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
漢語漢字
溪(拼音:xī)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 。此字始見於戰國簡牘文字, 形聲字,古字形從水奚聲,本義一般認為是山間的小河溝。后泛指較小的河流,水文學上一般指窄於五米的水流。溪有異體作谿,《說文解字》認為谿本義指山谷,《爾雅》認為指流入大河的小河。這個谿後來作溪。
溪
溪
“氵”窄“奚”寬,頂部“氵”低,底部“奚”略低。“氵”,第二點偏左,在橫中線。“奚”,上窄下寬;“爫”居上,三點上開下合,第二點在豎中線右側;“幺”,寫在橫中線部位,第一㇜(撇折)起筆豎中線,橫段在橫中線上側,第二㇜(撇折)的撇段經田字格中心,橫段在橫中線下側;“大”,長橫從“氵”,側起筆,撇起筆豎中線右側。
書法欣賞
3張
溪
溪 xī ㄒㄧˉ
山裡的小河溝,泛指小河溝:山~。清~。~水。~澗。~谷。~壑。
溪
嵠 xī
〈名〉
● ● (溪本作谿)
● ● 山間不與外界相通的小河溝[brook;rivulet]
嵠,山瀆無所通者。——《說文》
是故溪狹者速涸。——《墨子•親士》
子越自石溪。——《左傳•文公十六年》。注:「入庸道。」
振溪通谷,蹇產溝瀆。——司馬相如《上林賦》
● ● 又如:溪步(水涯與渡船處);溪徑(小路。引申謂途徑)
● ● 泛指小河流[rivulet]
武陵有五溪,謂雄溪、無溪、酉溪、辰溪其一焉。——《水經注•沅水》注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晉· 陶淵明《陶淵明集•桃花源記》
灌水之陽有溪焉,東流入 瀟水。—— 柳宗元《愚溪詩序》
● ● 又如:溪頭(溪邊)
● ● 沒有出口的山溝[gully]
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 ● 古族名[Xi nationality]。如:溪狗(指陶侃。陶侃是東晉時的溪族人)
● ● 古州名[Xi prefecture]。在湖南省境內
以溪、獎、錦三州降 楚。——《讀史方輿紀要》
【巳集上】【水字部】溪·康熙筆畫:14 ·部外筆畫:10
《廣韻》苦奚切《集韻》《韻會》牽奚切。與谿同。《說文》山瀆無所通者。
又水注川曰谿。 《廣韻》或作磎。
方言集匯
溪
◎客家話:[陸豐腔] hai1 [客語拼音字彙] hai1 [台灣四縣腔] hai1 kie1 [客英字典] hai1 ke1 [寶安腔] kai1 [東莞腔] kai1 [海陸豐腔] hai1 kie1 [梅縣腔] hai1 ke.1 hai.1
◎粵語:kai1
上古音系
字 | 聲符 | 韻部 | 對應廣韻小韻 | 擬音 | 註解 |
---|---|---|---|---|---|
溪 | 奚 | 支 | 谿 | kʰeː | 同谿 |
廣韻
字 |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調 | 等 | 呼 | 韻系 | 韻攝 | 廣韻目次 | 高本漢 | 王力 | 李榮 | 邵榮芬 | 鄭張尚芳 | 潘悟雲 | 蒲立本 | 推導現代漢語 | 古韻羅馬字 | 有女羅馬字 | 註解 |
---|---|---|---|---|---|---|---|---|---|---|---|---|---|---|---|---|---|---|---|---|---|---|
溪 | 谿 | 苦奚 | 溪 | 齊開 | 齊 | 平聲 | 四等 | 開口 | 齊 | 蟹 | 上平十二齊 | kʰiei | kʰiei | kʰei | kʰɛi | kʰei | kʰei | kʰɛj | qi1 | khe | qei | [上同] |
蒙古字韻
字 | 八思巴字 | 八思巴字 修正 | 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 | 音譯 | 音譯 修正 | 音譯 其他形式 | 擬音 | 聲調 | 註解 |
---|---|---|---|---|---|---|---|---|---|
溪 | ꡁꡦꡞ | khÿi | k'ji | 平聲 |
中原音韻
字 | 小韻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聲調 | 四呼 | 寧繼福 | 註解 |
---|---|---|---|---|---|---|---|---|
溪 | 溪 | 溪 | 齊微齊 | 齊微 | 陰平 | 齊齒呼 | kʰi |
洪武正韻牋
字 | 小韻 | 反切 | 韻目 | 韻部 | 聲調 |
---|---|---|---|---|---|
溪 | 谿 | 牽奚 | 三齊 | 齊 | 平聲 |
分韻撮要
字 | 小韻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聲調 | 註解 |
---|---|---|---|---|---|---|
溪 | 溪 | 溪 | 威 | 第二威偉畏 | 陰平 | 河也水澗 |
溪水、溪谷、溪澗、溪僥、苕溪、北溪、溪畔、曹溪、澗溪、梅溪。
婦姑勃溪、綦溪利跂、磻溪六年、溪壑無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