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9條詞條名為賈庄村的結果 展開
- 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轄村
- 山東省濟寧市李營街道轄村
-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賈庄鄉下轄村
- 張店區下轄村
- 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高峰頭鎮下轄村
- 山西省鄉寧縣關王廟鄉下轄村
- 河北省徐水縣瀑河鄉下轄村
- 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礦區下轄村
- 山東省臨清市金郝庄鎮下轄村
- 山西運城市臨猗縣下轄村
- 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西留村鄉下轄村
- 河北省雞澤縣吳官營鄉下轄村
- 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宏道鎮下轄村
- 河南省禹州市花石鄉下轄村
- 山西省襄汾縣鄧庄鎮下轄村
- 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孝直鎮下轄村
- 安徽省六安市壽縣小甸鎮賈庄村
- 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膠東鎮下轄村
- 山西省原平市蘇龍口鎮下轄村
- 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下轄村
- 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西寨鄉下轄村
- 山西省長治市屯留縣余吾鎮下轄村
- 河北省清河縣城關鄉下轄村
- 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下轄村
- 萊蕪市萊城區寨里鎮賈庄村
- 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王府街道下轄村
- 山東省微山縣南陽鎮下轄村
- 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下轄村
- 山西省壺關縣東井嶺鄉下轄村
- 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楊興鄉下轄村
- 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蓮子鎮鎮賈庄村
- 寶坻區朝霞街道下直轄村
- 山東省微山縣夏鎮街道下轄村
- 安徽淮南市潘集區賀疃鄉下轄村
- 河南省開封市通許縣邸閣鄉賈庄村
- 河北省滄州市河間市瀛州鎮下轄村
- 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黃德鎮下轄村
- 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壽張集鄉下轄村
- 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楊營鎮下轄村
- 山東高青縣黑里寨鎮下轄村
- 河南省孟州市槐樹鄉下轄村
- 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石家田鄉下轄村
- 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下深井鄉下轄村
- 安徽阜陽高潁州區程集鎮下轄村
- 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館驛鎮下轄村
- 山西省長治市屯留縣吾元鎮下轄村
- 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官灘鄉下轄村
- 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東井嶺鄉下轄村
- 河南省新鄭市城關鄉下轄村
賈庄村
山西省鄉寧縣關王廟鄉下轄村
關王廟鄉賈庄村委坐落於雲頭山腳下,屬石山森林區。鄉襄線和關安公路穿村而過,全村轄六個自然村(賈庄、店上、西溝、洞上、南山、核桃園),有213戶,929人。轄區總面積28平方公里,現有耕地1806畝。村民主要依靠種植、做小生意、打零工為生。
在呂梁山脈南段的雲頭山下,坐落著一座千年古村賈庄村。賈庄村位於鄉寧縣關王廟鄉政府所在地。村子坐北向南以山而建,上高下低為長方形的村子。賈庄村有近500口人,現卻無一賈姓。
據《姓氏考略》等所載,公元前678年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滅賈國(今襄汾西南),賈國亡后,其後裔子孫按當時的習慣“以國為氏”,就是賈氏,賈庄就是在當時流亡到山區的賈國後人建立的村莊。史料記載晉國晉景公時遷都在山西故絳(今山西省襄汾縣趙康村東側的趙康古城遺址),當時最有名望的趙家人趙盾(傑出的政治家、戰略指揮家)。定居此地,《趙氏孤兒》記載趙盾死後,景公下令誅滅趙氏一門三百六十多人,孤兒趙武為趙盾之孫。就曾在關王廟太兒凹、三公村一帶躲藏。至於趙家何時入駐賈庄村,賈姓人去往何處,現無從考證(相關學者一直在搜集相關史料)。根據村遺留文物古迹與賈莊上村古槐、祖墳里的千年古柏樹、古橡樹等論證賈庄村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賈庄村處在高山林茂,四面環山,藏風聚氣的小盆地中。坐北向南,陽光充足,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北靠高聳入雲的雲頭山,海拔2000多米,像一條巨龍巍然屹立,林密葉茂,多姿多態。南臨南山,也像一條長龍環抱村前與雲頭山遙相互應。左邊是關王廟鄉政府所在地的關山嶺,右邊是一座即像饃頭又像圓鼓的鼓山,山上蒼松茂密,景色迷人。村前有一條自東北向西南流的小河環村流過。過去村子上中下有三棵千年古槐,枝大葉茂,濃密蓋村,其中村上最大的那顆古槐,樹粗要8個人合圍才能抱住,每顆都有上千年的歷史。直到1967年被伐。
賈庄村千百年來被世人稱為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村子周邊有兩廟一寺古建遺址。
賈庄村東一公里的嶺上建有規模宏大的 關老爺廟也叫關王廟(今鄉政府所在地)。據歷史傳說三國關羽率兵北戰,紮寨此地,關羽為人仗義,深受當地百姓愛戴。明朝時期這裡老百姓為紀念這位關公神,所以在此修建了關老爺廟。關老爺廟坐北向南,北面是關老爺大殿叫北殿,殿內刻有三米高的神像,兩邊是周倉、關平兩位大將,手握九十和一百二十斤重的兩把老爺刀。大殿前為上院,下九級石條台階為下院,南面是戲台,東西兩邊是磚瓦樓房。千百年來,賈庄村的祖輩們和關王廟周圍十里八村的百姓,每年九月十三都在廟裡請戲班唱戲,趕廟會,在北殿燒香,磕頭,祭典關老爺。每年正月十五全鄉人在這裡敲著打鼓,吹嗩吶,扭秧歌,耍獅子,踩高蹺,放煙火鬧熱鬧。解放后關老爺廟被設為關王廟學校,六十年代重修七年制學校,關老爺神像搬掉,大殿戲台拆除,興修了校舍。從此關老爺廟就不存在了。
賈庄村西面的鼓山,由於風景獨特,一山獨秀,山腰有 古寺院一座。過去賈庄祖先原計劃在山頂上修建寺院。據傳說,人們白天把修寺院的磚木料運上在山頂過一夜,第二天木料就不見了,經找尋木料被移到鼓山西面的山坡崖下,幾次都是這樣。後來,人們覺到是寺院神像把建築地址選在此地,不願意在山上住,後來人們依照神的意願把寺院建在山崖低下,寺院依崖而建三個石窯洞,有觀音菩薩和文朱菩薩神像,兩邊是石砌小廈,門前有一個小山門.院內有口小井供寺院人用水。當時有兩個僧人卷長頭髮髻,看守寺院供奉菩薩神像。過去各村的善男善女常去寺院燒香拜佛求子求財,乞求平安富貴。解放後由於無人管理,此廟院也被毀掉了。
保存完好的古院
老院
(1) (老院)地處上村的中間,這座院是全村最早的院,所以叫老院。院內北有四間磚窯,東西是平房,南是四間南廈,房東邊是石洞大門,院子比較小,北窯頂上有用磚瓦建築的五間樓房,叫北廈。北廈門前有軟門,後有小門,北廈大廳寬大像個小禮堂。北廈歷代是全村人公共活動娛樂場所,也是全村趙家的祭祀堂。每年正月初一,全村人都在祖先牌下,燒香供品,祭祀祖先。正月村裡的人鬧熱鬧,唱戲等各種文化活動都在這裡舉行,成為全村文化活動中心
(2) (東院)在老院的東面,所以叫東院。東院比老院大,北面是三間石窯,東西兩邊各三間瓦房,南面是三間大瓦房,叫南廈。大門開往西面,目前保護比較完整。
(3) (西院)在老院的西邊,離老院較遠,古人在西院選址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為了避開潮濕,通暢水路,古人先在西院下建立了一條長400米,寬2米,高2米的石砌通道,通道上方建有六間青石面地窯,地窯上2層閣樓為西院南廈。西院很大,南北較長。北面有三間石窯,有兩米寬的台階,東西兩邊是磚瓦房,南邊的南廈已不存在。由於院子大,過去村裡人都在這搭台喝戲。
園門院
(5) (書房院)在圓門院的下方的書房院,過去的私塾,專門供村子里孩子學習的地方。賈庄村先人們很早就有教書育人、文化先行的教育理念,以至於才有“上了賈庄坡秀才比羊多”的說法。此院已經毀環,現只有北面兩間舊窯洞。據說,抗日戰爭時期,閻錫山十九軍部駐紮在這裡,軍長叫楊當元。日軍飛機為消滅十九軍在村裡投了兩顆炸彈,其中一顆就在書房院,把整個院子炸毀,現在窯壁上還留著幾個炸彈片的彈痕。
(6) (古前院)在書房院的東面。門上刻有古前院三個字,所以叫古前院。此院北面三間石窯,東西各兩間小窯,南面是三間平房。
(7) (前廳院)位於賈庄下半村,院門開東面,院內有南大廈,東西平房,北有一個門通後院。南廈有閃檐走廊,前廳有四個4米高的石角柱,上有雕刻的花鳥禽獸,龍鳳呈祥,金邊牌匾非常豪華,顯示出主人祖尊富貴發達。
(8) (後院)和前院相通,石洞小門兩邊有一對石獅子。回到院內北有三間石窯,東西兩邊各有兩間小石窯,南面門通前院上有豪華木雕牌匾“濟有萬仞”幾個大字,北上院牆上有青石供祖石雕神窯,祖位下擺有磨得油光的長方形青石雕字桌面,桌面下八稜柱托舉有雕刻走獸圖案的石鼓。兩邊有雕刻精美的八稜柱石坐凳。下院三面青磚鋪走廊條形砂石攬邊。
(9) (善樂院)此院有四個院子相連,有(大門院),(耕土院),(慶裕院),(后牛院)四個院子。善樂院門樓高大,上有門閣牌匾,弓形大門非常氣派,大門小院是過去管家看門的小院,院房頂有個閣樓,是過去護院看家的地方。小院西通耕土院,耕土院內建築宏偉,院內寬大,北面三間石窯,東西兩面兩間小石窯,南面五間磚木結構的大廈,門樓和南廈項都有花鳥禽獸圖案,門頂有金牌匾稠玄目耀眼。此院是四面方正上頂如鬥口,也叫斗子院。院子西北角有一道小門后通牛院。牛院是過去養牛羊的院子。大門小院西南角有一磚小弓門,進出后是一個四合院,此院叫慶裕院。小院四面都是磚瓦房,院內古香古色歷代都出文人,是書香門第之家,彰顯出文化文明之風。
勤儉院
賈庄村過去被稱為鄉寧出南門第一富貴發達村。村裡的十座古建築居民院落,既有民族特色和歷史挖掘價值,又可作為旅遊觀光景點,但是多年來沒有被發現沒有被重視,所以沒有名聲無人知曉。隨著時代進程,這個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傳承更需要保護。
賈庄村曾出過不少達官貴人文人墨客。
(1)明清時期賈庄村曾有兩個進士一個貢生和不少的秀才。賈庄村圓門院明清時有個叫趙德修是一位進士,在朝掌管兵權帶兵守關。因有進士官品所以住宅修築圓門。
(2)在文化大革命以前賈庄村的善樂院,三個院門上有三塊金匾,其中一塊上刻(進士門第),另一塊刻(花甲初度)。據此查證清朝光緒年間出過一名文進士,在(平陽府)任官,今有二百多年。
(3)在上村老院外面現存有兩個石墩子,叫旗杆窩,在清朝時期,村裡出了一名(貢生官品)。貢生官相等於七品官,屬於在他門前立了一對旗杆,表示此人是有品位官員,現在人們把那個地方叫旗杆窩。
(4)除外明清時期還出過不少秀才,讀書人,教書先生。
(5)據傳明清時期,賈庄村的前院和後院住著兩戶大財主,老大叫趙文達,老二叫趙寒修兄弟二人。他們兩家家業雄厚,有錢有糧,富貴興旺,名傳三江,方圓百里都知道他們的名氣。而他們是積德行善,濟富救民的高貴品質和名聲廣為流傳。前院的趙文達身後無孫,但他不求神拜佛求子孫,而是不惜錢財毫銀千兩光做善事為民造福,把關王廟嶺上從臨汾通往鄉寧的縣城古關道上,北從興馬店,南至后野頭前後二十多里的土路,用石板鋪修成馬車道,人行石道修至襄汾的高一村。他的善舉深得人心,也感動了上蒼,上蒼賜給他子孫,因而他有了後代。
後院的老二趙文修,也是得善並存,救濟災民。在荒災之年很多貧民百姓飢餓無糧,他就把自己的糧倉打開救濟百姓。在埋葬老人的節日里,他殺豬宰羊做席擺菜千桌,舍飯三天,周圍十里八鄉的貧民百姓前來白吃宴席,每天千人來享。由於過事殺豬無數,據說事完后,打掃蔥皮裡面還有著兩頭殺死的豬沒發現。他們雖然加大業大,但他們也是從點滴做起的,平時積德行善,為民解憂的行為傳為歷史佳話。
(6)在抗日戰爭相解放戰爭中,賈庄村人民奮勇直上積極參加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為革命勝利作出了犧牲和貢獻。在八年抗戰中,閻錫山的第十九軍部隊駐紮在賈庄,日軍飛機轟炸村莊,有三名群眾被炸彈炸死,日本鬼子進村掃蕩,殺害了幾名群眾。村裡群眾積極參加抗日,有不少青壯年參加解放軍,奔赴前線,保衛祖國,有不少人戰死在外面,有的人身負重傷。賈庄人民為革命勝利寫下了光輝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