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台鎮

遼寧省錦州市凌海市轄鎮

沈家台鎮,隸屬於遼寧省錦州市凌海市,地處凌海市西北部,在凌海、義縣、朝陽3縣(市)交界處,東與義縣留龍溝滿族鄉相鄰,南與班吉塔鎮、翠岩鎮相連,西與朝陽市朝陽縣松嶺門蒙古族鄉接壤,北與北票市巴圖營鄉毗鄰,行政區域面積184.47平方千米。

1949年,設錦縣沈家台第十三區;1984年,沈家台鄉改沈家台鎮;1993年,沈家台鎮改屬凌海市;2002年1月,大碾鄉併入沈家台鎮。截至2018年末,沈家台鎮戶籍人口為20480人。截至2020年6月,沈家台鎮轄1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沈家台村。

2011年,沈家台鎮財政總收入5620萬元,比上年下降28%。農民人均純收入7440元。2018年,沈家台鎮有工業企業1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個。

歷史沿革


1949年,設錦縣沈家台第十三區。
1958年,設(沈家台)建興公社,屬錦縣。
1962年,建興公社改名沈家台公社。
1968年,改沈家台公社革委會。
1980年,改沈家台管委會。
1983年,沈家台公社改沈家台鄉。
1984年,沈家台鄉改沈家台鎮。
1993年,沈家台鎮改屬凌海市。
2002年1月,大碾鄉併入沈家台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沈家台鎮地處凌海市西北部,在凌海、義縣、朝陽3縣(市)交界處,東與義縣留龍溝滿族鄉相鄰,南與班吉塔鎮、翠岩鎮相連,西與朝陽市朝陽縣松嶺門蒙古族鄉接壤,北與北票市巴圖營鄉毗鄰,行政區域面積184.4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沈家台鎮地處丘陵地帶,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多山,丘陵起伏;南部多平地,丘陵,河流交錯。

氣候特徵

沈家台鎮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水分不足,溫差較大。極端最低氣溫-27.3℃(2001年1月14日),極端最高氣溫39.7℃(1972年6月10日)。最低月均氣溫-17.4℃(2001年1月)最高月均氣溫30.7℃(1999年7月),平均氣溫年較差32.6℃;0℃以上持續期251天。無霜期年平均183天,最長達185天,最短為165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79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588毫米。極端年最大雨量975.8毫米(2010年),極端年最少雨量325.0毫米(1982年)。降雨集中在每年的4—10月,7—8月最多。

水文

沈家台鎮境內共有河流3條,即北小河、東小河、大碾河,統一稱北小河。流長在60千米以上。流域面積6000平方千米,其中大碾河在馬家仗子村北處匯入北小河,東小河與小北河又在馬家仗子村施家鋪子屯東匯成一條河,到班吉塔鎮注入小凌河

自然災害

沈家台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旱澇、低溫、冰雹、風災等。多旱少雨,發生春旱,初夏旱的頻率為三年一遇,伏旱和秋吊為兩年多一遇;少洪澇災,發生暴雨的頻率為三年一遇,有記載最嚴重的兩次洪澇災害分別發生在1949年和1994年7月13日。

自然資源


沈家台鎮有耕地面積49305畝;林地面積54075畝。

人口民族


2011年末,沈家台鎮總人口21081人。總人口中,男性10872人,佔51.6%;女性10209人,佔48.4%。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7716人,佔84%;有滿、蒙古、苗、俄羅斯、錫伯5個少數民族,共3365人,佔16%。2011年,人口出生率7.6‰,人口死亡率5.7‰,人口自然增長率1.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14.9人。
2017年末,沈家台鎮常住人口為19079人。
截至2018年末,沈家台鎮戶籍人口為20480人。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沈家台鎮轄16個行政村:張屯、大二道河子、馬家仗子、沈家台、宋屯、唐家溝、湯泉口、龍千台、全心店、大碾、大雷、上碾、三家子、房申、哈什、張家店,下設146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沈家台鎮轄1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沈家台村。
名稱
沈家台村全心店村
宋屯村上碾村
馬家杖子村三家村
大二道河子村張家店村
張杠屯村大雷村
唐家溝村哈什村
湯泉口村房申村
龍千台村大碾村

文化


地名由來

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修築柳條邊,在沈家台與張家窩鋪屯界處,邊內築邊台,有軍隊駐守,因有沈氏人居住,故取名沈家台。

經濟


綜述

2011年,沈家台鎮財政總收入5620萬元,比上年下降28%。農民人均純收入7440元。
2018年,沈家台鎮有工業企業1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個。
沈家台鎮
沈家台鎮

農業

2011年,沈家台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9億元。
沈家台鎮糧食作物以玉米、高粱、大豆為主。2011年,沈家台鎮生產糧食21612噸,其中玉米20176噸,穀子681噸,高粱446噸。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1395畝,產量3695噸。
沈家台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沈家台鎮生豬飼養量3萬頭,羊飼養量1.1萬隻,牛飼養量883頭,家禽飼養量30萬羽。
截至2011年末,沈家台鎮累計造林面積17.2萬畝,其中林地1807畝,灌木林地1708畝,其他林地90畝,草地5723畝,林木覆蓋率19.8%。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495畝,產量184噸,主要品種有蘋果、梨、大棗等。
沈家台鎮
沈家台鎮
工業在沈家沈家台鎮形成以冶鍊、金屬加工等為主的工業體系。
2011年,沈家台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從業人員350人,實現工業總產值12億元。

商貿

2011年末,沈家台鎮有商業網點320個,職工1500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2億元,比上年增長8.5%;城鄉集貿市場2個,年成交額1億元。

金融業

2011年末,沈家台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3.2億元,比上年增長10%;各項貸款餘額1.4億元,比上年增長11%。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沈家台鎮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285人,專任老師14人;小學5所,在校生1011人,專任老師8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486人,專任老師5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教育經費達65萬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沈家台鎮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160平方米;村文化活動中心16個,文化專業戶85個,農家書屋16個,藏書30萬多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達107人。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剪紙、高蹺。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2897戶,入戶率48%。
2011年末,沈家台鎮有文化廣場6處,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沈家台鎮有衛生院1所;病床3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4張,固定資產總值2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32人,其中執業醫師6人,執業助理醫師4人,註冊護士1人。2011年,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8%,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6880人,參合率85%。

社會保障

2011年,沈家台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31戶,人數1333人,支出147.2萬元,月人均92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22人,支出8.6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90人支出25.2萬元;農村醫療救助1500人次支出0餘萬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8人次;農村臨時救濟1200人次,支出15.5萬元。自然災害受災人口2150人,緊急轉移安置2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2000畝,倒塌房屋15間,直接經濟損失160萬元,救災支出18萬元,比上年增長20%,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65人。

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沈家台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線路單程總長度170千米,投遞點26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0.7萬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240筆,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2700件,征訂報紙4萬份、期刊360冊。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7000門,固定電話用戶4300戶,比上年減少500戶;行動電話用戶0.53萬戶,比上年增加600戶;光纜線路總長達75千米。網際網路埠1200個,其中已佔用埠700個,寬頻接入用戶700戶,比上年增加100戶。
● 供電
2011年,沈家台鎮年售電量累計完成1200萬千瓦時。

交通


沈家台鎮境內有306省道經過。

代表人物


作家蕭軍
作家蕭軍
蕭軍於1907年7月出生在遼寧省凌海市沈家台鎮下碾盤溝村。由於家境貧困他只上過小學。1925年他開始軍旅生涯,擔任過見習官、軍事及武術助教等職務。他的寫作生涯就是在軍隊中開始的。1932年,蕭軍在哈爾濱化名“三郎”正式開始文學創作,並和中共地下黨員、進步青年一起共同開展文學藝術活動。經過將近一年的努力,蕭軍創作完成了表現東北人民革命軍抗日鬥爭的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這部書得到進步文藝界和進步群眾的一致讚揚,被譽為文學上一面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旗幟。魯迅特意為該書作了序言,他寫道:“我卻見過幾種講述關於東三省被占的小說,這《八月的鄉村》即是很好的一部”。
抗日戰爭爆發后,蕭軍一直從事工人業餘文藝教學工作並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40年他到達延安,在延安的五年中,他曾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理事,魯迅研究會主任幹事,《文藝日報》主編,魯迅藝術文學院教員等職,還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全國解放以後,蕭軍繼續從事文學藝術的研究和創作工作,京劇《武王伐紂》、長篇小說《五月的礦山》、《過去的時代》等都是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文化大革命中,蕭軍受到迫害,曾被關押了整整8年。粉碎“四人幫”后,他重返文壇,整理了詩詞舊作800餘首,還註釋了蕭紅、魯迅給他的信。1979年,蕭軍出席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4次代表大會,被選為全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88年6月22日,蕭軍不幸病逝,他在給家人的遺囑中說:“自己是一個窮文人,沒有留下什麼財產。有一點菲薄的積蓄捐給家鄉,自己的文物、書籍要捐獻給遼寧錦縣蕭軍資料館和有關文化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