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竹行中學

南通竹行中學

南通市竹行中學於1968年8月組建。1993年1月,南通縣撤縣建通州市,學校更名為通州市竹行初級中學。

辦學條件


2013年5月,為進一步推進教育均衡政策,打造開發區初中教育升級版,南通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投資6000餘萬元再次異地重建竹行中學。新校區佔地60餘畝,建築面積近15000平方米,主要包括教學、實驗、圖書、體育等七幢建築。功能區劃分更加科學、周全,教育設施設備區內領先。2014年9月,新校區正式投入使用。福建省軍區原政委,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南通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中國書協會員陸鳳彬將軍欣然為我校題寫校名。

文化傳統


南通竹行中學
南通竹行中學
校徽:
校徽整體為圓形圖案,上為中文校名,下為英語。中間是篆體竹字變形,猶如兩個並肩前行之人;其下是Z(竹的拼音)變形字,像一本翻開的書。全圖採用綠色及暖色調。意為全校師生務必攜手努力,加強學習,遵循教育規律,走和諧發展之路,則學校一定會早日振興。
辦學理念為:竹之節行致遠,取前兩字則為竹行。竹之節的節指氣節、節節拔節。意為全體師生不僅要有竹之正值、謙虛的品質,還要努力提高,猶如竹之拔節。行致遠則一為寧靜致遠之意;二是力盡所能,努力達到自己最高水平。意為學校、教師、學生都要奮力拚搏,無論是學校還是個人,通過努力爭取實現自己最大可能的成功。
校訓:自強不息
自強: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鬆懈。出處《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校風:崇德求知健體創新,崇德就是崇尚高尚的道德,德是一個人之為人的根本,就如廣廈之基石。求知就是學習知識。對知識的渴望無疑是學習的最大動力,也是人更新自己的儲備的根源,求知之心如水之不竭。健體就是強健身體,“體”人本也,使人們一切活動的保障,如樓之樑柱。創新就是在已知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是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的動力之一,是知識不斷進步的源泉先做人在治學,德之為先;身強才載得起志遠;思學勤問,方不殆不惘;求知與創新并行才能學以致用。
教風:博學善導厚生樂教
“博學”出自《論語雍也》,意思是為學要廣泛涉獵,以達到知識淵博、學識豐富、學問廣博精透的境界。達到這種境界,需要虛心的態度,勤奮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可見博學本身也是一種修行。教師,要精通本業,旁涉其他,博古通今,涵蓋中外,這樣才能真正傳道,授業,解惑。況且,現在知識更新之快,為師者絕不能以昨日之學問教今日之學生。學高為師,非博學無以為師。
“善導”是《學記》中一條重要的教育、教學原則,善導即善於引導,引導學生學習,引導學生為人,引導學生成功。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相機點撥、因勢利導、循循善誘、授之以漁。“善導”不單指傳授知識有方,真正的良師總是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精心培育德才兼備的益世之才。
厚生”出自《尚書·大禹謨》,厚有尊重、關愛、厚待之意;“厚生”,就是要求教職工要關愛學生,要對學生尊重、理解、賞識、信任、關愛。愛是教育的根基,愛生才能育人。“厚生”是教師的使命,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一切以學生為中心,體現以生為本的辦學目的。從另一個角度說,“厚”還有思想成熟、基礎紮實、能力增強之意,簡言之就是“使生厚”。
“樂教”源自《論語·述而》,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倡導將教書育人作為一種事業來做的良好心態。樂教重點在樂,體現了教師熱愛教育、無私奉獻職業理念和人生追求。教風既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又突顯出現代的人文關懷人本精神;既嚴於律己,努力提高自身素養,又寬以愛人,促進學生全面自由發展;充分體現出教職員工甘於獻身教育事業的風範和愛校、愛崗、愛生的情懷。
學風:篤學好問知行合一
篤學好問:“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篤學”強調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態度,旨在倡導“學而不厭”、終身學習的風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疑點或難點,因此,要教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勤于思考、不懂就問的良好習慣,調動他們質疑問題的積極性,激發他們解決問題的創造性,培養他們勤思好問、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這也是培養學生嚴謹求學態度的良好開端。
知行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明朝思想家王陽明說:“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