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變隨緣

佛教術語

佛曰:“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變隨緣”是佛教化眾生的一種境界。佛菩薩在十法界內示現,應機說法,隨類現身。不墨守成規,既堅守佛法的真義,亦能適應當下的環境,就是“不變隨緣”。

辭典註釋


【不變隨緣】
(術語)對於隨緣不變現象之事也。即雖觸所緣而現萬有,然其本體不變也。翻譯名義集曰:“未了不變隨緣不變之義,而生二執。”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謂真如雖隨緣而現萬有,但其本體不變。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

文獻描述


(清愚)
(清愚)
不變隨緣法性宗之說。謂圓成真如有不變及隨緣二義。據宋‧子璿《起信論疏筆削記》卷二載,真如有二義,一者不變,二者隨緣。其中,「不變」指真如為一切諸法之真實體,乃超越時空、不生不滅、無為常住之存在;「隨緣」指[P882-b]真如能全其不變之自性,隨染凈之緣,全體起動,顯現森羅萬象
若就《起信論》的法門而言,不變是心真如門,隨緣是心生滅門,即將眾生之心,自一心之兩面來彰顯其相成之二義。又,法藏華嚴五教章》卷四在辨此二義不相違,畢竟一性無二的緣由時,雲(大正45‧499a)︰
「且如圓成,雖復隨緣成於染凈,而恆不失自性清凈,只由不失自性清凈故,能隨緣成染凈也。猶如明鏡現於染凈,雖現染凈而恆不失鏡之明凈,只由不失鏡明凈故,方能現染凈之相。以現染凈知鏡明凈,以鏡明凈知現染凈,是故二義唯是一性。雖現凈法不增鏡明,雖現染法不污鏡凈,非直不污,亦乃由此反顯鏡之奔。」
此外,澄觀《華嚴疏鈔玄談》卷四在說明慧苑四教時,雲(卍續8‧475下)︰「真如隨緣不變二分義中,(中略)但得不變不得隨緣故名一分。(中略)隨緣不變二義故名具分。」同書卷六又雲(卍續8‧531下)︰「心性是一,云何見有種種差別﹖(中略)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即真如隨緣。」故說真如時,要立不變、隨緣二義,才算完整。若缺任何一義,即不完整。如法相宗執真如凝然之說,完全不知隨緣一義,故圓成真如雖分真實如常或理有情無二義,但不外不變一義,終使靈活自在的真如成為冥頑無知的死物。
〔參考資料〕牟宗三《佛性與般若》第二部第六章。

釋意


佛家多講隨緣,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莫攀緣”等說法。“隨緣”不是隨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隨順當前環境因緣,從善如流;“不變”不是墨守成規、冥頑不化,而是要擇善固守。隨緣不變,則是不模糊立場,不喪失原則。就在世間上做人,要通情達理、圓融做事,這樣才能夠達到事理相融。
明白宇宙人生都是因緣和合,緣聚則成,緣滅則散,才能在遷流變化的無常中,安身立命,隨遇而安。生活中,如果能在原則下恪守不變,在小細節處隨緣行道,自然能隨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佛學術語


(一)圓成真如有不變、隨緣二義。此乃法性宗之通說。真如為一切諸法之實體,超越時空,為不生不滅、無為常住之存在,稱為不變。真如全其不變之自性,而能隨染凈之緣,全體起動,顯現森羅萬象,稱為隨緣。就大乘起信論之法門而言,不變即心真如門,隨緣即心生滅門,即將眾生之心,自一心之兩面來彰顯其相成之二義。[起信論疏筆削記卷二、華嚴五教章卷四、華嚴玄談卷四]
不變隨緣
不變隨緣
(二)‘隨緣不變’之對稱。謂諸法雖由因緣而生起,然其體則為不變。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上(大四六·七○九下):‘心性二字,不異而異,既言不變隨緣名心,即理之事也。隨緣不變名性,即事之理也。今欲於事顯理,故雙舉之。例此合雲不變隨緣名佛,隨緣不變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