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一種湯劑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出自醫書《傷寒論》,具有利水通陽的功效。主治太陽病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

別名


白朮茯苓湯(《雞峰》卷十八)、茯苓白朮湯(《普濟方》卷一四七引《十便良方》)、桂枝去桂加苓術湯(《內台方議》卷一)。

歌訣


術芍苓姜三兩均,棗須十二效堪珍。炙甘二兩中輸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功用


利水通陽。

配伍特點


全方開結利水,宣通表裡,表氣失和的癥狀自然消除。治里達表,立此治法,獨具新意。

運用


本方具開結利水,宣通表裡之用。臨床運用的關鍵是要抓住水氣內結,氣化失常之病機,可用於治療外感、流行性感冒之發汗或瀉下后症見微熱、頭痛、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又可用於治療神經症、癲癇伴有心下按之軟,小便不利而澀者;還可用於治療某些胃腸疾患,表現為心下微痛、下利、嘔吐、心下有振水音、小便不利者。

加減化裁


尿少腫甚者加豬苓澤瀉:水腫較甚者,合五皮飲;肺脾氣虛者,加人蔘、黃芪。

使用注意


歷代醫家對於本方頗有爭議,如成無己認為不去桂,而加苓、術;吳謙等認為去桂當是去芍之誤;柯琴陳修園服膺原文,仍主去桂其說。
服用本方后,呈現小便利濕標誌疾病向愈,葯證相符,病可應期而愈。
太陽溫病證與脾胃濕熱水氣證相兼者禁用。

附註


附方1:神術湯
組成:蒼朮(制)二兩,防風二兩,甘草(炒)一兩。
主治:治內傷冷飲,外感寒邪而無汗者。
出處:《陰證略例》
附方2:白朮散
組成:白朮二兩、防風二兩,甘草一兩。
主治:治內傷冷物,外感寒邪有汗者。
出處:《陰證略例》

方義


本方為桂枝湯去桂枝加茯苓、白朮而成。方以芍藥、白朮、茯苓三葯為主葯,芍藥開泄水結,通利小便;白朮健脾散水;茯苓淡滲利水;大棗、甘草補土製水。水結得開,小便通利,里氣得通,表氣亦和,諸症悉除。本方組方主旨,在於開結利水,不在解肌發汗,其獲效指征當為“小便利則愈”。

處方來源


傷寒論206年。

劑型


湯劑。

藥物組成


芍藥9g,甘草6g(炙),生薑(切)9g,白朮9g,茯苓9g,大棗12枚(擘)。

主治


太陽病(服桂枝湯或下后,仍頭項強痛,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以水八升(1600ml),煮取三升(600ml),去滓,溫服一升(200ml)。小便利則愈。本云:桂枝湯,今去桂加茯苓、白朮。

臨床應用


胃脘痛:應用本方:炙甘草15-30g,茯苓50g,白朮50g(搗),白芍50g,大棗30g(去核),生薑50g(切片)。以水1500ml煎至500ml藥液,分3次服,日服3次,飯前半小時服下,服藥期間,忌飲烈酒,忌食生冷、辛、酸、甜、辣之物。治療胃脘痛200例,男79例,女121例;發病時間最短者為1個月,最長者為15年;20歲以下19例,21-30歲者4O例,31-40歲72例,41-50歲29例,51-60歲24例,61-70歲16例;服藥最少者3劑,最多者28劑。療效標準:痊癒:疼痛消失,無脹滿之感,無噯氣,飲食正常,體力恢復正常,在半年內無發作者。好轉:疼痛減輕,或在服藥期間疼痛消失,而在停葯2月後發作,但發作時較前明顯減輕。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結果:痊癒189例,好轉6例,總有效率為97.5%。其中脾胃氣虛證150例,痊癒147例,好轉2例,無效1例;脾胃氣虛肝鬱證33例,痊癒28例,好轉3例,無效2例;胃陰虧虛征17例,痊癒14例,好轉1例,無效2例。

藥理作用


取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D1)、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朮(D2)、桂枝加茯苓白朮湯(D3)3方,每方均設3個劑量組。中劑量按不同動物等效劑量折算相當於人的臨床劑量。桂枝加茯苓白朮湯為15g/kg(小鼠)、7g/kg(大鼠),桂桂去桂加茯苓白朮湯為13g/kg(小鼠)、6g/kg(大鼠),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朮湯為11g/kg(小鼠)、5g/kg(大鼠);大劑量為中劑量的1倍,小劑量為中劑量的1半,口飼給葯。
進行①鎮痛作用的比較;②解熱作用的比較;③發汗用的比較;④利尿作用的比較。結果顯示:3方中大、中、小3種劑量均有鎮痛作用,且呈一定的量效關係。從直線回歸方程計算ID50。分別是:D10.88g、D2I.44g、D32.74g/kg,作用以D1為最強。3方均有明顯的解熱作用,作用維持在6小時以上。D1M組后1小時體溫開始明顯下降,至6小時逐漸靠近基礎體溫。D2M、D3M較之D1M下降的幅度則明顯減弱,提示D2解熱效果較D2、D3為強。D1M、D2M、D3M較之對照組有明顯的發汗作用,同時D1M各時間點的汗點提高率又明顯高於D2M和D3M。發汗高峰期(1.5小時)3方的ED50。分別是87.78g/kg(O1)、101.50g/kg(O2)、105.52g/kg(D3)。
因此D1發汗作用較D2、D3為強。3方在葯后1小時均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且呈量效關係,其中D1的3個劑量均有明顯的利尿作用,D2、D3僅大劑量有利尿作用。利尿高峰(葯后1小時)時的3方ED50分別是D18.623(g/kg)、D21.670(g/kg)、D314.198(g/kg),提示D1的利尿作用強於D2及D3。

各家論述


①《尚論篇》:在表之風寒未除,而在里之水飲上逆,故變五苓兩解表裡之法,而用茯苓、白朮為主治。去桂者,以已誤不可復用也。然桂枝雖不可用,其部下諸屬,皆所必需。倘並不用芍藥以收陰,甘草、姜、棗以益虛而和脾胃,其何以定誤汗、誤下之變耶?故更一主將,而一軍用命甚矣,仲景立方之神也。②《傷寒貫珠集》:表邪挾飲者,不可攻表,必治其飲而後表可解。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則不欲散邪於表,而但逐飲於里,飲去則不特滿痛除,而表邪無附,亦自解矣。③《古方選注》:苓、術、芍、甘,治太陽里水法也。解肌或下,水邪不去,而反變症,是非解肌者矣,當去桂枝,而以苓、術、生薑代桂枝行陽,存芍藥以收陰;不取辛甘發散於表,取苓、芍約陰利水,甘、棗培土製水,即太陽入里用五苓表裡兩解之義也。④《傷寒論類方》:凡方中有加減法,皆佐使之葯,若去其君葯,則另立方名。今去桂枝為名,所不可解。殆以此方雖去桂枝,而意仍不離乎桂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