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音樂學院

西南大學二級學院

西南大學音樂學院成立於1996年,其前身為1940年原國立女子師範學院音樂專修科,是我國師範院校中最早設置音樂專業的院系之一。

辦學條件


學院現有近12000平方米教學用房,其中有7074平方米新綜合教學樓和4200平方米學生琴房樓各一幢,院藏圖書資料15000餘冊,音像資料6500餘盒(盤),鋼琴近200台、其中演奏平台鋼琴3台(斯坦威、門德爾松和雅瑪哈),中西樂器300餘件,還有價值100餘萬元的音響、電教設備。

師資隊伍

外聘專家
特聘教授中央音樂學院張前教授
兼職教授著名鋼琴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終身教授周廣仁先生
兼職教授著名聲樂教育家、中國音樂學院院長、教授金鐵霖先生
兼職教授著名歌唱家、解放軍第二炮兵文工團國家一級演員李丹陽
客座教授國家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上海愛樂樂團指揮、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陳佐湟先生
客座教授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澳門藝術節藝術總監莫華倫先生
客座教授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梁寧教授
客座教授美國著名鋼琴家、指揮家、田納西大學音樂學院柯凱文教授
客座教授旅美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傅海靜先生
客座教授旅加兒童鋼琴教育家周菲女士
客座教授旅加小提琴教育家、演奏家徐智先生
客座教授俄羅斯格涅辛音樂學院鋼琴家薩亞莫夫教授
客座教授俄羅斯格涅辛音樂學院指揮家扎拉羅夫教授
客座教授中國音樂交響樂團聯盟主席、國家一級指揮卞祖善教授
客座教授美國紐約大學博士雷莉教授
教授鄭茂平、李方元、蒲亨強、戴雄、尹紅、朱春鈴、羅卉、周雪豐、李柯
副教授殷梅、張碚、劉子殷、吳艷、曾臻、馮丹、陳蕾、鄭建鷗、張性魁、張曉雲、王紅、劉之、趙飛、段勇、汪高原、劉方洪、黃君、林彌忠、熊入靜、鍾瑩、汪濤、馮雷、郝曉睿、李倩茹、胡曉東、陳若旭
講師瞿茜、張縉、彭兆雄、馬剛、李紹琴、胡雷、潘林、楊玲、周月霞、李璐、范頤、田梅、李明春、劉春平、馬曉梅、戴欽、冉睿、段季江、梁笛、戴錚、湯亮、毛月悅、陳玉潔、鄧昕、謝梅梅、趙禮、盧菲、湯亮
助教董波、庄鍾春曉、魏強、吳芬、謝穎

院系概況

學院下設音樂教育、音樂學、音樂表演、舞蹈學四個系。含聲樂、鋼琴、理論、器樂、舞蹈等五個教研室、交響樂團和後勤行政部門。
學院設有音樂學(師範)、音樂學(非師範)、國家級普通高校特色專業——音樂表演及舞蹈學四個本科專業,同時招收音樂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學院實行彈性學分制教學計劃,開設有專業必修課、專業任選課、專業限選修課等。目前在讀全日制本科學生680餘人,碩士研究生100餘人。畢業生就業率90%以上。
子公司音樂教育
音樂學
音樂表演
舞蹈學
教學機構
音樂學系
主任:張性魁
副主任:林彌忠
音樂表演系
主任:王紅
舞蹈學系
主任:戴欽
教師教育系
主任:馬剛
聲樂教研室
主任:彭兆雄
管弦樂教研室
主任:王紅
民樂教研室
西南大學音樂學院
西南大學音樂學院
主任:馬剛(兼)
鋼琴教研室
主任:張性魁
理論教研室
主任:段勇
黨政工團
學院黨委
黨委書記:葉蔭(統戰委員、政保委員)
黨委副書記:余小蓉(組織委員、青年委員)
黨委政保委員:鄭茂平
黨委紀檢委員:羅卉
黨委宣傳委員:段勇
教工一支部書記:段勇
教工二支部書記:楊玲
研究生一支部書記:羅卉
研究生二支部書記:葉蔭(兼)
黨委秘書:胡菡子
學院行政
院長:鄭茂平
副院長:汪高原
副院長:劉方洪
學院辦公室主任:王玉林
學院教代會、工會
教代會主任兼工會主席:印顯明
女工委員:孫薇珀
學院團委
團委書記:張磊
專業設置
專業簡介
音樂學院的辦學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辦學方向,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突出教學中心地位,積極開展科學研究,以師資建設為重點,以專業建設為龍頭,堅持以發展內涵為主,處理好規模與質量、教學與科研的關係,實現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協調發展;遵循“志於道,游於藝、成於樂”院訓和讓學生“接受一流教育、享受一流音樂”的辦學理念,穩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綜合辦學實力,把該院辦成全國有特色、有優勢、有地位、有影響的四有學院;以師範教育專業為主體,以非師範專業為輔助,以社會需求為基礎,以特色專業為主導,堅持走“結構合理、協調發展、特色突出、優勢互補”的綜合發展道路,立足重慶、面向西南、輻射全國,為國家、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為基礎教育服務,培養基礎紮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音樂、舞蹈教師和藝術管理人才,將學院建設發展成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教學研究型學院。
該院的辦學思路是,堅持以本科教育為根本,以研究生教育為輔助,大力拓展碩士研究生教育層次,積極申報一級學科藝術學博士授予點,力爭形成本、碩、博多層次教育結構,加強發展和建設音樂表演專業、舞蹈學專業(師範與非師範),拓展本科教育內涵,力爭在全國音樂院校中位居前列。
長期以來,該院始終以音樂學為重點,在音樂教育專業辦學67年的基礎上,保持發展其專業優勢,並擴大了碩士教育層次的規模,該專業迄今已培養本科畢業生3636人,培養碩士研究生62人,鞏固了在重慶市的高師音樂教育龍頭地位以及西南地區的重要地位。
該院教師的政治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進一步提高,隊伍結構不斷優化,一批優秀的中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教學科研工作也有一定的增強,為該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專業描述
該院辦學條件不斷改善,目前設音樂學(師範)、音樂表演、舞蹈學三個本科專業,以及音樂學碩士點,面向全國招生;現有全日制本科生等各類學生832人,有一個雙管編製的交響樂團。
該院現有音樂學、音樂表演、舞蹈學三個專業,專業總體布局與結構合理。音樂學專業已有67年的辦學歷史,是全國有一定影響的優勢專業;音樂表演是以音樂學為依託,根據該院長期教學實踐、社會實踐和藝術實踐的積澱所形成的特色專業;舞蹈學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有一定學科基礎,有一定影響的優勢專業相匹配的,教學質量有保證的新辦專業(從2004年開始招生)。
該院現有教學場所12000平方米(7074平方米、4200平方米的教學樓各一棟),立式鋼琴190台,三角鋼琴5台(其中“斯坦威”鋼琴價值100萬),中西樂器300餘件。
該院現有圖書資料室64.5m,圖書保管室34.2m、音像資料室33.2m。現有藏書13000餘冊,聲像磁帶4066盤(盒)、光碟2703盤,訂有期刊30餘種,報紙10餘種。每年用於購置圖書、音像資料的費用占教育事業費撥款的5%以上。圖書資料的使用率已達80%以上,音像資料的使用率達90%以上。
學院在教學改革、科學研究、藝術實踐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全國、省、市各級藝術表演、理論創作比賽中獲獎者60餘人,編寫各類教材50餘種,出版專著30餘部,發表論文300餘篇,教學、科研、管理各方面都上了新台階,為音樂學院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更為良好的條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人才培養

學院辦學方向明確,嚴格教育質量,實行學分制教學,不但培養出了一批在國內、國際獲獎的表演藝術方向的學生以及在國內各高校任教的著名專家學者,同時在學科建設、教學科研、隊伍建設及人才培養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歷史沿革


國立女子師範學院音樂專修科(1940年)
西南師範學院音樂系(1950年)
西南師範學院漢語言文學與音樂系(1963年)
西南師範學院音樂系(1978年)
西南師範大學音樂系(1985年)
西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1996年)
西南大學音樂學院(2005年至今)

科學研究


學術交流

近年來,該院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曾先後邀請美國、日本、俄羅斯、德國等專家學者來該院講學;邀請美國、瑞士、德國、非洲等演出團體來該院交流演出。現與俄羅斯格涅辛音樂學院、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馬來西亞IUCTT大學、泰國清邁府西北大學等音樂院校建立友好學校,互派訪問學者、教師、留學生等加強交流;同時擬合作互認學分培養學生,或以1+3+1共同培養本碩連讀的方案等項目。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分工電話辦公地點
黨委書記羅義文主持黨委全面工作。負責黨建、宣傳、信息、意識形態、安全穩定、幹部人事、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統戰、離退休工作,分管辦公室、工會、教代會。6836709219-102
院長
黨委副書記
鄭茂平主持行政全面工作。負責學科建設、發展規劃、財務、招生、保密、師資隊伍建設、師德師風建設、社會服務、校友工作,分管藝術團、創新創業中心。6825232619-113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陳錚主持紀委全面工作。負責學生思想教育與管理、就業、共青團、關心下一代工作,協助黨建、宣傳、意識形態、安全穩定工作,分管團委。6836767119-112
副院長黃君負責科學研究、國際合作與交流、國資、信息化工作,協助學科建設工作。6836767019-111
副院長陳若旭負責本科生教學、研究生培養、檔案工作,分管圖書資料室、實驗室。

歷任領導

歷屆系主任、院長
楊仲子(中央音樂學院前身--國立音樂院院長)
1940年任國立女子師範學院音樂專修科主任
吳伯超(中央音樂學院前身--國立音樂院院長)
1940-1942年任國立女子師範學院音樂專修科主任
張洪島
1942-1947年任國立女子師範學院音樂專修科主任
許可經
1947-1950年任國立女子師範學院音樂系主任,
1950-1972任西南師範學院音樂系主任
趙令庄
1972-1979年任西南師範學院音樂系主任
李濱蓀
1979-1984年任西南師範學院音樂系主任
馮鄂生
1984-1987年任西南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任
薛世民
1987-1995年任西南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任
李方元
1995-1998年任西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
戴雄
1998-2005年任西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
2005-2008年任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院長
張友剛
2008年5月至今任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院長
歷屆黨總支、黨委書記
李淑如、張伯華、張競華、田志遠、張聰
1950-1972任西南師範學院音樂系黨總支書記
劉遠智、任承佑、汪興高
1972-1984任西南師範學院音樂系黨總支書記
席德莉
1984-1987任西南師範學院音樂系黨總支書記
譙述瓊
1987-2000任西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黨總支書記
冉光彪
2000-2003任西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黨總支副書記主持工作
張友剛
2003-2005年任西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黨委書記
2005-2008年任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黨委書記
葉、蔭
2008年5月至今任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黨委書記
歷任教授
穆志清(1889年-?)曾用名穆金朴,男,漢族,北京人。1910年北京音樂學院畢業,1910年-1922年先後任北京音樂學院管弦樂班、上海國際管弦樂團、北京國際管弦樂團管樂首席,1922年9月-1939年任北大音樂研究會、上海藝專、廣州藝術學院、成都藝專音樂教授。1939年11月-1950年任重慶全國抗敵音樂協會理事、重慶軍樂學校教官、上海特勒軍樂專修班簡三教官、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宣教科音樂隊特聘教導員,1950年9月西南人民藝術學院音樂教授。1951年西南師範學院音樂系兼職教授。
許可經(1904年9月-1972年11月)男,漢族,四川三台人。1925年考入北京國立大學攻讀文科,同時就讀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1928年留學法國巴黎,先後在里昂音樂學院,巴黎高等音樂師範學院專攻理論作曲。在法期間,參加了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進步學社“梓光社”。1932年回國后,拒絕了國民黨政府和地方軍政要人委以局長、縣長等職,毅然選擇了音樂教育事業,先後在上海廈門大學附中、四川大學藝術科、四川省立師範學校、成都協進中學、重慶第一女子師範學校、重慶一中、重慶職中、重慶大學等校任教。1940年在成都創立四川省藝專音樂科,任科主任,1947年在重慶國立女子師範學院任教並擔任系主任。從1950年起一直任西南師範學院教授、音樂系系主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第三、四、五屆重慶市人大代表。從事音樂教育數十年,講授過:和聲學、樂理、音樂史、教材教法等課程,為中國培養了大批的音樂人才,如羅忠鎔,韓德章、魏嗚家、鄭興麗、茅地等,他們都已成為專家、教授或領導骨幹。出版的聲樂作品有《野薔薇》、《叱吒風雲》、《怒潮集》、《救亡進行曲》、《抗戰歌曲集》二冊、《抗戰到底》、《打走日本人》、《保國歌》、《中秋》、《南飛之燕語》、《婦女抗敵歌》、《黃河難童船夫曲》百餘首;鋼琴曲《鵲橋》、《天安門進行曲》、《農村喜事》、《田間》等10餘首;小提琴曲《和平之夜》、《祖國的春天》、《青春舞曲》、《西南景色》等10餘首;合唱曲《湖邊女》、《黃河難童船夫曲》、《綦江神女》、《陽關三疊》等10餘首和數十首管弦樂曲及歌劇音樂寫作。
羅憲君(1913年11月-1995年8月)女,漢族,廣東南海人。1930年入北京國立師大女子附中音樂組學習,1933年入北京國立師大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學習。1937年在北京大學女子文理學院任教。1938年至1946年先後在貴州省立鄉村師範學校,貴陽女子師範學校,重慶白沙國立女子師範學院任教,1946年至1949年在台灣台北師範學院音樂系任教,被聘為教授。1949年放棄台灣優厚待遇,毅然回到大陸受聘於國立女子師範學院。從1950年起一直任西南師範學院音樂系教授。曾任聲樂教研室主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重慶分會會員、理事、執委,重慶市文聯委員,一生致力於聲樂教學,任聲樂表演碩士生導師。在台北師範學院執教期間參加過多場音樂會,以演唱花腔聞名,主要演唱的藝術歌曲、歌劇選曲有:《玫瑰三願》、《春思曲》、《我住長江頭》、《銀色月光,光芒四射》、《彌撒曲》、清唱劇《長恨歌》選曲《期望》,歌劇《拉克美》、《諾爾瑪》選曲等。1951年組織學生為抗美援朝募捐演出。發表《論文藝復興時期藝術歌曲的衰落》、《中國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形態與風格比較》、《中國歌曲練習曲》、《視唱練習》等。受教育部委託,主編全國高等師範院校試用教材《聲樂曲集》五冊。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李濱蓀(1915年8月-1988年2月)男,漢族,貴州貴陽人。1934年入北京大學教育系學習,同時在北京萬國藝術學院學習聲樂。193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教育系。曾在貴州省立鄉村師範學校,貴州女子師範學校,重慶白沙國立女子師範學校任教,1946年7月-1949年8月在台灣台北師範學院任教育、音樂兩系教授。1949年放棄已考取美國芝加哥大學教育心理學研究生出國深造的機會,毅然攜全家回到大陸,受聘於四川國立女子師範學院。1950年任西南師範學院音樂系教授,曾任音樂系主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重慶分會主席,重慶合唱指揮學會顧問,重慶市文聯委員,重慶市政協委員,四川省高等院校職稱評審委員會音樂學科評審組長,校學術委員。講授過:音樂欣賞、合唱、指揮法教材教法等課程。培養了大量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和專門人才,特別培養出兩名音樂心理學碩士。為《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大辭典》兩書的心理學卷編寫了辭條,主持編寫了《抗日戰爭時期音樂資料彙集重慶新華日報專輯》、《高等師範院校聲樂教材》五冊、《中小學音樂基礎知識》等。參加過歌劇《怒濤》、《焦裕祿》,舞劇《蝶戀花》,組歌《礦山大合唱》的音樂創作。管弦樂作品《小河淌水》、《綉荷包》、《歡迎您,朋友》由中央廣播電台多次播放。其中《歡迎您,朋友》獲四川省音樂創作獎。
陳玄(1918年2月-2006年)男,漢族,浙江奉化人。1935年-1940年師從斯桂義、蘇石林(俄)、趙梅伯等教授學習美聲唱法。南京勵志社管弦樂隊隊員。1940年-1943年肄業於國立音樂學院、國立劇專。1945年畢業於國立音樂學院分院聲樂系。曾師從應尚能教授。1946年任國立福建音專講師,福建學院副教授。1949年任香港音樂學院教授。1950年-1957年任北京中央戲劇學院、中央歌劇院聲樂教研組長、藝委會委員。曾任中國人民志願軍聲樂培訓班教務主任,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開辦“話劇演員嗓音培訓班”。在京期間經常作公開演唱並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擔任中央歌劇院歌劇《白毛女》聲樂指導,參加“中央慰問團”,在懷仁堂毛主席招待金日成首相的音樂晚會上擔任獨唱,1979年調西南師範學院音樂系任教,1987年6月評聘為教授,1987年12月退休。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重慶音樂家協會顧問、重慶聲樂研討會會長、四川省嗓音研究會理事、上海音樂學院校友會重慶分會名譽會長,中國聲樂教學學會顧問。從事聲樂教學50多年來,培養了眾多音樂人才,如趙方幸、葉林、郭亞非、王必主等。曾在福州、廈門、鼓浪嶼、廣州、香港、九龍等地舉行“獨唱會”,並多次在香港“麗的呼聲”電台播唱。香港《華僑日報》評他“是位有風格的男中音”。著有《談聲樂教學基本要領》,撰寫有《談周小燕教授聲樂教學》、《一代名師應尚能教授》等文章。曾受邀為閩、黔、湘、鄂、川、渝等地的音樂院校或藝術團體講學授課。
趙光耀(1918年7月-2000年)男,漢族,山東昌樂人,中共黨員,教授。1939年山東省立劇院音樂系畢業。在校期間主修音樂理論,兼學民樂及京劇音樂,師從楊少彝先生學習琵琶彈奏,曾演奏過《平沙落雁》、《塞上曲》、《青蓮樂府》等曲,師從陳田鶴、劉雪庵、鄭志聲等教授,專攻理論作曲。畢業后海繼續隨鄭志聲教授專門學習理論作曲兩年。1942年,任北碚國立歌劇學校和聲教師,1944年開始先後執教於自貢、內江、宜賓等地學校。1951年任重慶藝術專科學校和聲、作曲講師,后隨校合併為西南師範學院。講授過基本樂理、歌曲作法、和聲學、音樂欣賞、配器、曲式及作品分析等課。1942年,與顧毓秀國民政府教育部長合作,譜寫大型歌劇《蘇武》,繼后又與李朴園先生合作譜寫了兒童歌舞劇《獅國之歌》,兩劇具有抗日救國的重大意義。1945年任內江任教期間創作、出版《光耀歌集》,收入《比期謠》、《滑竿歌》等30餘首歌曲。在《西南音樂》、《天津歌聲》等刊物發表過歌曲多首。結合教學創作《京劇吹打》、《茉莉花》等鋼琴曲,並創編鋼琴伴奏多首。編撰有《歌曲作法》、《配器常識》、《曲式與作品分析》等教材。著有《莫扎特鋼琴奏鳴曲曲式分析》。曾為四川省教育廳編寫成人教育教材大綱《曲式概論》。
馮坤賢(1919年11月-2005年)女,漢族,香港歸僑,民盟盟員。1943年國立音樂學院、國立劇專肄業。1946年國立音樂學院分院聲樂系畢業。師從著名聲樂教育家應尚能教授、比利時鋼琴教授葛麗華。1954年-1956年師從蘇聯專家吉明采娃學習“聲樂教學專業”。1937年任廣州民眾教育委員會獨唱演員,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演唱抗日歌曲。廣州淪陷前定居香港。任港中山大學合唱團指導,任知用、香江等中學音樂教師。1946年-1949年任國立福建音專聲樂講師,1949年任香港音樂學院副教授。1950年回北京中央戲劇學院教授聲樂。1958年調西南師範學院音樂系任教。1988年評聘為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重慶音協顧問、重慶聲樂研究會名譽理事、上海音樂學院重慶校友分會理事。從事聲樂教學50餘年來,培育出大批聲樂人才:有的是音樂學院教授、副教授,藝術團體獨唱演員及高、中師音樂師資骨幹,國外青年歌唱家、音樂家。如王玉文(北京中央歌舞團一級獨唱演員)、李曉燕(黑龍江聲樂大賽獲金獎)、潘幽燕(多次獲重慶市聲樂比賽一、二等獎)等。《重慶廣播電視報》譽之為“培養鮮花的園丁”。曾在福州、香港及九龍舉辦獨唱音樂會,九龍演出歌劇《彌賽亞》,擔任領唱,並在《麗的呼聲》電台播唱,香港《華僑日報》贊評:“音色純凈漂亮,中外歌曲的吐詞清楚準確,實有過人之處。”發表論文:《論歌曲演唱藝術的字正腔圓》、《青少年變聲期嗓音的保護》等。譯有著作《歌唱的藝術》(〔意〕鐵特拉孜尼著)、《威爾第》(戴恩利著)等。1954年在中央歌劇院任教成績突出,榮獲二等獎。
蘇摯衡(1920年10月-)男,漢族,山東華陽人,民盟盟員。1942年重慶國立音樂學院小提琴專業肄業,1946年同校理論作曲專業肄業。當年起先後在西南美專、重慶藝專任教。1952年,在西南師範學院音樂系工作,1987年評聘為教授,1988年底退休。中國音協會員,重慶音協會員。先後主講過音樂欣賞、和聲學、作曲法、管弦樂配器法以及小提琴、中提琴、管弦樂合奏與合唱等課程。對本系青年教師的專業如李義宣(中提琴)、蕭常緯(音樂欣賞)、文思隆(小提琴)以及李智建(管弦樂配器法)等進行過培養或指導。退休后,先後參加成都老年詩詞學會、成都市詩詞學會和重慶詩詞學會。寫有數百首詩詞和楹聯,發表在《華夏吟》、《當代詩詞選集》、《銀杏詩詞》、《琴台詩稿》、《重慶詩詞》和《古今藝文》(台灣)以及《重慶音訊》、《重慶晚報》等書刊上。
丁澤馨(1923年8月-1988年9月)女,漢族,重慶江北人。1946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女子大學音樂系。1946年-1949年在國立女子師範學院任教,1987年評聘為教授。從1950年起在西南師範學院音樂系任教。曾任鋼琴教研室主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重慶分會會員。一直致力於鋼琴教學。主要理論著作有《鋼琴藝術的發展及其演奏風格》、《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質量》、《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創作特點與演奏風格》、《怎樣為歌曲配鋼琴伴奏》、《鋼琴教學中的視奏問題》、《高等師範院校鋼琴基礎教程教學參考書》、譯文《對肖邦表演藝術的一些看法》等。經常參加國內各種演出,演奏主要的曲目有《牧童短笛》、《瀏陽河》、《綉金匾》、《戰颱風》、《翻身的日子》、《匈牙利狂想曲NO6》、《悲愴奏鳴曲》、《波蘭舞曲》、《第三鋼琴協奏曲》等。
謝理(1924年6月-)女,漢族,山西太原人,民盟盟員。1949年畢業於南京國立音樂學院聲樂系,1952年到西南師範學院音樂系任教。1989年評聘為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涪陵師範專科學校音樂系名譽教授。講授過聲樂技術、聲樂理論等課程。為聲樂助教進修班、研究生班講授過《西歐聲樂藝術史》,多次應聘為重慶市大學、專科音樂教師和學生講學,曾赴涪陵師專講學。編寫有十多萬字的聲樂理論教材《西歐聲樂藝術史》。譯有《義大利古典作曲家喬達尼(GiordaniGiuseppe1793-1798)生平簡介》、《義大利古典歌劇作曲家佩格萊西(GiotanniBattistonPeigolesi1710-1736)以及他創作的名曲<尼娜>(Nina)》、《義大利語語音發音規則》等著作。1998年獲重慶市民盟第二屆教育獎勵基金三等獎,1999年12月被評委民主黨派活動積極分子,獲優秀教師獎,1997年獲重慶市民盟市委第二次“民盟教育獎勵基金”三等獎。
李秀君(1928年-)女,漢族,重慶市人,九三學社社員。1951年畢業於華西協和大學音樂系(並修完教育系課程),聲樂師從郎毓秀教授,鋼琴師從加拿大籍教授王德光。1951年留校,1953年調西南師範大學音樂系,1988年評聘為聲樂教授,聲樂碩士生導師。曾任聲樂教研室主任,藝術嗓音研究室主任。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重慶音樂家學會顧問、重慶嗓音研究會常務理事、聲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在西南師範大學執教四十餘年,培養專科、本科碩士生多屆。其中宋揚、周剛岳(周楓)、康新華先後獲全國青年電視大獎賽“熒屏獎”。宋揚、胡霞、陳建軍、李曉清、傅國慶、楊秀、和慶國等先後獲四川省、雲南省和西南地區比賽一等獎或歌后稱號。著有《聲樂理論》、《中小學音樂基礎知識》(歌唱部分)。譯文有:《偉大的音樂家舒伯特》、《偉大的音樂家瓦格納》、《聲樂集體課中個別技巧的訓練》。論文:《學習歌聖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分析鱒魚》、《死神與少女》。論文《發聲矯治與醫療配合治療嗓音疾患的探索》在全國嗓音醫學研討會宣讀,1991年被邀請參加瑞典“國際舞台藝術嗓音研討會”。
景宗模(1932年6月-)男,漢族,重慶人1957年提前一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1957年-1987年在重慶市歌舞團任演奏員,1987年調西南師範學院音樂系執教,1994年評聘為教授,任碩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原重慶市音協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56年曾隨中國青年代表團訪問埃及、黎巴嫩和敘利亞等國,訪埃期間,除為代表團中的文藝工作者伴奏以外,還擔任獨奏。在重慶市歌舞團工作期間,同歌唱家舉行了數十場獨唱、重唱、獨奏及綜合性音樂會,除擔任伴奏外,每場均登台獨奏;1970年與歌舞劇團交響樂隊合作擔任較繁重的鋼琴協奏曲《黃河》的演出人物,公演了若干場;到省市電台為若干聲樂演員錄了近百首聲樂作品鋼琴伴奏的音響資料,常在電台播放;1985年為重慶5名聲樂選手伴奏,赴哈爾濱參加中央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聯合舉辦的聶耳、冼星海聲樂作品演唱比賽,並榮獲伴奏獎。為師範藝術院校音樂系(含西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輸送了十幾位年輕鋼琴教授,1989年錄了3盒聲樂作品鋼琴伴奏卡拉OK帶,全國發行;1993年以《高師鋼琴教學探索》一文榮獲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馮鄂生(1934年9月-)又名生鳴,男,漢族,四川江安人。1955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學院音樂系,留校任教。1992年評聘為教授。校教學指導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曾任音樂系主任、一、二屆國家教委藝術委員會委員、四川省藝術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重慶市學校藝術教育委員會顧問、中國函授音樂學院重慶分院院長、重慶市政協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從事音樂作曲理論、和聲學、復調音樂等課程的教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在科研方面,主持並完成國家教委下達的《西南地區藝術教育調查報告》(1987年),參加國家教委制定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主編《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音樂教育專業考試大綱》(1990年),主持編寫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音樂教育專業各科專業教材,並主編其中的《和聲學自考教材》上下冊(1991年),撰寫《把握方向,制定好高師音樂系教學計劃》、《多層次,多渠道,多規格培養音樂師資》等論文,創作大合唱《鐘聲》、《紅岩魂》(組曲中的三首)與歌曲、鋼琴伴奏若干。近期又與全國主要高等音樂專業同仁們合作,由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組織編寫《面向21世紀高師音樂教材系列》擔任編委會副主任,並主編《和聲學適用基礎教程》。國家教委藝術委員會贈送《感謝對藝術教育事業做出的貢獻》的榮譽牌。
劉志淵(1934年9月-)男,漢族,四川南溪人,中共黨員。1958年畢業月西南師範學院音樂系。先後在宜賓高縣師範、宜賓地區文工團歌舞隊工作,1978年調西師音樂系任教,1994年評聘為教授,1994年退休。曾任器樂教研室主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重慶分會理事,民族管弦樂學會重慶分會副會長。師從王抒情老師學二胡,收到系統、全面的音樂教育和培養,畢業論文《關於二胡揉弦及其分類法之我見》發表於《人民音樂》1958年5月,1978年,將1956年以來探索和改革的雙碼三弦胡琴,發表於當年第一期《樂器科技》。先後編著出版過《二胡樂曲教材》第一集,《二胡初級教程》,四川成人自考《視唱練耳教材》(視唱部分上、下冊)、四川省音樂成人自考二胡、小提琴、竹笛、視唱練耳大綱,以及在《中國音樂》上發表《二胡自然跳弓的演奏》論文等。多年從事教學培養了大量的二胡人才。多數在中、高等師範學校任教。有的在省、市和全國專業比賽中獲獎並獲得好評。
胡鍾剛(1939年3月-)男,漢族,四川武勝人,中共黨員。1963年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聲樂系,分配倒西南師範學院音樂系任教,1997年評聘為教授。曾任聲樂教研室副主任,音樂系副主任,現為碩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聲樂教育學會副會長,重慶市嗓音研究會理事,重慶市高等學校教師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學科組成員。長期擔任本科、專科、助教進修班、函授生的聲樂課、研究生的聲樂演唱與技法研究、聲樂教學與教材研究等課程,指導學生藝術實踐活動,已培養出4屆碩士研究生。一些學生已經成為教學的骨幹或在全國、省市的聲樂專業比賽中獲獎,如王必主、傅曉玲等。任副系主任期間,在全國高等師範院校中率先招收音樂教育助教進修班和研究生,為兄弟院校培養了一批教學骨幹。1980年參加《全國高等師範院校聲樂教學大綱》的制定,是三位執筆人之一。1990年主筆撰寫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聲樂》大綱及《聲樂曲集》。主編教材:音樂高考必讀《聲樂篇》、《聲樂實用基礎教程》、聲樂教學曲庫第五卷《中國藝術歌曲選》,同時擔任聲樂教學曲庫12卷的副主編。發表的論文有:《聲樂基礎技術的集體訓練》、《辦好助教班,為高師音樂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貢獻力量》等。
席德莉(1939年3月-)女,漢族,江蘇吳縣人,中共黨員。1962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學院漢語言文學系,留校工作。1996年評聘為教育管理研究員。從1962年起先後擔任西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系團總支書記、校團委副書記、音樂系黨總支書記、校工會主席、校婦委會主任,重慶市女性人才學會理事,重慶市婦女理論研究會副會長,重慶市女職工委員會副主任。在擔任校工會主席期間,西南師範大學工會被重慶市總工會授予“模範職工之家”,被四川省總工會授予“先進職工之家”,被全國總工會授予“模範職工之家”等稱號。分別在《重慶教工》、《四川教工》、《西南師範大學學報》、《西南教育管理研究》、《女性人才》、《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參編《教書與人理論與實踐》,主編《女性風景線――西師女學人剪影》。1993年被四川省教育工會評為“優秀工會幹部”,同年被四川省總工會授予“模範工會積極分子”稱號。1994年被中共重慶市委組織部、宣傳部、市總工會評為“好主席”。1995年全國教育工會授予“先進女職工工作者”稱號,《人民日報》、《中國教工》分別以“廉潔能幹的席德莉”和“熱心腸席德莉”為題作了報道。1998年全國總工會授予“先進女職工之友”稱號。1998年獲政府特殊津貼。
譙述瓊(1940年2月-)女,漢族,四川廣安人,中共黨員,研究員。1960年2月西南師範學院數學系提前畢業留校從事新專業――計算數學專業的籌建及計算機研製工作。1964年9月參加中共四川省委四清工作團,任工作組長、工作隊長。1966年回校調人事處學生科工作,任副科長。1987年調音樂系(學院)任黨總支書記兼德育課教師,主講形勢政策課,1997年6月評聘為教育管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黨務工作。發表的論文有《一領二導三支持――試論改善和加強黨對工會工作的領導》、《不用揚鞭自奮蹄――從政女性的追求》等;創作發表的歌曲(作詞)有《粉筆頌》、《選擇師範》、《山水連著赤字心》;參編教材《駕駛員的繼續教育》等。歌曲《選擇師範》1999年在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舉辦的全國新人新作歌手大賽上獲詞、曲創作金獎。1960年、1961年兩次被評為重慶市先進工作者。1999年評為重慶市藝術教育先進個人。
薛世民(1940年8月-)男,漢族,四川瀘縣人,中共黨員。1960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學院音樂專業,留校任教。1992年評聘為教授,碩士生導師。曾任理論教研室主任、音樂系副主任、主任。重慶市藝教委副主任,重慶市高校教師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兼藝術學科評議組副組長,現任重慶市音樂考級副主任,重慶市文化系統高級職務評審員,重慶市音樂家協會主席,重慶市文聯副主席,全國高師理論作曲學會副會長,四川師院音樂系兼職教授,涪陵師專音樂系客座教授。從事音樂理論作曲和聲學教學及研究。講授和聲學、和聲教學法、基本樂理、視唱練耳、歌曲作法、合唱與指揮、音樂欣賞等多門課程。指揮過校系《黃河大合唱》、《長征組歌》,毛主席詩詞合唱曲及中外藝術合唱曲等大型合唱。主編教材《大學音樂》,被四川省普通高校採用。《四川省九年義務教育音樂教材》,國家教委審查通過,從1989年起,先後由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重慶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國發行。參編《音樂高考必讀》、《中小學音樂基礎知識》、《和聲通用教程》、《和聲適用基礎教程》。主研國家教委“八五”課題《多層次,多渠道,多規格培養音樂師資》,在《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發表論文7篇,已結題。創作發表歌曲多首:《一切行動聽指揮》、《日月潭邊誰吹簫》、《奔向2000年》、《開拓前進,奔向未來》、《軍人的眼淚》、《摯愛》、《魚兒音樂會》等。多次出任省市各種音樂大賽教師技能比賽評委。曾獲重慶市文藝先進工作者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江靜蓉(1941年11月-)女,漢族,四川合江人,中共黨員。1963年西南師範學院學院音樂系畢業,畢業前曾抽調擔任鋼琴教學兩年,畢業後分配到內江七中任教,1978年調西南師範學院學院音樂系任教。1998年評聘為教授。任鋼琴教研室副主任、鋼琴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重慶音樂家協會理事、全國師範院校鋼琴學會理事、全國樂器(業餘)考級委員會鋼琴評委。擔任音樂學院本、專科函授生、助教進修班、研究生的鋼琴基礎課、提高課和伴奏與即興伴奏課的教學。招收碩士研究生2人,學位班學生4人。出版有《鍵盤即興伴奏法》、《簡譜歌曲配彈與訓練》,收到全國高師音樂系科師生和廣大中小學音樂教師及音樂愛好者的歡迎並被廣泛採用。發表有《關於“放鬆”與“觸鍵”的動作訓練》、《從生理和心理角度談鋼琴基礎教學中的技術訓練》、《鋼琴教學中關於“心理因素”的訓練》、《高師鋼琴教學改革的初步探索》、《論普通高校的藝術教育》等多篇論文。曾參加“全國第五屆國民音樂教學改革研討會”,“全國音樂教育課程改革與教材編寫研討會”,交流論文《淺談鋼琴集體課》、《再談鋼琴集體課》、《高師鋼琴課應重視基礎教學》等。
呂德玉(1943年2月-)女,漢族,重慶市人,1963年畢業於西南師範音樂系,留校任教。1998年評聘為教授,現為音樂學院鋼琴演奏於教學研究方向碩士生導師,鋼琴教研室主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音樂家協會重慶分會常務理事。講授過鋼琴、手風琴、鋼琴伴奏與即興伴奏、鋼琴教學法等課程。指導碩士研究生5屆5人。從事基礎鋼琴教學的研究。論文、譯文有《論鋼琴即興伴奏能力的培養》、《論世界音樂教育中教材的真實性》(合作)等。編著及參編出版的書籍與教材有《音樂高考必讀》(鋼琴篇)、《小奏鳴曲集》、《鋼琴奏鳴曲精選》、《拜爾鋼琴基本教程》少兒教學版上、下冊(合作)、21世紀高師音樂教材《鋼琴教程第三冊》。合作編輯的《中外鋼琴曲精選》盒帶,獲首屆全國優秀教育音像出版物三等獎。
李方元(1955年8月-)男,回族,四川渠縣人,中共黨員。1982年西南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專業畢業,學士;1990年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畢業,碩士;1998年考入揚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從1982年起在西南師範學院音樂系任教,曾任音樂系(學院)副主任、主任、院長;1998年起任音樂教育專業碩士生導師;1999年評聘為教授,現任教育部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重慶分會常務理事,世界民族音樂協會理事,《中國音樂年鑒》特約撰稿人。講授的主要課程有:中國音樂史、基本樂理、音樂史及文獻、民族韻學簡述。主要研究:中國音樂史(著重古代宮廷音樂);音樂教育(著重音樂教育的現代發展及課程理論)。主要科研成果有:《周代宮廷音樂與鄭聲》、《周代宮廷雅樂的歷史淵源及成因》、《北魏宮廷音樂考述》、《走出另一種封閉……對近代主流音樂學術傳統的追問》、《唐代文人音樂探析》、《北魏宮廷音樂機構考》、《權力、話語與音樂的古今問題》、《中國古代史研究綜述》、《抗戰時期重慶抗戰歌詠活動初論……兼及抗戰歌詠的幾個文化特徵》等。共發表論文二十餘篇;主編《90年代國外音樂教育專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