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仙都峰記

遊仙都峰記

《遊仙都峰記》是清代詩人袁枚生平在67歲高齡時游天台、雁盪等名勝,回程時游縉雲仙都峰所作。

作品原文


或告余曰:“子從雁宕歸,則永嘉仙岩縉雲之仙都峰,均可游焉。”余謹識之。誤記仙岩為歸途之便,舟行十里,方詢土人。曰:“南北殊路矣。”心為缺然。及至縉雲,以仙都謀之邑宰,有難色,以溪漲辭。余遂絕意於游。
行三十里,止黃碧塘。日已昳,望前村瓦屋鱗列,從隸曰:“此虞氏園也,盍往小憩?”如其言,園主迎入茗飲,未暇深語,仍還旅店。將弛衣眠,聞門外人聲嘈嘈,則虞氏昆季,曰:“別後見名紙,先生即袁太史乎?”曰:“然。”乃手燭上下照,唶且駭曰:“我輩幼讀先生文,以為國初人,年當百數十歲。今神采若斯,是古人復生矣。願須臾留,明日陪遊仙都。”余未及答,而少者卷帳,長者捧席,家僮肩行李,已至其家,折塈張飲。
次日,廚具饌,里具車,導入響岩。石洞隆然,叩之應聲。有小赤壁,有鼎湖草樹卉歙,高不可上。仙榜岩雉堞橫排,可書數百姓名。暘谷為溪水所嚙,非梯莫登,僅遙矚,於大方石上有宋嘉定磨崖,及王十朋詩,約略可識。未一日,而仙都之游畢,仍宿虞氏家。
嘻!是游也,非虞氏主之,則仙都不可游;非從隸有請,則不詣虞氏;非日尚晏溫,或有雨,則從隸雖請亦不往;非具生紙以名通,則虞氏亦不知我為何人。我之當遊仙都,仙都之當為我游,天也,非人也。然仙岩咫尺可游,而於意外失之。仙都心已決舍,萬不能游,而於意外得之。一游也,無大關係,而世事之舛如是,其它何可類推哉!亟記之,以志遭逢之奇,以表虞氏好賢之德。主人名沅,字啟蜀,為唐水興公之後人。

註釋


雁宕:即雁盪山,在浙江溫州市北。
永嘉:古郡名,即今溫州地區。仙岩:在瑞安縣北,以瀑布、深潭出名。仙岩在溫州南,袁枚返程往北走,故下文有“南北殊途”的話。
缺然:不足。
邑宰:知縣。
唶:感嘆。
折塈張:打斷休息,備酒宴款待。
卉歙:《漢書司馬相如上林賦》“瀏蒞卉歙”,王先謙補註云:“猶呼吸也。”
雉堞:城牆。此指仙榜岩如城牆般展開。
嘉定:宋寧宗年號(1208-1224)。摩崖: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文字。
王十朋:字龜齡,樂清人。1157年(宋紹興二十七年)狀元,官至龍圖閣學士。著有《梅溪集》。
晏溫:天氣晴朗曖和。
生紙:質地粗糙的紙。
舛午:相違背、抵觸。
永興公唐代著名書法家虞世南,餘姚人,封永興公,卒謚文懿。

評析


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春,[url]袁枚[/url]以67歲高齡,南遊天台、雁盪等名勝,回程時游縉雲仙都峰,作了該篇記文。
文章以懸念展開:有意遊仙岩,仙岩沒游成;專程訪仙都,被縣令潑了冷水,於是遊興索然。佒佒而歸。沒想到忽然遇上個不相識的人,柳岸花明,又遊了山,又交了忘年友。於是袁枚只用了百把字寫仙都峰的景緻,而著意於感嘆人生“遭逢之奇”,文章從遊記變成了一篇抒情的散文。袁枚的文章就是如此出人意表。
袁枚成名很早,年青時所作八股文又被人當作範文刻發,所以很多人都把他與康熙碩儒看作同輩,這篇記文中的虞沅就是如此。一位老人,遇到這樣帶有喜劇色彩的誤會,心中自然高興;與之對比,山水的樂趣退後了,文章便浸透在感嘆人生遭遇不可預測的喜悅中。袁枚同時還作有《贈縉雲虞啟蜀秀才四首》詩,記這段雪泥鴻爪,在序中也詳細敘述了邂垢虞沅的經過。詩第三首說:“聞名當作古人訛,道我年將百歲過。自笑陽休雖健在,相逢卻也鬢霜多。”可與該文所寫同參。
仙都峰,在浙江省縉雲縣。地處括蒼山北麓、好溪中段,山水逸秀,雲霧繚繞,為著名風景區,有鼎湖峰倪翁洞芙蓉峽

作者簡介


袁枚
袁枚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1739年(乾隆四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742年(乾隆七年)外調做官,曾任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政聲好,很得當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三十三歲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
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春,袁枚]以67歲高齡,南遊天台、雁盪等名勝,回程時游縉雲仙都峰,作了該篇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