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圖阿拉故城

位於遼寧省永陵鎮的古城

赫圖阿拉故城,史稱“興京”,位於中國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 “赫圖阿拉”是句滿語,漢意為橫崗,即建在平頂山崗上的城。赫圖阿拉故城是一座擁有400餘年歷史的古城,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等眾多清前時期的歷史名人都出生在這裡。

赫圖阿拉故城,發掘面積3500平方米。該城橫亘於群山拱衛之間,由內、外兩城組成,內城中部地勢低洼,有城內唯一一口飲水井“罕王井”。

赫圖阿拉城為努爾哈赤稱汗的后金都城,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座山城式都城,也是迄今保仔最完好的女真族山城,對研究清初歷史、藝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2006年5月,赫圖阿拉故城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12月7日,人選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財經頻道和盈科旅遊主辦的2018《魅力中國城》文化旅遊魅力榜。

歷史沿革


努爾哈赤雕像
努爾哈赤雕像
赫圖阿拉,戰國屬燕。秦屬遼東郡西漢玄菟郡東漢至晉,先 為公孫度地盤,後為慕容廆所居。南北朝陷於高麗,唐滅高麗,復歸內化,為唐安東都護府所轄,中宗時歸渤海國。金屬屬東京路。元為瀋陽路。明置建州衛。
赫圖阿拉城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初一,努爾哈赤於此建立“后金”。
后金天聰八年(1634年),皇太極尊稱其為“天眷興京”。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建興京城守尉衙門,在內城東。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建興京理事通判衙門,在關帝廟西。
光緒三年(1877年)至1998年,歷經清末、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皆為新賓縣永陵鎮轄區,老城村民居住地。

故城特點


城制布局

漢宮大衙門
漢宮大衙門
赫圖阿拉故城分內外兩城。內城東西長551米,南北寬512米,佔地24.6 萬平方米。主要建有漢宮大衙門、昭忠祠、正白旗衙門、關帝廟、滿族故居、罕王井、啟運書院、文廟、塔克世故居等。主要古遺址有八旗衙門、協領衙門、劉公祠、城隍廟等。
外城建有中華滿族風情園。主要有滿族歷史文化長廊、滿族民俗博物館、滿族老街、地藏寺、顯佑宮,環湖建有各種景觀等。主要遺址有駙馬府、鎧甲製造廠、弧矢製造廠、倉廒區、堂子、點將台、校軍場等遺址。

遺址特徵

尊號台遺址
赫圖阿拉故城
赫圖阿拉故城
尊號台遺址,發掘面積2500平方米,共有三座建築台基,從西向東看呈“品”字形分佈:
一號基外輪廓呈長方形,南北長20.5米、東西寬15.5米、台基高3.2米。台基牆體以磚石混築而成,外壁豎直上砌,因台基下沉而外移,四角規整;內壁亦如外壁一樣,但轉角處為圓弧形。台基四角外部邊緣在石頭基礎上砌有長度不等的磚牆,砌法為一順一丁,有個別地方為一順二丁。
二號基外輪廓呈長方形,東西長27米、南北寬17.25米、台基高3.45米,台基東西牆體寬2.6米、南北牆體寬2.5米。牆體內填磚、石、土等。牆體內外緣均以石築,牆基的個別地段向外移出。
三號台基外輪廓呈長方形,東兩長18.5米、東段南北寬12.5米、兩段南北寬11.6米、高2.75米。可分為兩部分,其東半部近方形,東西長11.4米、南北寬12.5米;東、南、兩側牆基寬2.1米,北側牆基寬3米。其東南角發現一柱洞(直徑0.5米)、一灶址(直徑1米),東北角亦發現一柱洞(直徑0.5米)、一灶址(直徑1米)、一火道(長2.5米、寬0.6米、殘存深度0.4米)。
駙馬府遺址全景
駙馬府遺址全景
駙馬府遺址
駙馬府遺址的主體建築址由三部分組成,即正房高台基礎、房前配房、房兩偏房。正房台基為長方形石築高台,台基東兩長15.6米、南北寬11.7米、地面距檯面的高度1.5米。門道呈斜坡狀,位於正房高台南側偏東,距台基東端3米。門道南北長6.6米、東西寬2.55米、現存高度0.8米。與檯面相接,斜坡向下與庭院地面相連。建築方法與尊號台遺址相似。房內有兩個灶、兩鋪炕。
房西偏房位於正房西側.南北長7.7米、東西寬3.9—5.3米,呈南寬北窄,殘高0.4米。位於正房西端,與正房台基相連。門道位於偏房兩側中間處,南北寬1.8米、東兩進深0.75米、高0.09米,其建築方法基本同於正房。

文物遺存


可移動文物

青花猴戲碟
青花猴戲碟
赫圖阿拉故城的遺址出土了大量建築構件及生活日用品,建築構件 有長磚、方磚、花紋磚、板瓦、簡瓦、瓦條、瓦當、滴水、鴟吻等;器皿有綠釉罐綠釉盆、綠釉盤、青花兔紋碟、青花猴戲碟、青花纏枝花小碗等。

不可移動文物

汗宮大衙門
汗宮大衙門
汗宮大衙門
汗宮大衙門外形呈八角形,重檐攢尖式建築,是當年努爾哈赤登基稱 汗、治理國政、研究軍機、接納使臣的地方。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
汗王寢宮
汗王寢宮位於汗宮大衙門東側,四間建築,東一間是汗王大妃的寢室,西三間是汗王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
據史料記載,汗王和大妃冬天睡在南炕,夏天睡在北炕,對面炕擺有炕桌、火盆等是汗王吸煙品茶的地方,西間有南北西三面相連的萬字炕。
正白旗衙門
正白旗衙門,地處汗宮大衙門東側高台之上,是一處青磚青瓦硬山式四合院建築。
正白旗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正白旗衙門是正白旗旗主皇太極處理旗內軍政事務的辦公場所。正白旗衙門內現存正房五間,是赫圖阿拉城保存較好的原始建築。
罕王井
汗王井位於赫圖阿拉城內城中部,是城內唯一一口飲水井。井深丈余,井水充盈,俯身可取,清澈見底,清爽甘甜,嚴冬不封,酷暑清涼。這口井曾養育了八旗子弟兵,被譽為“千軍萬馬飲不幹”的汗王井。
塔克世故居
塔克世(努爾哈赤父親)故居是努爾哈赤的出生地,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努爾哈赤出生於此。整個建築體現滿族民居的特點:“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展示了昔日的滿族人日常生活用品,體現了“窗戶紙糊在外,養活孩子吊起來,大姑娘叼煙袋”,“滿族三大怪”這一純樸的東北特有的風情。
文廟
文廟又稱孔廟,赫圖阿拉城內的文廟建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其建築既保留了傳統文廟的風格,又具有女真人的建築特色,體現了努爾哈赤對孔子的尊崇。
農家院
農家院
農家院
農家小院原為皇親國戚喜塔拉氏故居,是努爾哈赤大舅達格督都府邸,始建於后金初年,距今已有400餘年歷史,雖經歷史滄桑,仍遺存滿族建築風格和原來庭院舊貌。
啟運書院
后金時期,努爾哈赤在精通蒙、滿文化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設堂聘請浙江紹興人龔正陸及他漢人教師方孝忠、陳國用、陳忠等教其子侄讀書。后取名興京啟運書院,啟運書院的設立,為滿族的統一和清王朝的興起做出過重大貢獻。
關帝廟
關帝廟位於赫圖阿拉城內,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是后金國初七大廟之一,是清代第一座關帝廟,是赫圖阿拉城現存的主要古建築群之一。
西大獄
在這所大獄里,曾經只關押過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之後,褚英跟隨父親度過了許多艱難的歲月,由於褚英是長子,又屢立戰功,所以努爾哈赤指定褚英為汗位繼承人。
顯佑宮
顯佑宮
顯佑宮
顯佑宮位於地藏寺西側,原稱為玉皇閣,是清代遼東地區著名的道教 宮觀,建有龍虎殿、三宮殿、敕建碑、香亭等建築。整個建築以道教獨特的龍、虎圖案為飾,外形古樸典雅,氣勢輝煌。
努爾哈赤起兵之後,每遇戰事或重大活動之前,都要率貝勒大臣等人入宮進香,祈求神靈保佑。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順治帝敕建碑坐落於三宮殿東側,宮內植有神樹株。
地藏寺
地藏寺堪稱大清第一佛寺,是清代遼東地區著名的佛教聖地。清末毀於日俄戰爭之兵火,1998年恢復原貌。
地藏寺是滿族人最早修建的寺院,紅火近三百年。每年春天,地藏寺上空都有成群的喜鵲,很多慕名遊覽赫圖阿拉城的遊客都要先前往地藏寺去祈福,以求好運。

價值意義


赫圖阿拉故城開創了大清建都之制,歷來的被視為清王朝的發祥地,滿族崛起的搖籃。
赫圖阿拉故城,是女真各部“依山作寨”樹柵為城的典型實例,也是眾多女真山城中至今保存較完整的唯一一座古城遺址。它不僅對研究中國古代築城之法與建築發展史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而且對研究女真族發展史與居住史都有重要價值。

保護措施


赫圖阿拉故城風景圖
赫圖阿拉故城風景圖
1998年赫圖阿拉城文物管 理所成立后,在國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對赫圖阿拉城進行發掘論證,在保持歷史原貌的前提下,1999年開始對古城進行保護性開發利用,歷經三年多的時間,恢復了一大批古建築。
截至2017年底,新賓縣投資1.9億元,完善赫圖阿拉故城、猴石、崗山、和睦等景區基礎設施。投資2042萬元,完成赫圖阿拉故城正白旗衙門維修、清永陵陵寢地面磚恢復等文物保護工程。新賓縣另實施赫圖阿拉城城牆加固恢復展示工程。

民俗文化


滿族文化歷史長廊
滿族文化歷史長廊
赫圖阿拉故城,最具民族風情的是老太太們手中一米多長的 老煙袋和“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出在地面上”的滿族民居。
添倉節是赫圖阿拉故城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每年正月,勤勞的滿族人都會用高粱米做一鍋米飯。然後用秫秸棍編一匹小馬,再將小馬放在米飯里,最後一併放進糧倉。在滿人看來,馬是瑞獸,能夠將糧食馱回家。節日當天,不僅會有八旗貴胄身著盛裝以古禮祭祖,還會有大型的滿族歌舞文藝表演。打舂、添倉、耍青三場。以藝術歌舞的形式生動再現了添倉的豐富內涵。另外,兒童舞蹈《嘎拉哈》也是會演中的壓軸節目。

旅遊信息


觀光地址: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赫圖阿 拉城
故城門票:成人票60元;6周歲(含6周歲)以下和身高1.3米以下兒童及70周歲以上老年人免票。
開放時間:旺季(4月1日—10月31日)8:00-17:00;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8:00-16:00。
交通信息:從瀋陽或撫順乘坐大客直達新賓永陵鎮下車,坐小客約五公里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