無字碑》(與陸培合作)/山東省歌舞劇院委約交響舞劇張國勇指揮山東歌舞劇院交響樂團1989年10月首演於濟南山東省第二屆山東省藝術節/1989年獲第二屆山東省藝術節作曲一等獎、1990年獲上海藝術節花冠獎-新人獎、1992年獲上海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1994年獲首屆寶鋼高雅藝術獎
1990年《前奏,間奏與後奏》管弦樂
唱片出版:
深圳先科出版唱片(1992)《楊立青交響樂作品選》
1991年《太陽頌》管弦樂1991年10月廣州樂團交響樂隊首演於廣州
1991年《悲歌》二胡與交響樂隊
深圳先科(1991)《中華金曲特輯》,嚴潔敏(二胡),胡炳旭指揮中央樂團;
菲利普出版唱片(1999)馬曉暉(二胡),陳佐煌指揮中國國家交響樂團;
DECCA出版唱片(2011年)馬曉暉(二胡),陳佐煌指揮中國國家交響樂團;
樂譜出版: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1993年《弈》/第四屆全國運動會委約交響樂隊王永吉指揮上海交響樂團1993年4月首錄於中國唱片社(上海)
1993-94年《洪湖主題隨想曲》(閔慧芬編曲,楊立青配器)二胡與交響樂隊
唱片出版:天弦唱片公司(日本)
閔慧芬(二胡),劉炬指揮中國電影交響樂團
1993-94年《陽關三疊》(閔慧芬改編,楊立青配器)二胡與交響樂隊
唱片出版:天弦唱片公司(日本)
閔慧芬(二胡),劉炬指揮中國電影交響樂團
1995年《紅櫻桃》電影音樂深圳先科(1996)《紅櫻桃》
1995年《戰颱風》/香港中樂團委約古箏與民族管弦樂隊協奏曲香港中樂團、王昌元(古箏)1995年6月首演於香港
1995年《和平的代價》/新加坡國家交響樂團委約交響詩朱輝指揮新加坡國家交響樂團1995年8月國際首演於新加坡紀念二戰勝利50周年音樂會
1996年《天山牧羊女》二胡與交響樂隊
國內首演:曹丁指揮上海歌劇院樂隊、馬曉暉(二胡)1997年5月首演於第17屆上海之春音樂節
國際首演:2007年澳門國際藝術節、澳門樂團、指揮呂嘉、馬曉暉(二胡)
唱片出版:
寶麗金唱片(1998)《琴韻》,編號:941 743-2馬曉暉(二胡),曹丁指揮上海歌劇院樂團;
1997年《思》/法國里昂國際現代音樂節委約民族器樂五重奏
1美國DELOS唱片公司(2004)《為傳統中國樂器的當代音樂》
2上海音像出版社《絲竹引》
1998年《引子、吟腔與快板》(一枝花)/中國交響樂團委約二胡與交響樂隊
菲利普出版唱片(2001年)/DACCA出版唱片(2011年)
樂譜出版: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1998年《荒漠暮色》/日本“絲綢之路的迴響”籌委會委約音詩/中胡與交響樂隊樂譜出版: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1999年《走進新時代》(與王建中合作)深圳福田區、羅湖區區委委約鋼琴協奏曲
陳佐煌指揮中國交響樂團、許忠(鋼琴)1999年10月首演於北京慶祝國慶50周年音樂會
唱片及總譜出版: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008年《二泉映月》(阿炳曲,楊立青配器)二胡與交響樂隊
唱片出版:天弦唱片公司(日本)
閔慧芬(二胡),劉炬指揮中國電影交響樂團
2009年10月三重奏—《遙遠的曲調》/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委約單簧管、小提琴、鋼琴的室內樂
樂譜出版:2012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13年第1期《音樂創作》
2010年5月《江河情緣》/上海世博會委約鋼琴協奏曲世界首演:2010.5世博會開幕式,鋼琴獨奏朗朗,余隆指揮上海交響樂團;
2011年10月《木卡姆印象》/中國文化部委約大提琴協奏曲
國內首演:2012.6月,大提琴:陳衛平;張藝指揮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首演於國家大劇院;
國際首演:2012.9.25日。大提琴:陳衛平,邵恩指揮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在德國柏林紀念中德建交40周年“北京之聲音樂會”於柏林愛樂音樂廳;
理論著作目錄
• “管弦樂配器風格的歷史演變概述(一)”,《音樂藝術》,1986年02期。
• “管弦樂配器風格的歷史演變概述(二)”,《音樂藝術》,1986年03期。
• “管弦樂配器風格的歷史演變概述(三)”,《音樂藝術》,1986年04期。
• “管弦樂配器風格的歷史演變概述(四)”,《音樂藝術》,1987年01期。
• “管弦樂配器風格的歷史演變概述(五a)”,《音樂藝術》,1987年02期。
• “管弦樂配器風格的歷史演變概述(五-六)”,《音樂藝術》,1987年03期。
• “歷史悲劇的真實寫照——朱踐耳新作《第一交響曲》評介” ,《人民音樂》,1986年第8期。
• “談朱踐耳《第一交響曲》創作技法”,《音樂研究》,1987年第1期。《當代歐洲音樂中的“新浪漫主義”與回歸傾向》,《福建音樂》1987年第2、3、4期(總第76、77、78期)連載。
• “由‘補課’說開去” ,《人民音樂》, 1987年08期。
• “現代音樂記譜法的沿革及其分類問題”,《中國音樂學》,1988年03期。
• “信仰,直覺與理念高度統一的世界——談梅西安的創作思想”,《人民音樂》,1988年第12期。
• “巨星在天際殞落——悼奧里維爾·梅西安辭世“,《音樂愛好者》,1992年第5期
• “今日權威碟評”,《音樂愛好者》,1994年第1期。
• “今日權威碟評”,《音樂愛好者》,1994年第2期。
• “小澤征爾與波士頓百年合好的婚姻”,《音樂愛好者》,1994年第6期。
• 《音樂創作美學思想“答卷”》,《現代樂風》1994年第13、14期合刊。
• 阿倫·科辛著、楊立青譯:“在多元的音樂世界中——坦格伍德當代音樂節散記”,《音樂愛好者》,1996年第3期。
• 《西方後現代主義音樂思潮簡述》,《中國音樂年鑒·1994卷》,田青主編,山東友誼出版社1995年8月濟南第1版。
• “《朱踐耳交響曲集》序”,《人民音樂》, 2002年第7期。
• “20世紀音樂的和聲技法·序論”,《音樂藝術》,2004年第3期。
• “2004上海“音樂學學科回顧與展望"研討會開幕式致詞”,《音樂藝術》,2005年第1期。
• “喜迎上音八十周年華誕——致上海音樂學院校友公開信”,《音樂藝術》,2007年第1期。
• “第八屆全國音樂美學學術研討會歡迎詞”,《音樂藝術》,2008年第4期。
• Lutz Dreyer、金梅、楊立青:“調性化的“無調性”——論威伯恩晚期作品中的和聲”,《中國音樂學》,1988年04期。
• 斯德凡·弗里克;楊立青譯:“聯邦德國當代音樂鳥瞰” 《音樂藝術》,2008年第1期。
• 黃薈、楊立青:“聽朱踐耳《第三交響曲》”《人民音樂 》, 1989年第3期。
• 楊立青、楊燕迪:“為《慶賀錢仁康教授九十華誕學術論文集》作序” ,《音樂藝術》,2004年第4期。
• 《梅西安作曲技法初探》,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 《樂思·樂風:楊立青音樂文集》,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 《二十世紀音樂的和聲技法》(譯著),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 《音樂學術的歷史軌跡(上、下)》(主編),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 《上海音樂學院學術文萃1927-2007》(主編)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
• 《真誠 高雅 純摯:梅西安的音樂語言》,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 《管弦樂配器教程(套裝上中下冊,附MP3光碟3張)》,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離世信息
楊立青[著名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前院長]
楊立青[著名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前院長]
著名音樂家、上海音樂學院前院長楊立青教授,因病醫治無效,2013年6月10日下午在滬離世,享年71歲。楊立青在作曲、音樂理論、音樂教育、鋼琴演奏等領域均有所長,尤其在引導和推動中國現代音樂創作發展、研究和介紹西方現代音樂動態、向國際音樂界傳播中國現代音樂創作成果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
楊立青在擔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的8年多時間裡,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學院發展的管理和建設之中,使這所中國歷史最長的高等音樂學府人才輩出、成果紛涌。他擔任各類音樂比賽、作品徵集及上海之春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等音樂活動的評委會主席和藝委會成員,為音樂作品、人才的脫穎而出和上海的文化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還因出色完成上海世博會開幕式文藝晚會第二幕《江河情緣》的創作配樂,獲得一致好評。
楊立青病逝的噩耗傳出,音樂界人士紛紛表達悲傷沉痛之情。兩年前曾由楊立青擔任鋼琴伴奏在上海大劇院舉行中國現代歌曲獨唱音樂會的青年歌唱家沈洋說:“這麼博學多才、學貫中西的人走了,我們學一輩子都趕不上。”上音教授趙曉生說:“他的離去,是中國現代音樂不可彌補的損失,他的作品、他的理論、他的教學,將永遠留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2013年6月18日下午2時,楊立青教授的告別式在上海龍華殯儀館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