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亭

俄國屠格涅夫創作的長篇小說

《羅亭》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

作品以主人公羅亭與娜塔莉亞的愛情為主要線索,以各種人物的對話、觀點、評價為輔助線索。

小說通過對拉松斯卡婭、皮加索夫以及羅亭後來相隨的那個愛好科學的先生的描寫,展示了19世紀40年代貴族地主保守、庸俗、無聊、反動的生活,同時,通過描寫波克爾斯基和羅亭,使讀者看到了19世紀40年代貴族知識分子的活動。

內容簡介


作品描寫主人公羅亭出身於破落的貴族之家,接受過大學教育,又曾到過國外遊歷,熱愛自由,且能言善道,嚮往追求理想的生活、事業和愛情。但他卻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雖追求嘗試許多,但卻屢屢失敗,一事無成。他贏得了單純善良的姑娘娜塔莉亞的芳心,卻屈服於娜塔莉亞母親的意志而放棄了幸福。至後來他曾創辦多種事業,卻都以失敗而結束。之後,他一直過著貧困潦倒與漂泊的生活。
小說結尾寫道:“願上帝幫助所有無家可歸的流浪者!”1860年作者又給《羅亭》作了補充:後來他在1848年的巴黎巷戰中陣亡,臨死時手裡還握著一面紅旗。

創作背景


十二月革命黨人起義為標誌的俄國貴族革命遭到失敗以後,俄國開始了尼古拉統治的反動時期。沙皇當局迫害先進的貴族知識分子,加強書報審查制度,傳播宗教思想和神秘主義,尤其是1848年歐洲革命后,在這方面更有過之無不及。儘管這樣,現今的社會階層——貴族知識分子並沒有折服。他們繼續著前人的事業,揭露農奴制,與現存制度相抗衡;他們強烈反對壓迫個性,熱情宣傳自由思想,表達對新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羅亭》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著手創作於1855年夏,於1856年發表於《現代人》雜誌的第一、第二期。其時正值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結局是俄國遭到慘敗。這充分暴露了農奴制俄國軍事和經濟上的落後,也迫使人們去思考祖國的命運和前途,尋求能夠改造社會的力量並探索強國富民之路。圍繞俄國的前途問題,早在19世紀40年代就在主張全盤歐化的西歐派和強調保存國粹的斯拉夫派之間有過一場大論戰。而從19世紀40年代末到50年代,有關俄國前途的爭論主要在貴族自由派和革命派之間進行。前者表面上也贊成廢除農奴制,但希望由政府實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其實質是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及其統治地位;後者則主張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統治,消滅農奴制。從“不可救藥的西歐派”轉入自由派的屠格涅夫試圖對這些重大社會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對貴族知識分子前一時期的活動進行客觀評價,並且探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他們如何發揮作用。這便是作家僅用50天時間創作《羅亭》的動因。
羅亭的原型主要是巴枯寧。在當時他是西歐派中的激進分子。據說,作者最初曾用絢爛的色彩描寫這個人物,並安排了一個光榮的結局。快要寫完的時候,作家考慮到,如此光用一種明亮的色調來寫主人公,他將被譽議為不了解人物的心理。於是反覆修改,一度曾使羅亭變成了一個“吹牛家、偽君子,騙子手”。後來接受了友人鮑特金的意見,又作了重大的改動,寫成了定稿。

人物介紹


羅亭
羅亭身上集中了19世紀40年代俄國進步貴族知識分子的優點和缺點,是這些人的一個典型。他受良好教育,接受了當時哲學思想中最主要思潮的影響,有很高的美學修養;他信仰科學,關心重大社會問題,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標並有為理想而奮鬥的決心;他熱情洋溢,才思敏捷,口才出眾,能感染人、吸引人。但是徒有過人的天賦才智,卻不會正確將其運用、付諸鬥爭實踐,成為“語言的巨人和行動的侏儒”。羅亭式人物的不幸在於脫離人民,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因而註定一事無成。屠格涅夫所塑造的羅亭這個人物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作家將自己同時代許多進步知識分子如巴枯寧、赫爾岑、格拉諾夫斯基等等的性格特徵都融合到了的身上。就是羅亭所參加的波科爾斯基小組,也是以30年代莫斯科的文學哲學團體斯坦凱維奇小組為原型的。由於取自現實內部的形象經過作家之手而成為典型,羅亭這個人物才有血有肉、真實可信,成為俄國文學史上繼奧涅金、畢巧林以後又一個光彩照人的多餘人形象。
羅亭其所仰仗的主要是書本知識或他人的思想,所以列茲涅夫批評說,羅亭的思想不是從他自己的腦里生長出來的,他只是剽竊別人的思想,這些思想原本是對生活思考的結晶,可在羅亭那兒卻永遠只是一種華而不實的空談或教條,他闡述愛情的各種形態,卻對生活中的愛情視而不見;他肯定信念,認為信念可讓人辨明人民的需要、使命和將來,並使人知道他應該做什麼,但他本人一生卻四處漂泊,找不到生活的目標。羅亭也熱衷於用他的理論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列茲涅夫說他,事事都想插一手,事事都要發議論講道理,指的就是這種現象,羅亭總是用一般的原則來處理千變萬化的感情,其結果自然是一團糟。
羅亭作為“多餘人”有一十分重要的性格特徵便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他總是在人面前誇誇其談,他常常講到崇高、事業、勞動、光明,但是當談到自己要做一個有用的人時,卻說是如何的不容易而不肯去實幹。這也是導致羅亭不能成功而成為“多餘人”的原因,列日涅夫也說“你沒有毅力”,也是正中要害的,這些都是羅亭作為“多餘人”與其他小說中“多餘人”相比獨特的特徵。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羅亭這部作品是當時俄羅斯社會的縮影,尤其是對上層知識精英的一個真實折射。對他悲劇造成的原因是當時令人窒息的俄國政治體制,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是知識分子卻又是這個國家體制的產物。羅亭對這個令他無奈的社會大環境有著巨大的依賴性,但是卻又無法完全融入其中。他一方面渴望被主流社會接受,一方面又排斥著他們,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他這類人完全是當年彼得大帝鐵腕向西方學習下的附帶產物,在俄羅斯完全缺乏根基。所以,正是他所蔑視的上流社會造就了他,卻也輕而易舉的毀滅他。這不僅是當時俄羅斯知識分子精神狀況的縮影,也是俄羅斯帝國與西方國家關係之間的縮影。因此,羅亭自身所表現出來思想與行為正是這個國家體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通過這個體製造成他自己個人的悲劇。
羅亭犧牲在了二月革命的街壘戰鬥中。他依然為自己所信仰的真理付出了生命,卻不是為了祖國俄羅斯。這個尾聲備受爭議,卻點名了19世紀40年代人共有的宿命,他們至死是一群孤獨的,沒有歸宿的流浪者。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愛人民,想象著代替現實表現中俄羅斯人民的是一個他們希望的理想的人民,俄羅斯人民的樣子是他們的想象中應該成為的那個樣子。他們擺脫了從前社會的根基,他們脫離了故鄉的土地和理想。按照以賽亞·柏林的話說,即便如此,這依然是當時19世紀40年代人很難做到的死法,因為在屠格涅夫本人看來,在俄羅斯本土,羅亭連如此犧牲的機會都沒有。
藝術特色
小說使用單線索的結構,而且特別集中。主人公不僅是全書的中心,而且是小說的軸心:一切人物或情節都由它輻射出來,並且都是為它服務的。主人公在第三章出場后,一切人物或情節須臾不離地圍繞著他,不是羅亭自己在活動,就是人們在議論他。在他出現前的第一、二章里,通過里比娜看望病中的老農婦一節,展現了主人公所生活的悲慘的農奴制時代的縮影,描寫拉松斯卡婭的沙龍,則是安排他將在其中活動的環境,同時也是為了提供烘托羅亭性格的各式人物。比如說,要是不先描繪畢加索夫的能言善辯,就不可能在第三章中一下子就顯出羅亭的雄辯才能。在全書中,沒有旁生的枝節,沒有複雜的情節,沒有繁多的波折,像梧桐那樣亭亭玉立,不枝不蔓。
《羅亭》有點近似戲劇。屠格涅夫主要從羅亭的思想和心理方面描寫他。羅亭同周圍的衝突也主要在思想和心理方面。小說中很少動作,大都是對白或人物語言。有些場面幾乎可以直接搬上舞台。而且由於小說的基礎是思想上的衝突,這種衝突一般通過語言來表現,所以這些辯論式的對白實際上是情節的重要構成部分。這一點使小說更接近於戲劇。《羅亭》還很少日常生活的描寫,絕沒有像巴爾扎克那樣細緻人微地描繪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
筆墨的經濟也表現在性格的刻畫上。小說只把主人公放在聚光燈下,其餘的人物只有當他有助於表現主人公性格時才被燈光照亮。又寸於主人公,不僅限於描寫其心靈強烈表現的幾個時刻,也不僅限於描寫其有代表性的幾個特點,就是這些特點也只通過某種行動或某個場面以寥寥幾筆勾勒出來。但他並不因此顯得單薄,因為小說還通過周圍不同人物的不同眼光,從各方面展示他的某些特點,而這些人物同時又以自己的個性特點來烘托或反襯主人公的性格。因此,羅亭雖則著墨無多,卻沒有成為扁平的形象。

作品影響


《羅亭》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同世界文學史上少有的一些人物形象一起成為“普通名詞”:正如奧賽羅代表忌妒,哈姆雷特代表優柔寡斷一樣,羅亭幾乎成為“說話的巨人、做事的侏儒”的代名詞。

作品評價


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他(指羅亭)身上的一切——從他的思想到他的行動,從他的性格到他的習慣——都是新穎的。”
俄國詩人涅克拉索夫:“羅亭給讀者留下極其強烈、有益的印象,很長時間以來,沒有一部俄國小說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了。”
俄國自由主義批評家德魯日寧:“我們之間有很多羅亭,我們,俄國的現代人,每人在自己心中都帶有屠格涅夫的羅亭的某些氣質”。
前蘇聯作家高爾基《俄國文學史》:“假如注意到當時的一切條件,政府的壓迫,社會智慧的貧乏以及農民群眾沒有認識到自己的任務,便應當承認,在那個時代,理想家羅亭是一個比實踐家、行動家更有用處的人物。不,羅亭並不是可憐蟲。如通常人們對他的看法,他是一個適時的,而且做出不少好事的人物。要知道,羅亭就是巴枯寧、赫爾岑,而且部分就是屠格涅夫自己。這些人物並沒有虛度一生,而且還給人們留下了一宗絕好的遺產。”

作者簡介


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1818-1883)生於世襲貴族家庭,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曾在莫斯科大學語文系就讀,並開始詩的創作。後到德國學習,長期僑居國外。1847-1852年發表了《獵人筆記》,揭露農奴主的殘暴和農奴的悲慘生活,因此 被放逐。在監禁中寫成的中篇小說《木木》表現了對農奴制的抗議。早期詩作有《帕拉莎》、《地主》,其他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父與子》、《煙》、《處女地》,中篇小說《阿霞》、《多餘人的日記》等,還有劇本《村中一月》和散文詩等。他善於寫景,擅長塑造少女形象,風格清新,富於抒情,被列寧譽為俄國的語言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