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精神

人本精神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本精神,即“以人為本”。

名詞解釋


人本精神的主要內容,就是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科學技術必須為了人,因為它的目的是為了人的生存和發展;科學技術必須依靠人,因為它是由人所創造和發明的。
人本精神又為人本思想人本主義。人本主義(Humanitas),最早出現在古羅馬西塞羅和格利烏斯的著作中,與希臘文Paidea為對等詞,指“人性”、“人情”、“萬物之靈”。英國《簡明不列真百科全書》的解釋是: Hunanism指一種思想態度,認為人和人的價值具有主要意義。……凡重視人與上帝的關係,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對自然界的優越性的態度,都是人文主義。美國《哲學百科全書》認為人本主義是指承認人的價值或尊嚴,以人作為萬物的尺度,或以某種方式把人性及其範圍,利益作為課題的哲學。德國大百科全書《拉魯斯辭》把人和同人有關的事物看作核心,尺度和最高目的的人生哲學,都是人文主義。
人本主義的基本意識指以人為萬物的尺度,強調人的價值尊嚴和自由,是“以人為中心和準則的哲學”。追溯人本主義的歷史根源我們發現從公元前5世紀,希臘就形成人本主議哲學思想,主要是由早期思想的注重外在自然轉向智者學派的注重人本身,確立人是萬物的主體認識論和價值觀;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時期,則以人文主義形式表現出來,並且在人本主義和神本主義的狹縫中產生。以普羅泰戈拉為代表的學者主張以人為中心,強調人的獨立性和價值,主張把人從神的統治下解放出來,主張個性解放,肯定個人的價值、尊嚴和自由,反對禁慾主義,痛斥經院哲學,否認教會和封建特權,提倡理性;到了18世紀,則以人道主義形式表現,以自然主義人性論作為理論基礎,提出自由平等,博愛的人本主義思想,其核心是人權,重視人的生命,“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同個體自我意識相聯繫,強調尊重人的生命本身,尊重和愛護他人;二、與同類意識相聯繫,強調作為類的一員的光榮與責任,強調自由、平等、博愛,並為人類的幸福和獨立而鬥爭”;從19世紀中葉以來,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學者構建了生物學人本主義,強調人對自然界、他人及社會的依賴;而以叔本華尼采弗洛依德柏格森、薩特等代表的一批學者,則主張非理性人本主義,強調人與生存環境的矛盾;而馬克思則認為人有自然屬性(強調人類主體地位的確立,科學主義精神弘揚);社會屬性(強調合理人個主義和集體主義原則)和精神屬性(強調人自身物質享受和精神追求的協調發展);到了20世紀中葉,人本主義則以人權主義的形式表現的更為深刻,出現了反主體主義,他們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和非理性主義,他們則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和思考問題。
尊重人的自由、平等,發展人的個性、促進人的全面協調進步,確立以人為核心的價值理念和意識形態是人本主義,也是人本精神的實質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