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河平原
印度大平原的東支
恆河平原(英語:Gangetic Plains)為印度大平原的東支,位於南亞次大陸北部,分屬印度、孟加拉國。恆河平原北倚喜馬拉雅山脈,南接德干高原,西鄰塔爾沙漠和印度河平原,東至孟加拉灣。面積744,626平方公里。境內地勢平坦,恆河穿越全境,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原東南部的恆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恆河平原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全年炎熱,每年6-10月在西南季風的控制下降水豐沛,其餘時間則較為乾旱,自古便是著名農業地區。
恆河平原人口稠密,有約7.16億人口(2018年),人口密度961.3人/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
恆河平原農業發達,近幾年工業有較快發展,經濟有一定進步,但是絕大多數人口仍是以農業為主,是重要糧食產區。主要城市有新德里、加爾各答、達卡、阿格拉等。
恆河平原
恆河平原秋色
恆河日出
而根據宗教傳說,恆河之為“聖水河”乃是因恆河之水來源於“神山聖湖”。恆河的上游在我國西藏阿里地區的岡底斯山,岡底斯山的東南坡有一個大而幽靜的淡水湖,叫瑪法木錯湖,湖水來源於高山融化的冰雪,所以湖水清澈見底,平如明鏡。相傳,這裡的山中就是“神中之神”濕婆修行的地方,印度教徙尊它為“神山”。濕婆的妻子烏瑪女神是喜馬拉雅山的女兒,瑪法木錯湖是濕婆和他的妻子沐浴的地方,印度教徙尊它為“聖湖”,由於恆河水是從“神山聖湖”而來,所以整個恆河都是“聖水”。千百年來,虔誠的印度教徙長途跋涉,甚至赤足翻越喜馬拉雅山,到中國境內的“神山聖湖”來朝聖,到湖中洗澡,以祛病消災,益壽延年;到神山朝拜,以得到濕婆大神的啟示。
恆河平原以印度文明的蘊育和發源地而聞名,為古印度的誕生地,其平坦和肥沃地理條件,演繹了歷朝歷代多個帝國的興衰,包括摩揭陀、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卧兒帝國、德里蘇丹國等帝國的興衰史。
印度神河
較古老的灌渠主要在恆河-亞穆納河兩河間地區。上恆河灌渠及其分渠長9,575公里(5,950哩);始於赫爾德瓦爾。下恆河灌渠及其分渠長8,240公里(5,120哩),始於納拉烏拉(Naraura)。
自古以來,在洪水氾濫時或藉助重力水渠以利用恆河水灌溉司空見慣。2,000多年前撰寫的經典和神話中已經描述過這樣的灌溉。自12世紀以來的穆斯林統治時期,灌溉高度發展,蒙兀兒國王後來修築了幾條灌渠。英國人進而延展了灌渠系統。
19世紀中葉,隨著鐵路建設的興起,大規模水運開始衰落。灌溉汲水日益增加,也影響了航運。恆河流域中部安拉阿巴德附近以遠河運微不足道,多為各種類型的農村河船。然而,西孟加拉和孟加拉仍然依靠水路運輸黃麻、茶、糧食和其他農業及農村產品。1947年的印巴分治產生影響深遠的變化,實際上中斷了從前經由內陸水路從阿薩姆運到加爾各答的茶和黃麻的大宗貿易。
自古以來,在洪水氾濫時或藉助重力水渠以利用恆河水灌溉司空見慣。2,000多年前撰寫的經典和神話中已經描述過這樣的灌溉。自12世紀以來的穆斯林統治時期,灌溉高度發展,蒙兀兒國王後來修築了幾條灌渠。英國人進而延展了灌渠系統。
較古老的灌渠主要在恆河-亞穆納河兩河間地區。上恆河灌渠及其分渠長9,575公里(5,950哩);始於赫爾德瓦爾。下恆河灌渠及其分渠長8,240公里(5,120哩),始於納拉烏拉(Naraura)。
恆河的水力發電蘊藏量約為1,300萬千瓦,其中約2/5在印度境內,其餘在尼泊爾。
印度北部大河,自遠古以來一直是印度教徒的聖河。其大部流程為寬闊、緩慢的水流,流經世界上土壤最肥沃和人口最稠密地區之一。儘管地位重要,但其2,510公里(1,560哩)的長度使其無論以世界標準還是亞洲標準衡量都顯得短了一些。
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注入孟加拉灣,流域面積佔印度領土1/4,養育著高度密集的人口。恆河流經恆河平原,這是印度斯坦地區的中心,亦是從西元前3世紀阿育王的王國至16世紀建立的蒙兀兒帝國為止一系列文明的搖籃。
恆河大部流程流經印度領土,不過其在孟加拉地區的巨大的三角洲主要位於孟加拉境內。恆河總流向是從北-西北至東南。在三角洲,水流一般南向。
印度恆河聖地—瓦拉納西
恆河(英文:ganges,印度稱:genga)用豐沛的河水哺育著兩岸的土地,給沿岸人民以冉輯之便和灌溉之利,用肥沃的泥土沖積成遼闊的恆河平原和三角洲,勤勞的恆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這裡勞動生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的足跡遍布恆河兩岸,詩人歌手行吟河畔至今,這裡仍是印度、孟加拉國的精粹所在。
恆河是印度的聖河,歷史悠久,有著濃厚的民俗和文化色彩,即使經過千年的文明洗禮,恆河兩岸的人們仍然保持著古老的習俗。許多自古流傳的神話,使印度人民對恆河母親生起無限的懷想,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結。這一生中至少要在恆河中沐浴一次,讓聖河洗凈生生世世所有的罪業。
在印度,大多數印度教信徒終生懷有4大樂趣:敬仰濕婆神、到恆河洗聖水澡並飲用恆河聖水、結交聖人朋友和居住在瓦拉納西(Varanasi)聖城。
印度人視恆河為聖河,將恆河看做是女神的化身,虔誠地敬仰恆河,據說是起源於一個傳說故事。古時候,恆河水流湍急、洶湧澎湃,經常泛濫成災,毀滅良田,殘害生靈,有個國王為了洗刷先輩的罪孽,請求天上的女神幫助馴服恆河,為人類造福。濕婆神來到喜馬拉雅山下,散開頭髮,讓洶湧的河水從自己頭上緩緩流過,灌溉兩岸的田野,兩岸的居民得以安居樂業。從此,印度教便將恆河奉若神明,敬奉濕婆神和洗聖水澡成為印度教徒的兩大宗教活動。
恆河有兩個較大的源頭,即阿勒格嫩達河和帕吉勒提河。兩河上游急流洶湧,奔騰於喜馬拉雅山間,地勢由3150米急降至300米。兩河在代沃布勒亞格附近匯合后始稱恆河。穿過西瓦利山脈后,在古城哈德瓦附近進入平原,與其著名支流朱木拿河結伴並排而行,流至阿拉哈巴德時聚會一堂,地勢再降至120米。由於恆河到此已沙多水濁,而朱木拿河水深且清,結果褐色的恆河水與青色的朱木拿河水形成十分明顯的水線,以後逐漸交融混合。恆河接著氣勢磅礴地流向印度宗教聖地瓦臘納西,又集納了許多支流(如哥格拉河、宋河、干達克河、古格里河等),河面寬闊,水流浩蕩地奔向下游。進入孟加拉國后,恆被稱為帕德瑪(意為荷花)河,分成數條支流,並匯合大拉馬普特拉河,形成“丫”字形,最後注入孟加拉灣。就在這裡,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恆河三角洲。
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恆河三角洲。它的面積達56980平方公里,地勢低平,海拔僅10米。這裡河網密布,土壤肥沃,農業發達,是南亞次大陸水稻、小麥、玉米、黃麻、甘蔗等重要種植區。布拉馬普特拉河長約2900公里,水量充沛,河道亦極其穩定,上游即雅魯藏布江。恆河河口部分是大片紅樹林和沼澤地,稱“松達班”,梵文意為“芳林”。
加爾各答
德里
卡拉奇
達卡
拉瓦爾品第
伊斯蘭堡
拉合爾
艾哈邁達巴德
勒克瑙,印度北方邦首府
盧迪亞納,印度北部
坎普爾,印度北部城市
巴特那,印度東北部城市,比哈爾邦首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