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中原經濟區的結果 展開
- 鄭州大都市區為核心的經濟區域
- 1985年9月成立的中原經濟區
- 影響中原雜誌原中原經濟區雜誌
中原經濟區
1985年9月成立的中原經濟區
中原經濟區成立於1985年9月,由當時的河北省邯鄲市市長白錄堂和新鄉市市長劉仲軒倡議,並協商中原13市聯合成立的一龐大經濟區域。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歷經幾十年風雨,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強大。
由有晉、冀、魯、豫四省接壤區十三市組成,包括山西省的長治市、晉城市;河北省的邯鄲市、邢台市;山東省的臨清市、菏澤市、聊城市;河南省的新鄉市、焦作市、濮陽市組成的跨省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
中原經濟區聯絡處是經濟區的常設辦事機構。辦公地點設在河北省邯鄲市。其主要任務是負責處理日常工作,牽頭籌備各種活動和會議,收集傳遞信息,組織協調包括各市聯合協作項目在內的多種事項的落實,搞好服務等。
中原經濟區成立於1985年9月,由當時的邯鄲市市長白錄堂和新鄉市市長劉仲軒倡議並協商兄弟地、市同意,在平等自願基礎上成立的,歷經24年風雨,與時具進,不斷發展強大。
中原經濟區
由晉、冀、魯、豫四省接壤區十三市組成,包括山西省的長治市、晉城市;河北省的邯鄲市、邢台市;山東省的臨清市、菏澤市、;聊城市;河南省的新鄉市、焦作市、濮陽市、濟源市組成的跨省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
按照章程規定,各成員市市長均為經濟區主席,執行主席方的市長為執行主席,執行主席方為輪換制,每年一輪換,一年一市。
中原經濟區地處我國中部腹地,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中起著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重要作用。一是它作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重要基地之一,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起著重要的基礎作用;二是它的物產和勞動力資源以及巨大的購買力市場,對東部沿海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三是它處於我國由東向西的技術梯度和由西向東的資源梯度交匯區,對我國東西部發展起著重要的協調作用;四是它處於中部腹地,又是革命老區,對全國的穩定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做好中原經濟區的工作不僅重要,而且前途廣闊。
1、加快農業現代化,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2、以要素市場為重點,發展交通、流通、融通,積極培育大市場體系。
培育區域性金融中心,加快發展資本市場。建立健全產權交易和技術交易市場,運用資本運營手段,實施股份改造、租賃轉讓、託管拍賣、合資合作,激活重組國有資產,加快存量資本優化配置,帶動產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
3、充分發揮知識經濟先導作用,推動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4、推進經濟、社會、環境的良性循環,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5、強化人力資源開發,實施人才戰略。
邯鄲,河北省省轄市,國務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權的18個較大的市,主城區人口超百萬的特大城市之一。地處河北省南部,西依太行,東接華北平原,位於晉冀魯豫四省區域中心和環渤海經濟區腹心。
邯鄲市是劉鄧大軍誕生地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前身華北新華廣播電台在邯鄲開播,《人民日報》、《人民畫報》在邯鄲創刊,中國人民銀行前身之一的冀南銀行在邯鄲誕生。左權、徐向前、劉伯承都安葬在此。
邯鄲市區位優勢得天獨厚。京廣鐵路、邯濟鐵路、邯長鐵路、邯黃鐵路、京廣高鐵5條鐵路縱橫,中原第二大鐵路編組站、邯鄲國際陸港坐落在此,106國道、107國道、309國道、京珠高速、青蘭高速、邯大高速形成雙十字交叉,邯鄲機場百萬人次吞吐能力的樞紐機場二期擴建已完成。隨著邯黃鐵路的建設,黃驊港、京唐港與該市的聯繫更為快捷。
2012年邯鄲市生產總值首超3000億元,達到3023.7億元,總量和增速分居全省第三位和第二位。23家企業挺進“2012年河北省100強”,入圍數量佔全省近四分之一,河北省第一。10家企業入選“2012年中國企業500強”,數量河北省第一(河北省共入選23家)。
2013年邯鄲市生產總值完成3061.5億元,增長7.3%。邯鄲市22家企業入選2013年河北省百強企業,企業數量居全省11市之首。2013年,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1,邯鄲市位居全國59位,河北省第三。2013年再次入選福布斯最佳商業城市百強。
邢台位於河北省中南部、華北平原中心,晉冀魯三省之中,境內京廣鐵路、京廣高鐵、京九鐵路三大幹線縱貫南北,與京港澳高速、大廣高速、邢濟高速、邢汾高速、邢衡高速、青銀高速公路六條高速形成交叉,是中原經濟區的北方門戶和連東部沿海地區、華北地區和中原地區、西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
中原經濟區地處晉冀魯豫四省交界區域,特有的資源條件和交通優勢奠定了其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戰略地位,賦予了它吸引力較大、輻射力較強的特點。
獨特的區位優勢
地處經濟較發達地區和資源豐富地區的結合部,增長潛力較大、成長力較強,是東、西、南、北經濟對流的中轉站和交匯點。它作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重要基地之一,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起著重要的基礎作用;它的物產和勞動力資源以及巨大的購買力市場,對東部沿海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它處於我國由東向西的技術梯度和由西向東的資源梯度交匯區,對我國東西部發展起著重要的協調作用;同時它處於中原腹地,又是革命老區,對全國的穩定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深厚的文化底蘊
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是描繪本區人民的勞動、愛情生活。這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邯鄲、聊城、鶴壁的浚縣。山河壯麗的太行風光、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光輝燦爛的文物遺存,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
豐富的礦產資源
這一區域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形成了西有煤田、東有油田、西、北有鐵礦的主要礦產分佈格局,為區域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漳河、衛河、汾河橫穿本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縱貫全境,在華北地區水資源條件相對較好。適宜的氣候條件,肥沃坦蕩的華北平原,為工農業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提供了保障和便利。四是具有雄厚的產業基礎。依託豐富的資源條件,中原經濟區已經形成了具有綜合發展、相對均衡的工業體系。
主要合作成果
1985年以前,晉冀魯豫四省交界許多地段,由於分屬於不同的省份,加上財政狀況、重視程度的不同,很多路存在寬窄不同,質量不一,有的乾脆就對不上頭,成為了“斷頭路”;由於資源、信息的不共享,新鄉和邯鄲幾乎同時都建立起了自行車廠,當時的經營狀況比較理想,隨著兄弟間競爭的殘酷,盛極一時的狀況難以維繼,導致最後的破產。這種以行政區劃為基本界限而各自為戰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趨同等種種弊端,致使這一區域各地市的綜合經濟實力始終未得到顯著提高。
24年來,得益於中原經濟區的凝聚力,中原的人氣合了,煤、鐵、油,棉、面、果等分散的資源和特產聚合為區域發展的新動力。
區域合作日趨緊密
以開發中原地區資源為重點,以促進區域經濟繁榮為目的,開展了多形式、多內容、多層次、多渠道的橫向聯合與協作。一是舉辦各種類型的商品交易會,促進區域內商品流通。先後舉辦了安陽春節物資調劑會、長治輕紡產品交易會、聊城農副產品交易會、邢台協作項目洽談會、邯鄲食品博覽會、北方糖酒博覽會、國際建材博覽會等等,成交額達300多億元;二是協進協出各類物資,調劑餘缺,互通有無,金額達260億元;三是積極交流經濟技術協作項目4000多項;四是為建設項目爭取貸款和拆藉資金。爭取國家低息橫向聯合貸款1800萬,拆借融通資金37億元。
改善交通
中原經濟區瞄準影響和阻礙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交通問題,首先修通了一批地市間的斷頭公路,初步改善了區內交通狀況。聯合投資修建了館聊地方窄軌鐵路,成為我國第一條跨省的地方鐵路。
以中原經濟區名義爭取國家有關部委支持,1994年架起了豫魯邊界上的東明黃河大橋,解決了兩岸人民世世代代無橋的不便。高速公路建設日新月異,市與市之間基本實現了高速互通。
區內京廣線、京九線、邯濟鐵路穿越而過;京珠高速、青蘭高速、二(連浩特)廣(州)高速等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邯鄲機場、長治機場都已通航。有關成員市正在聯合推進邯黃鐵路建設、邯長、邯濟鐵路擴能改造等重大交通設施項目,區域內大交通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加快行業協作
先後組建了包括發改、廣電、旅遊、文化、統計、人事、教育等部門在內的30多條行業協作網路,解決了一市一地一系統內部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現已成為中原經濟區交流與合作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板塊。文化方面: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發掘區域民間共有文化資源,每年五一期間的舉辦“中原民間藝術節”已成為區域內代表性文化活動。
旅遊方面:整合區域內的旅遊資源,打造“中原游”精品旅遊旅遊線路。編印了北方第一張打破行政區劃、跨省繪製的交通旅遊圖——《中原經濟區交通旅遊圖》(04年首發,07年再版);08年9月舉辦了首屆“中原經濟區(晉城)旅遊交易會”。
統計方面:定期發布統計數據,為領導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信息方面:2005年開通了成為北方區域經濟區第一網——“中原經濟網”,2009年創刊了平面信息刊物《中原瞭望》,同時不斷提升《今日中原》畫報質量,通過“一網一報一刊”,全方位反映各成員市經濟社會發展,展示中原大地建設成就,尋找拓展合作互補領域,借鑒推廣先進經驗,調查研究提出對策。
水利方面:2003年,河南省濮陽市與山東省聊城市密切協作,共同爭取國家支持,順利實施了金堤河幹流疏通和彭樓引黃入魯灌溉工程,較好地解決了區域灌溉排水問題。有關成員市正在積極推進“引岳入魯”供水工程建設項目。
環保方面:2005年,邯鄲市與安陽市聯合查處了岳城水庫上游的一些污染企業,解決了飲用水源地跨省界污染問題,保證了邯鄲、安陽兩市人民的飲水安全。2009年,邯鄲市與濮陽市聯合依法取締了冀豫邊界處的3家二硫化碳生產企業,為改善區域環境質量持續開展紮實有效的工作。
聯防聯控方面:2004年初,禽流感期間建立了區域內百縣聯防聯控機制。2009年,長治、邯鄲、鶴壁、新鄉、焦作、濮陽、安陽三省七市氣象部門在河南省安陽市正式成立區域減災防災協作區,聯合抗旱、蓄水、防災減災,最大限度地預防或減少協作區域內的氣象災害。
通過這些寬領域、深層次的合作,有力促進了各成員市的優勢互補、互動發展。
謀划合作遠景
多年來,中原經濟區走出中原,向專家學者請教,向友好經濟區請教,積極向國家有關部委彙報並取得了工作支持,探討區域經濟工作的新路子、新舉措。
已故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費孝通教授對中原經濟區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幾乎走遍了中原經濟區各個城市,並把中原經濟區的發展情況和需要國家支持解決的問題向黨中央、國務院做了專題彙報。社會發展戰略專家、全國人大常委、環資委副主任馮之浚主持,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了“中原經濟區跨世紀發展戰略研討會”,為中原經濟區的聯合協作與發展理出了新思路,對後來橫跨經濟區的長(治)-邯(鄲)-濟(南)鐵路和整個區域高速公路框架等區域性重大項目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大大提高了中原經濟區的知名度。
1994年,中原經濟區聘請中國科學院的16名專家、學者組成課題小組,歷時一年,完成了“中原經濟區經濟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調控研究”項目,為國家整體開發中原、深化區域聯合與合作提供了科學依據。中央、全國人大和國家機關有關工作委員會及有關部委領導長期關注、支持中原經濟區工作,有力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加強產業對接
2008年12月19日,中原經濟區第十九屆市長聯席會在山東省臨清市召開。會上,有關成員市共同簽署了《協同物流戰略框架協議》、《關於共同加快推進邯長、邯濟鐵路擴能改造項目的協議》、《關於聯合加強漳河、衛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協議》、《邯、聊、臨供水工程建設項目意向書》等四個協議、意向,重點加強在現代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等產業方面的對接,標誌著中原經濟區區域經濟工作向務實合作邁出了重要一步。
市長聯席會機制
中原經濟區市長聯席會是這一區域十三市自願參加、跨地區、開放性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宗旨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強聯合協作,實行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繁榮,推進中原經濟區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全面發展。組織原則是“平等互利,優勢互補,統籌協調,共同發展”。
按照章程規定,中原經濟區市長聯席會設執行主席方和常任副主席方,執行主席方實行輪換制,每年一輪換,負責牽頭組織經濟區年度工作,並承辦年度市長聯席會議;中原經濟區市長聯席會辦公室所在城市邯鄲市為常任副主席方,更多履行對區域合作工作的協調、服務職能。
中原經濟區市長聯席會是經濟區的最高組織形式和決策機構。中原經濟區市長聯席會每年召開一次市長會議,由執行主席方承辦,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事項進行決策;每半年召開一次政府秘書長會議,對市長聯席會所定事項進行協調落實;每季度召開一次承辦市長聯席會工作職能部門負責人會議,交流、溝通工作落實情況。
中原經濟區市長聯席會設秘書長一名,由常任副主席方邯鄲市承辦市長聯席會工作職能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擔任。秘書長領導辦公室日常工作,組織協調各成員市貫徹落實市長聯席會各項決議、決定。
中原經濟區市長聯席會常設辦事機構,名稱為“中原經濟區市長聯席會辦公室”。辦公室設主任一名,由市長聯席會秘書長兼任;副主任若干名,由常任副主席方邯鄲市承辦市長聯席會工作職能部門的領導成員常任、執行主席方承辦市長聯席會工作職能部門的主要領導輪流擔任。辦公地點設在邯鄲市,辦公室的年度工作歸屬執行主席方領導,人員由邯鄲市選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