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外斐反應的結果 展開
- 外斐反應
- 變形桿菌凝集反應
外斐反應
外斐反應
立克次體(Rickettsia)為革蘭陰性菌,是一類專性寄生於真核細胞內的G-原核生物。是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而接近於細菌的一類原核生物。一般呈球狀或桿狀,主要寄生於節肢動物,有的會通過蚤、虱、蜱、蟎等傳入人體。立克次體可引起多種疾病,常見的立克次體病有斑疹傷寒、恙蟲病和Q熱等。機體感染立克次體后,血清中逐漸產生相應抗體。斑疹傷寒等立克次體的脂多糖與變形桿菌某些菌株的O抗原(如OX19、OXk和OX2)有共同的抗原成分。由於變形桿菌易於製備,其凝集反應結果又便於觀察,因此臨床檢驗中常用這類變形桿菌代替相應的立克次體抗原進行非特異性凝集反應,這種交叉凝集反應叫外斐反應(WF)。
● 外斐反應可用於檢測人類或動物血清中有無相應抗體,供立克次體病的輔助診斷。該抗體在發病後5~12天出現,至數月後基本消失,一般凝集價在1:160以上或病程中效價明顯上升有診斷意義。我國常見的立克次體病主要為斑疹傷寒和恙蟲病,其外斐反應結果如下:
● 1.流行性斑疹傷寒:OX19陽性率100%,主要表現為OX19凝集價升高。
● 2.地方性斑疹傷寒:OX19部分可在1:200~1:800。
● 3.恙蟲病:主要表現為OXk凝集價升高。恙蟲病患者患病後第一周OXk有14%在1:80以上,第4周可達80%。
● 4.斑點熱:外斐反應通常為OX19高於OX2,但也有OX2較高者。若僅出現OX2陽性,則對診斷斑點熱有特殊意義。
● 另外,外斐反應可在變形桿菌尿路感染、傷寒、回歸熱、鉤端螺旋體病以及各種病因引起的嚴重肝病患者和孕婦出現假陽性反應。
●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