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效率

教育效率

教育效率的意義研究教育效率的意義在於:第一,研究教育效率,有利於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因此,研究教育效率,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就顯得尤為必要。這是因為,一般說,教育效率的提高與教育平等的增長並不是同步的。

相關內容


意義

研究教育效率的意義在於:
第一,研究教育效率,有利於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就物質生產領域而言,如果人們可以無限量的擁有一切想要的東西,那麼就不必再擔心花光其有限的收入了。但是,任何社會都不能達到這種有無限可能的烏托邦,物品是有限的,而需求卻是無限的。因此,研究如何可以更有效率的使用社會資源以滿足人類的願望和需要是極其必要的。儘管教育的成果——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勞動後備力量和專門人才,不是商品,市場經濟規律也不可能完全像在經濟部門那樣在教育部門發揮作用,但是,教育部門同樣也有一個優化資源配置問題。在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為了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也必然要求學校管理者加強教職工管理、財務管理和物質設備管理,使教育資源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
教育資源的稀缺,教育投資的不足,是當今全球性的問題。對於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由於資本短缺,財政拮据,百廢待舉,百業待興,教育需求與教育供給的矛盾更加尖銳,令教育機構舉辦者和管理者頭疼。解決的對策有控制教育需求,增加教育的投入和供給,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等手段。在教育需求與供給一定的條件下,基本的途徑就在於充分有效的使用現有的教育資源,以培養更多更好的學生。
就我國而言,在教育發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長期以來走著一條增加學校數量和投入的“外延型”的道路,而不是靠提高教育投入要素的質量,提高現有教育機構的資源利用效率的“內涵式”道路,從而加劇了教育投資的短缺。因此,研究教育效率,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就顯得尤為必要。
第二,研究教育效率,有利於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從宏觀來說,通過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的研究,可以發現某級某類教育資源利用率存在的問題以及導致資源利用率不高的原因,為教育決策者和管理者改革教育和改善管理提供依據。從微觀來說,研究教育的效率,有利於提高學校管理幹部的管理水平,從而使他們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用稀缺的教育資源培養數量更多、質量更好的學生。研究教育的效率,有利於促進學校管理的科學化和合理化。學校管理者的任務,不僅在於全面貫徹教育的方針,而且在於有效的利用教育資源。提高教育的效率,要求學校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增加教育效果。這就必然推動學校管理者去進一步認識教育、教學規律,不斷總結經驗,改進教育、教學管理工作。
綜上所述,既然教育過程是教育資源投入和教育成果產出的過程,這就同其他經濟活動的投入產出過程一樣,也存在一個對資源利用效率進行考核和評估的問題。根據教育自身的特點,對教育效率的考核和評估一般是從兩方面進行的:一是從單個因素的角度進行考核,即分別考核各種資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從整體因素的角度進行考核,即綜合考核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因此,對教育效率的考核和評估便分為兩類:教育效率的單項評價和教育效率的綜合評價。在這裡均從微觀角度以學校為單位進行考核。

功能指標

在通常意義上,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在與人及周圍環境相互影響中所發揮的作用。圓按照不同的維度。可以對教育功能進行不同的劃分。從理論角度思考。可以把教育功能概括為兩大方面,即教育促進人的個體發展的功能與促進社會發展的功能。
從社會學視角出發,教育效率主要應該通過促進階層流動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這兩大基本功能的實現程度來反映。
1.促進階層流動是教育的基本社會功能
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流動,指的是個體的社會等級或階層地位的變化。它是評估社會開放程度的一個標桿。在民主社會裡,促進階層流動是教育的基本社會功能;而專制社會體制則以固化階層差別為基本特徵。如果一個社會中父親的階層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都被子女繼承,那麼我們就稱這個社會為封閉性的社會,同時也可以說它是一個“精英再生產”的社會。在促進社會流動的過程中。教育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早在20世紀60年代P.M.布勞(P.M.Blau)和O.D.鄧肯(O.D.Duncan)研究社會地位獲得的初始模型中。教育對人們社會地位的獲得起著最重要的支持作用。這一研究結論已成為全球社會分層研究者的基本共識之一。西方國家非常重視通過人才選拔,促使人員在階層之間流動,藉以改變社會結構的教育功能。他們認為,按其父母的社會地位來確定個人的社會地位是極不合理的,不利於社會發展。個人的地位應按其績效來確定,只要能力強.能取得良好的績效。即使出身低微也可以躋身於上流社會。而那些出身於上層家庭的平庸之輩。只能下沉到相應的社會階層。按績效來選拔人才,加強階層之間的流動。社會就會日趨“民主”、“平等”。
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促進階層流動功能發揮得越好,教育效率越高。反之,如果教育促進階層流動功能發揮較差或逐漸減弱。說明教育效率越低。
2.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是教育的基本個體功能
教育的作用是使人社會化。社會化的產物是人的個性。所謂“社會化”,就是指將一個“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通過各種途徑養成、接受該社會共同的規範和價值標準。教育是其中一種最重要的途徑。社會化的過程使處於同一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有許多相似性。但是,社會化並不泯滅個別性。人與人之間具有差異的個別性也是社會化的產物。實際上,個性發揮得越充分.一個人社會化的程度就越高。
因此,教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程度也直接反映著教育效率的高低。教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功能發揮越好,教育效率越高:教育不能很好地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甚或抑制學生個性的充分發揮.教育效率就越低。

與教育平等的關係

從表面上看,教育平等與教育效率似乎是完全對立的,是一種“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關係,因為前者求“義”,而後者逐“利”。在教育實踐中只能通過權衡二者利弊並且選擇其一,否則,將因強調教育平等而降低教育效率,或因追求教育效率而導致教育的不平等。這種認識其實更多地是從靜態的角度看待了教育平等與教育效率的矛盾衝突關係。從動態的角度,我們可以認為,教育平等與教育效率除了存在靜態的相互對立和局部的矛盾衝突外,還存在著自我動態平衡和宏觀的有機統一。
一方面,教育效率的水平是教育平等實現的物質基礎,教育效率決定著教育平等的發生和發展,影響著教育平等的範圍、層次和程度,教育效率的提高能逐步擴大教育平等的發展空間。這表明,搞教育不能不顧教育效率去追求教育理想國度的世外桃源。當現實的教育需求不可能使大多數人都達到教育平等的滿足時,尤其需要通過提高教育效率,擴大教育資源及提高教育質量。只有這樣,才能更大程度地促進社會對教育需求的滿足,並因此保證更大的教苛公平和教育機會均等。
另一方面,具有相對性的教育平等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內涵是不斷生成和變化的,在其自身的動態生成與發展中,教育平等對教育效率起著應有的反作用。當教育較好地體現了平等性,人們的積極性、創造性會更容易得到激發,在此條件下,教育的效率也更容易提高。反之,由於教育沒有能較好地體現其應有的平等性,人們的積極性、創造性便會容易受到柬縛,在此條件下,教育效率自然也會不高。還應該看到,教育平等對教育效率的反作用本身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這是因為,一般說,教育效率的提高與教育平等的增長並不是同步的。從宏觀的角度分析.教育平等與教育效率在局部的矛盾、對立是可以克服的,是可以通過調節實現平衡和統一的。在理想狀態下,教育平等與教育效率應當是互為目的、互為結果的,即人們追求教育平等可以更好地提高教育效率,而人們提高教育效率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教育平等,教育平等是教育效率的前提條件或追求目標。
通過教育平等與教育效率的有機協調和良性互動將有利於教育以人為本目標的實現,有利於教育需求不斷螺旋式向上發展,實現動態平衡。在一定時期的救育實踐中,人們可以在自覺兼顧對方的同時突出強調教育平等或教育效率,特別是在教育資源供求關係緊張、難以滿足雙方共同需要的情況下,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的任何一方都應該做出必要的妥協與讓步,但這種妥協與讓步不能以損害另一方的底線為前提和臨界線。近十多年來,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宏觀政策引導下,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更多地是突出了效率優先的原則,在客觀上加快了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的步伐,提高了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和效益,促進了教育事業整體水平的全面提升,但由於沒有能較好地關注教育平等,東西部、城鄉、區域及校際之間的教育事業發展水平差距被急劇拉犬,教育不平等、不均衡和不公正等社會矛盾變得非常突出,人民群眾對此反映強烈。聯繫到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在現階段的這種客觀實際,我們有理由認為,目前應注意把促進教育甲等、重視教育公平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特別是在教育資源配置上要注意向農村教育做必要的傾斜,向中西部教育饊必要的傾斜,向薄弱學校做必要的傾斜,向弱勢受教育群體做必要的傾斜,同時,還應堅決防範和糾正一些諾如以產業化、市場化以及企業化為目標的教育效率追求。
總的來說,在關於教育平等與教育效率的價值取向或相應政策調節過程中,應當注意克服從一種傾向走向另一種傾向,特別是要注意防止因在思想認識上的偏執偏廢和畸輕畸重導致實踐上的“效率先而不優,公平兼而不顧”以及由此引起的諸多惡性循環。克服不良傾向的靈丹妙藥是科學發展觀,即為了更好更快地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對於實現教育平等與教育效率的目標、方式、路徑從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進行認真審視,要避免僅僅從單純提供更多教育機會或提高經濟效益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要自覺地突破政府和市場二元對立傳統思維的束縛,積極尋求並堅持教育平等與教育效率的動態平衡和有效調節。
只有認真踐行科學發展觀,才能真正實現教育平等與教育效率的雙向關照、兼顧並存、和諧共進和有機統一。由於教育實踐本身具有相當的複雜性,所以在推進教育工作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從宏觀上理清思路,從整體上把握教育平等與教育效率的複雜關係性,而且需要把基於科學發展觀的辦學思路轉化為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比如,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教育平等與教育效率的關係處理上.具體的思路就應有所區別,對前者應更強調通過平等產生效率,對後者應更強調通過效率促進平等。這是因為,儘管高等學校是提供公共品的非盈利教育機構,但它不同於企業,不能完全推向市場,要注意教育的平等:但是,面對有限的高等教育資源,適當地通過市場機制來優化資源配置,將有利於增強高校自身的活力和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有利於完善自身辦學條件和提高辦學效益,這種務實的選擇不僅能使高等教育追求效率化的特徵更加明顯,而且能有效地為有教育服務需求者提供充分選擇的機會,並因此實現相對的教育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