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蘭忽失溫之戰
忽蘭忽失溫之戰
永樂十一年(1413年)十一月,瓦剌部首領馬哈木率部向漠南進逼。次年三月,朱棣發兵50萬,再度親征漠北。六月,明軍主力進至忽蘭忽失溫(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西北),瓦剌軍3萬餘人迎戰。朱棣親率精騎與瓦剌軍展開廝殺,殺瓦剌王子10餘人,士卒數千人,迫敵敗退。明軍乘勝追擊,至土剌河,“生擒數十人”,敵酋馬哈木、太平等“脫身遠遁”。此戰雖重創瓦剌,明軍亦傷亡不小,遂下令班師。
目錄
永樂年初,明成祖朱棣剛剛登上皇位,為了鞏固統治地位而忙於平息內部戰爭,無暇顧及蒙古。隨著永樂帝皇位的鞏固和勢力的增強,他對蒙古也恢復了洪武時期武力征討的政策。同時還沿用了“以夷制夷”的手段,儘力維持蒙古內部的爭鬥局面。蒙古內部以瓦剌部和阿速特部為代表的各派勢力,為了消滅對方,不得不藉助明朝的力量。
明朝一面與阿速特部的阿魯台保持信史來往,一方面又給瓦剌部的馬哈木等贈送兵器。公元1411年(永樂九年)馬哈木等弒本雅失里汗,擁立阿里不哥系德勒伯克為汗,並試圖說服明朝徹底消滅瓦剌部,明成祖不以為然。可是明朝看到了馬哈木占和林一帶,屯兵克魯倫河,其勢力日益壯大,已經成為明朝的隱患。因此明成祖決定對阿魯台表示親近。公元1413年(永樂十一年)明成祖封阿魯台為特進光祿大夫、太師和寧王。同年馬哈木率兵臚朐河(明成祖征阿魯台時命名為飲馬河),聲言襲擊阿魯台,實際上是想入侵明朝邊境。
公元1414年(永樂十二年)二月,明成祖親率數萬大軍,號稱五十萬親征漠北,征討馬哈木。命安遠侯柳升領大營,武安侯鄭亨領中軍,寧陽侯陳懋領左哨,豐城侯李彬領右哨,成山侯王通領左掖,都督潭青領右掖,都督列江朱榮為前鋒。六月初大軍到達雙泉海,既撒里怯之地。這裡相傳是當年元太祖的發祥地,曾建造薩里哈老徒行宮,約當今克魯倫河上游右岸喀老台湖附近,前鋒在此與馬哈木軍遭遇。第二天明軍得知,馬哈木、太平在百餘里之外。六月初七明軍挺進忽蘭忽失溫(今烏蘭巴托東意為“紅山嘴”)答里巴汗與馬哈木、太平、把禿索羅三王,率騎兵分三路列陣距明軍十餘里的山頭上,約三萬餘人,每人帶從馬三四匹。明軍派兵向馬哈木挑戰,馬哈木派蒙古騎兵衝下山坡迎戰,被明軍密集的“神機銃炮”射回,只好聚集在山頂。此後明軍的東西兩翼部隊挺進,雙方互有死傷。傍晚,明成祖指揮數百精騎為前鋒,火銃隨後齊發,騎兵乘勢力戰,瓦剌部大敗王子等十餘人陣亡,數千人被殺,答里巴、馬哈木、太平和巴禿索羅脫身逃走,逃亡到了土剌河。
忽蘭忽失溫之戰,是明代蒙古前期戰爭史上少有的陣地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