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舜俞

陳舜俞

陳舜俞(公元1026—1076年),字令舉,號白牛居士,秀州(浙江嘉興)人。北宋慶曆六年(1046)登乙科進士,嘉佑四年(1059年)獲制科第一,北宋著名詩人,與歐陽修蘇東坡司馬光等交往甚密。在山陰縣任知縣時反對王安石青苗法遭貶,隱居白牛村著書立說,病逝於白牛村家中。著有《都官集》《應制策論》《廬山紀略》,參與《資治通鑒》編纂。

生平


陳舜俞曾任屯田員外郎,因幾度棄官隱居於楓涇白牛村,後人仰其清風,將白牛村稱為清風涇,后簡稱風涇,楓涇鎮名即由此而來。
陳舜俞於北宋慶曆六年(1046 年)登乙科進士。曾任明州觀察推官、天台從事等職。嘉祐四年(1059 年)獲制科第一,授光祿丞、秘書省著作佐郎、簽書壽州判官等職,不久棄官歸隱楓涇白牛村。熙寧三年(1070年)復出,任屯田員外郎知山陰縣。當時朝廷起用王安石為宰相,主持變革,推行“青苗法”。陳舜俞上書反對,認為這是“別為一賦以蔽海內,非王道之舉”。因逆朝廷,被貶謫監南康軍鹽酒稅。熙寧五年,他再次棄官歸隱於楓涇白牛村,自號“白牛居士”,跨犢往來於白牛塘上。其間,曾為海慧寺撰寫《海慧院藏經記》。熙寧七年,王安石罷相,他復出為官。八年春,王安石再次拜相,他重新遭貶,從此決意不再為官,隱居於白牛村著書立說。熙寧九年(1076 年)病逝於白牛村家中。
陳舜俞有經世之志,自比賈誼,與歐陽修、蘇東坡、司馬光等交往甚密。詩多作於謫后,氣格疏放,直抒胸臆。文則論時政者居多,著有《都官集》、《應制策論》、《廬山紀略》等。陳舜俞故世后,司馬光為其寫吊詩,蘇東坡哭祭其殯,稱頌他“學術才能兼百人之器”,哀辭凄婉,催人淚下。

逸事


陳舜俞與福嚴寺
至和二年(1055),陳舜俞來游福嚴寺,並撰寫了《福嚴禪院記》一文,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記載福嚴寺的文獻資料。現在有關這座目前嘉興最大寺院的早期歷史沿革大多源於這篇文章。陳舜俞在文中說:“崇德介餘杭、嘉興之間,邑東北十里,林木蔚然而美者,福嚴院在其下。院始唐乾符之乙未,邑人鍾離裴置之。地有千乘,因名焉。聖篆重熙,號命丕昌。祥符始年,改賜今名。”由此可知,福嚴寺始建於唐朝乾符二年,即公元875年,初名千乘禪院,因皇帝題額,而聲名大振,逐漸興盛。至宋祥符元年(1008年),才改名福嚴禪院。但是,現存於寺內、鑄於清代康熙年間的石補鐘上有銘文記載,此寺始建於梁天監二年(503年),比陳舜俞文中所載早了三百七十二年,不知此說源於何處。現福嚴寺坐落在桐鄉市同福鄉,該鄉直到清末仍沿稱千乘鄉,明代洪武年間邑人朱逢吉撰《語溪十二詠》,中有“千乘梨雲”一景,可見,此地先有千乘地名,後有千乘禪院,宋祥符元年後,寺院則一直稱福嚴寺。
陳舜俞與三百園
三百園是一座三進三落的大宅院,後面還有一座具有濃鬱江南特色的後花園。原主人陳舜俞,字令舉,號白牛居士,是楓涇人,當時在朝廷中位列屯田員外郎,相當於國家農業部副部長,雖官居高位,但他一生兩袖清風,廉政正直,因看不慣朝廷中的一些醜惡現象,幾次罷官,隱居故里。
他平時喜歡吟詩作畫,學識淵博,與詩人歐陽修、蘇東坡、司馬光交往甚厚,稱為莫逆之友,經常在一起喝酒作詩,談笑人生。死後,司馬光還為他寫了憑弔詩:“海隅方萬里,豪雋幾何人,百沐求才盡,三薰得士新,聲華四方聳,器業一朝伸,他日蒼生望,非徒澤壽春。”意思說天涯海角方圓幾百里,能找出幾個象他這樣有傑出才能、才智出眾、正直、賢良的人呢?百里之內才求得這樣一個人才,他是經過三起三落才得以聲譽四方。他為百姓所做的事,是天下蒼生有目共睹的,並沒有因為大起大落而荒度一生。蘇東坡也曾“哭祭其殯”,到他的棺材前哭著為他寫了祭文,後來陸遊為這篇祭文作跋道:“東坡前後集祭文凡40首,惟祭賢良陳公辭指最哀。讀之使人感嘆流涕。”這座三進三落的大宅院記錄了陳舜俞豐功業績與坎坎坷坷的人生,每幢房子都反映了他當官的艱辛歷史,因旅遊開放我們賦予他新的含義,裡面展示了三百多件展品——百燈、百籃、百行等代表物件故稱三百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