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特別行政區衛生局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衛生局是一個具有行政、財政及財產自治權的公共機構,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監督。
協調衛生領域內公共及私人機構之活動,並透過專科及初級衛生護理服務、執行預防疾病及衛生推廣等工作,保障市民健康。
主要職能是保障市民健康,預防疾病、提供醫療護理及康復服務、培訓衛生專業人員、輔助並監督私人醫療機構,以及提供法醫服務。
秉持澳門特區政府"預防優先,妥善醫療"的施政理念,不斷完善基礎衛生護理和提升專科醫療水平,持續鞏固公共衛生系統的預防控制建設,深化健康城市的推進,致力確保居民身體和生活健康,充分利用社區醫療資源,有效發揮政府、非牟利和私人醫療機構的力量,完善醫療服務。
擁有超過140年歷史的仁伯爵綜合醫院具備現代化的醫療設備,以急診、住院及門診之形式提供專科診治及康復護理;初級衛生保健網路,由分佈於不同社區的 8 間衛生中心及3個衛生站組成,主要致力於為澳門居民提供免費的初級衛生保健服務。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則肩負著監測流行病、推動和促進健康教育、食物衛生、結核病防治、病媒控制、環境衛生、職業衛生和社區衛生監察等公共衛生範疇的職責。
16世紀,澳門第一任主教加利諾(D. Melchior Carneiro)在澳門建立了中國最早的歐洲式醫院,該醫院最初被命名為"救貧醫院",之後改名為"白馬行(São Rafael)醫院"。 17-18世紀,聖保祿(São Paulo)修院內設有一間擁有60張病床的醫療所,幫助修院內的信徒及外來病人,並由只有若干對輕傷、小病、藥物、外科有點基本認識的修士主理,而這個情況維持了一段長時間。 19世紀中葉,澳門設有三間葡萄牙人的醫院,分別為仁慈堂醫院(后被稱為"白馬行醫院")、瘋堂醫院和軍人醫院。其後,澳門的華人社團自發進行各種社會救濟活動,1868年同善堂慈善會成立,1872年第一所華人醫院"鏡湖醫院"創立。
特區成立前的歷史發展
仁伯爵綜合醫院前身是一間軍人醫院,1874年1月6日落成,醫院是參照比利時一間著名醫院的模式設計,共設有病床100張,包括60張普通病床,以及為囚犯及軍官而設的獨立病房。 1937年,為紀念醫院的創建人—聖若憲伯爵(São Januário),醫院改名為仁伯爵醫院。
1953年6月10日,新醫院第一期落成啟用,而第二期於1958年完成。第二代醫院外貌徹底改變,設施煥然一新,極具現代規模。 1979年,澳門政府通過第4/79/M號法令設立澳門衛生司以取代衛生救濟廳,自始澳門衛生系統正式進入現代化的架構。
進入80年代,澳門的社會、人口及經濟急速發展,市民對醫院設施及設備的需求不斷增加,為響應世界衛生組織《阿拉木圖聲明》中建議"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澳門政府在1984年的施政方針中決定建立一個綜合性的醫療衛生系統,由仁伯爵綜合醫院與初級衛生保健統一合併組成新的衛生體系,並決定再次重建醫院,開始設立衛生中心及衛生站;與此同時,為配合當時社會發展,澳門政府於1985年設立公共衛生化驗所、1988年設立捐血中心,進一步擴大衛生職能範圍。
進入90年代,衛生部門的發展不斷完善和擴大。仁伯爵綜合醫院於1989年11月啟用第一期的內外科大樓和門診大樓,隨後,第二期婦兒科大樓及行政大樓等亦相繼落成,並致力通過科室的重新規劃,大大改善了醫院環境及診療系統。直至1993年,仁伯爵綜合醫院已成為擁有四座主體大樓,400多張病床的現代化醫院,設有17個部門及32個科室,配備了多個現代化的醫療設備,完善了應診能力和運作模式。此外,亦不斷推進初級衛生保健體系的發展,當時更陸續興建了合共7間衛生中心和2間衛生站,讓居民可在居所附近便享有由衛生中心提供的婦女保健、兒童保健、成人保健、疫苗接種、疾病預防等服務。
特區成立后的新發展
1999年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澳門衛生司改名為衛生局,由仁伯爵綜合醫院、捐血中心、公共衛生化驗所、藥物事務廳及各區衛生中心等部門組成。其後,又因應社會和衛生髮展的需要,分別增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預防及控制吸煙辦公室等新部門,不斷優化及完善醫療衛生服務,以保障居民及旅客的健康為目標。
進入21世紀,衛生局因應傳染病的挑戰,鞏固和加強公共衛生的防控措施,不斷擴展和優化本澳的醫療服務及設施,提倡"預防優先,妥善醫療"的衛生理念。在專科衛生護理方面,分別於2005年啟用氹仔精神科大樓,2009年及2010年擴建血液透析室、腹膜透析室和日間醫院,2011年設立仁伯爵綜合醫院離島急診站,2012年設立氹仔社區綜合病區,2013年啟用仁伯爵綜合醫院新的急診大樓,2016年路環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於落成,2019年啟用九澳康復醫院,逐步完善本澳醫療衛生服務。
在不斷進步和發展之下,現時仁伯爵綜合醫院共有93個專科門診服務,為市民提供住院、門診、急診、手術、深切治療及各項專科治療服務,其服務水平於2012年及2016年亦獲得澳洲醫療服務標準委員會(ACHS)評審認可。
在基層醫療服務方面,2006年新黑沙環衛生中心投入使用,2012年搬遷及擴充氹仔老人保健站,2013年設立路環石排灣臨時衛生站,2015年湖畔嘉模衛生中心投入使用,2016年路環衛生站完成擴建,2018年青洲衛生中心投入使用,同時開設老人保健門診、長者保健區、藥物諮詢服務、健康教育、醫務社工支持,並於部份衛生中心增設中醫針灸、戒煙諮詢門診及心理保健門診等,持續完善初級衛生保健服務。此外,衛生局還著力推進在檢驗檢疫、控煙執法、藥品監督管理、中醫藥發展、醫學培訓等範疇的工作。
本澳現時合共設有8間衛生中心及3間衛生站,為居民提供全面的基層醫療服務,而此保建網路系統亦被世界衛生組織評定為典範。繼2014年衛生中心取得ACHS認證后,2017年亦再次通過認證複審,顯示服務水平達國際認可標準。
截至2019年底,衛生局共有4,660名員工,其中醫生有678人,護士有1,323人。仁伯爵綜合醫院共有933張病床,急診服務量達32.2萬人次,門診達45.1萬人次,住院達2.3萬人次,衛生中心門診達91.9萬人次。
為配合社會的發展,衛生局將根據《完善醫療系統建設方案》十年規劃,有序興建包括離島醫療綜合體、公共衛生專科大樓、新衛生中心及九澳康復中心等各項的醫療衛生設施,並將增加醫療人力資源,加強相關的培訓工作,完善內部運作,提升服務效能,令本澳的醫療衛生服務踏上新的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