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坊
廣東省廣州市狀元坊
狀元坊(Zhuàngyuánfāng)原名泰通坊。位於廣州市越秀區、人民南路東側,東接天成路。狀元坊是一條古老的內街巷,已有700多年歷史,因宋代狀元張鎮孫故居於此而得名。自清代康熙年間以來,街內遍布加工金銀首飾、戲服、顧綉、絨線繡球的手工藝作坊,並以其技術精巧而享譽國內外。1990年開始設立工藝品市場,並逐步發展成為遠近聞名、頗有特色的學生用品和工藝精品專業街。
狀元坊[廣東省廣州市狀元坊]
張鎮孫生於1225年,廣東順德人。他從小刻苦讀書,十二歲時便有神童之稱。十五歲時在鄉試中名列前茅,中舉后赴京會試,在殿試策中,他提出了"國家以民為脈",建議皇帝要有"愛民之仁",並提出要嚴懲貪官污吏,以厚民生等,在當時可說是頗有見地的,張鎮孫因此中了狀元。南宋度宗皇帝對這篇《殿試策》十分讚賞,親自寫詩誇獎這位新科狀元。
當時奸臣賈似道當朝,他為了培植勢力,拉攏張鎮孫,要他知恩圖報。張鎮孫卻連半個"謝"字也不哼。他的剛正不阿,不倚權附勢,受到朝野的敬佩,卻被奸臣排斥。張鎮孫祇好閑居在家。
公元1267年,元兵南下,南宋政權敗退廣東。這時,閑居的張鎮孫坐不住了,他號召民眾武裝抗元。宋端宗下了道詔書嘉獎他,並委以軍政重任。張鎮孫受命整頓軍隊,帶領軍隊與元兵激戰,終於收復廣州。與此同時,文天祥也收復梅州,南宋軍威大振。
半年後,元兵捲土重來,重兵壓境,張鎮孫臨危不懼,指揮兩千艘戰船在珠江河面與元兵展開激戰,結果寡不敵眾,他祇好帶兵退守城內。在保衛廣州城的激戰中,張鎮孫身先士卒。後來,糧食盡,外援絕,為保廣州城百姓免遭入城元兵的屠殺,張鎮孫寧願自己投降補俘,廣州因此沒有遭屠城之禍。張鎮孫在被元兵押解上京的途中,在大庾嶺憤而自盡。
儘管歷史上對張鎮孫的"以城降"這行動一直有爭議,但廣州人民卻為張鎮孫故居立了狀元牌坊,將他原來住的街"泰通里"改名為"狀元坊",他的墓地在三元里,人們稱之為"狀元墳"。後人有詩讚張鎮孫:"趙家國變心無二,庾嶺魂歸性獨堅。廟貌千秋崇祀典,芳名留與後人傳。"
在“一年一小變”結束,“三年一中變”啟動之際,拆除了街內40多人佔道攤亭與違法建築和不規範的防盜網,按照突出歷史文化背景,延續傳統商業文明,凸現嶺南文化特色,重塑古城商都優勢的規劃,重新鋪設街內路面、改造排水溝渠、增加消防設施、整飾改造“三線”,對全街建築立面全部
狀元坊[廣東省廣州市狀元坊]
狀元坊改造建設工程共投入近400萬元,使狀元坊成為具有歷史文化、旅遊觀光、休閑購物和經營特色的學生文化用品專業街,讓古老的街巷煥發出新的活力,為老城區舊內街巷的改造探索出一條新路。
狀元坊客流中絕大部分是來自青少年,原因是這裡與廣州十三行相鄰,形成一個服裝批發市場,主要批發中低檔T恤,牛仔褲,青少年總因為這裡衣服價格便宜慕名而來。地理位置也很優越,因為和著名的上下九步行街相距不過兩百米...
歷史
宋代末年,有一個叫張鎮孫的官員,為人正直,因得罪奸臣而被貶到廣州來做廣東制置使兼經略按撫,有一天,元軍來攻廣州,張鎮孫明知敵不過,所以為了保護城中百姓,開城投降。在押送途中自刎。當時年僅4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