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城牆

平遙城牆

平遙城牆位於山西省中部的平遙縣,是中國現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牆之一。1988年,平遙城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7年,包括平遙城牆在內的平遙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是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是中國傳統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簡介


平遙城牆
平遙城牆
平遙 史稱“古陶”。春秋時置中都於此,漢置京陵縣並築京陵城。北魏始名平遙並築城池。明洪武三年(1370)重築時外壁砌磚。平遙城牆馬面多,造型美觀,防禦設施齊備,為中國歷代築城之僅有,並以築城手法古拙、工料精良堪稱於世,是研究中國古代築城之制的珍貴資料。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平遙城牆
平遙城牆
平遙城的始建時間至少可追溯至周宣王時期,相傳為當時的重臣尹吉甫駐軍時所築。現存城牆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西周舊城的基礎上大規模重修的,此後又經過數十次修補,但仍總體保持了明代初期的風格,是研究中國古代城市建置的珍貴實物資料之一。城內街道縱橫,格局井然有序,清代晚期作為中國的金融中心,影響頗大。

建築特色


平遙城牆
平遙城牆
平 遙城池呈方形,城牆周長 6163 米。南城牆隨中都河蜿蜒而建,其餘三面皆直線相圍。城牆高 8~10米,底厚 8~12米,頂厚3~6米。牆身素土夯築,分層鋪設稻草為拉筋,外壁城磚白灰包砌,頂部青磚鋪墁,內向設瀉水渠道。環城牆辟城門 6道,東西各二,有上下門之分;南北各一。各門交錯設置,門外築瓮城,內外皆用條石鋪墁,門洞上原建城樓各一。城牆四角設平台,原各建角樓一座,現城門樓角樓失存。城牆東南隅建有魁星樓和文昌閣,亦俱廢。東牆城門上尚存尹吉甫點將台。城牆內側築馬道。城牆外壁分段築馬面 71 堵,上建敵樓各一,中架木板,外設箭孔。城牆上設女牆高 0.6米,堞口高 2米。
平遙古城牆
平遙古城牆
平遙城依照“因地制宜,用險制塞”的原則修建,風格古樸,重視防禦,工藝和用料均以精良著稱。城池平面呈方形,南側城牆沿中都河而建,故略顯蜿蜒。城牆高12米左右,平均寬3.5米,周長6.4公里。牆外有護城河,寬度和深度均為4米。牆體內為土築,外用白灰包砌,頂部用青磚鋪墁,內側設馬道和內向排水渠道。牆上有6座城門及門樓,四角各築1座角樓,每隔50米便築料敵樓1座,共有72座,垛口共計3000多個,據說是按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來設計的。不過除了城門和垛口,其餘已大都殘壞。六座城門中,南北各有一座,東西分別有兩座,東西門外均築有附屬的瓮城,形如烏龜的頭尾和四足,並且城內街道布局亦頗似龜背紋絡,故有“龜城”之稱。
平遙古城牆
平遙古城牆
平遙城牆的東南角和東門,分別有文昌閣(現已不存)、魁星樓和尹吉甫點將台等建築。南門部分牆段曾在2004年倒塌,2005年已獲重修。除此以外的其餘大部分牆體都保存較好,與陝西西安城牆、湖北荊州城牆、遼寧興城城牆等並列為中國現存最好的四座古城牆。

景點介紹


平遙城內現存建築有:金建文廟大成殿,元建明修清虛觀,明建清修市樓,明建清修城隍廟,還有明清票號、錢莊、當鋪、布莊、煙店、商號及民宅等,與城牆相互襯托,古城風貌依然可見。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瓮城

平遙城牆
平遙城牆
建 在城門外小城,又叫月城,用以增強城池的防禦能力。《武經總要前集·守城》記載:“其城外瓮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平遙古城的瓮城城門與大城門的朝向多數呈90°夾角(南門和下東門除外),即便敵軍攻破了瓮城城門,還有主城門防禦,由於翁城內地方狹窄不易於展開大規模兵力進攻,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牆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面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正所謂瓮中捉鱉。

城樓

修築於城池的城門頂,古代有時稱“譙樓”。平遙城牆的城樓共有六座,創修於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補修重築,城樓高16.14米,寬五間13.72米,進深四間10.04米。造型古樸、典雅,結構端莊穩健。城樓是城牆頂精緻美觀的高層建築,平常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

角樓

建於城牆四角上的樓櫓,主要用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牆拐角處的防禦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整座城牆的防禦能力。角樓分別指西北角的“霞疊”樓,東北角的“棲月樓”。西南角的“瑞靄樓”,東南角的“凝秀樓”。

點將台

平遙城牆
平遙城牆
位於上東門和下東門之間城牆頂上,現為磚砌高台。相傳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后,派大將尹吉甫率兵北伐獫狁,連戰連捷,后奉命屯兵今之平遙,增築城牆,並在此訓練士卒,點將練武。明代中葉,人們為紀念尹吉甫功績,在尹曾點將閱兵的地方修築了高真廟。明清維修城牆時一併將“高真廟”連成一體,是城頂寬闊的高台,登高遠眺,心曠神怡,詩曰:“層台百尺縣城連,吉甫勛名雉堞前。塞草久消征戰壘,龍旗怯意出車年”。

護城河

即圍繞在城下的濠溝。遠古人類為了防禦外敵侵擾,在聚落四周掘塹挖濠,隨之形成的帶狀高地,使人們受到修築牆垣的啟示。城濠的產生則可視為最初夯築城垣時,就地取土的結果。濠內積水而成池,成河,成了難以逾越的一道防線,“惟城圍民,惟池圍城”,“池”是“城”的屏障,故常以“護城河”稱。弔橋是橫跨在護城濠上的木板橋,橋面向外的一端結有繩索,通過滑輪、絞盤可隨時將橋面吊起,以斷來路。

三次倒塌


在不到兩年時間內,已有600年歷史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牆接連出現三次坍塌。2006年3月5日早晨發生的坍塌,源於早已發現的一條裂縫,而這樣的裂縫,在古城牆上還有很多。
2004年、2005年、2006年,這三年成了平遙古城牆的“坍塌年”。2004年10月17日,一段長17米、厚3米(城牆總厚度5米)、高10米的外城牆突然垮塌,上千塊有百年歷史的青色城磚紛紛落地。2005年9月22日,兩段城牆內側的裸露夯土連同女兒牆發生大面積脫落。2006年3月5日早晨,一段城牆內側的裸露夯土層發生脫落。
平遙城牆
平遙城牆
2004年古城牆坍塌后,山西省文物局責成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對坍塌部位城牆進行實地勘測,編製了修 繕方案,邀請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專家對城牆修繕方案進行現場論證,並於2005年按照國家文物局批複同意的設計方案對坍塌部位的城牆完成了修繕。然而,6000米的城牆並非只有一處險情,除了2004年坍塌的部分外,還有許多地方都有裂縫和窟窿。
2005年7月,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專程考察平遙古城牆,當即決定撥款100萬元,用於城牆保護。
2005年8月,有關方面的勘測報告完成並上報國家文物局,共勘測出安全隱患52處,其中重點險情點26處。專家們提出對安全隱患懸掛危險警告標誌牌、設置監測點,對其中26處大隱患提出了臨時支頂、設置圍擋、封閉入口、限制遊客數量等應急保護措施。
據了解,平遙縣政府於2005年年底委託有關資質單位制定平遙古城牆全面維修保護方案,當時預計2005年年底完成並上報國家文物局。然而,幾個月過去了,城牆再次發生坍塌,山西省文物局還在要求有關部門和政府“儘快責成設計單位交付城牆整體維修方案”。
據了解,在平遙縣的旅遊發展規劃里,預計未來五年內,每年到平遙旅遊的人數將增加到200萬人次,古城牆能否承受如此之重讓人擔憂。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地方政府在對平遙古城牆的開發和保護中,更側重於旅遊開發,對古城牆的保護工作遠遠不夠。
城牆坍塌事件幾天後,還有多數平遙人竟然還不知道城牆坍塌。在當地人心中,城牆坍塌的消息無足輕重,坍塌的原因更不會有人去深究。而竟然有當地居民說:“關鍵是南門的城牆塌了,而不是北門、西門或者東門,南城牆根本沒有開發成景點,也不會有多少遊人到這裡來。”對他們而言,古城現有的價值是直觀的,旅遊業兩個黃金周14天賺的錢,相當於平時大半年的收入。
牆體坍塌,暴露出了山西平遙文物的保護問題,首先是城牆破損嚴重。雖說坍塌處所在的南城牆是古城保護中最薄弱的地方,但就古城牆整體而言,年久失修是不爭的事實。1991年城牆曾作了一個修繕,歷經14年後,城牆上牆皮剝落、風化、裂縫跡象隨處可見,有的稜縫大到手掌能輕易伸進去,垮塌隱患觸目驚心。儘管相當多的媒體報道把平遙古城牆坍塌歸咎於古代“豆腐渣”工程,但是屹立了600多年的城牆為什麼會在此時坍塌呢?
於1997年山西平遙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目前我國惟一以整座城池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古城牆也被譽為平遙“三寶”之首(古城牆、鎮國寺雙林寺合稱平遙“三寶”)。政府的工作任務和目標是保持古城風貌、保護遺產長遠。平遙古城面積2.25平方公里,人口承載4.5萬,專家認為平遙古城合理的人口上限為2.2萬人。政府部門的規劃將古城中的一半居民搬進新城,將城內居民控制在合理密度,“再現明清小社會的生活情景”。但多年來人們進進出出,古城人口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縮減。七八年過去了,平遙古城的人口依然為4.5萬。
“城牆危機”的根本原因,是古城的保護和開發的良性循環機制未能形成。倒塌處外牆與其他處外牆相比較明顯過陡,這種明顯的隱患卻一直未得到修護,如果有完備的日常檢測,古城牆的大面積坍塌是可以預知並及時防止的。

日常維護


遙坍塌后,不管是“自然倒塌”說,還是“古代豆腐渣古城”說,都認為古城的坍塌是時間惹的禍。按照他們的
平遙城牆
平遙城牆
說法:古城歷經幾百年的風雨,今天塌了,應該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了。雖然當時有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冬天之前一 會修復坍塌的古城,但他們若有若無的推卸責任的態度還是讓關心古城的人們感到了些許的擔憂。古城倒塌,今人不與其責怪修了“豆腐渣古城”的古代工匠(姑且不論平遙古城是否真的就是豆腐渣工程),不如多想想自己在管理和維護古城工作中有那些不足。在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維護世界文化遺產的前提下,只有多從自己的工作中找問題才是一種務實、誠懇的態度。
2003年,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遇真宮發生火災,使得武當山古建築群中的重要宮廟幾乎燒毀殆盡。記者採訪得知,火災發生的時候,遇真宮唯一的文物管理人員正在老家操持女兒的婚事。火災發生以後,聯合調查組成員、省文物局某官員雖然比較快速的趕到火災縣城進行調查,但採訪要求被他拒絕了的記者卻發現,該官員根本不是急於調查、了解情況,而是在寬闊的地方炫耀起了自己開車的技術。上面的例子雖是特例,但從細節中我們看到管理部門和具體負責文物保護、考察的工作人員顯然並沒有把文物保護放在心上,甚至調查文物被毀的原因還不如他炫耀車技重要。文物保護的急迫性在有些管理部門哪裡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平遙城牆
平遙城牆
在城牆坍塌以前,平遙古城已經年久失修,城牆上有的裂縫能伸進一個拳頭,城牆的坍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管理部門失職的集中體現。我們感到: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門提高對文物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並且在日常瑣細的工作中體現出對文物保護工作的認真負責精神,時刻繃緊文化遺產保護這跟“弦”,才是所有文化遺產之幸、所有關心文化遺產的人們之幸。
態度是一方面,具體的管理、保護措施又是一方面。在近幾年發生的文化遺產遭到破壞的幾個事件,比如平遙城牆坍塌、武當山遇真宮火災和孔廟文物被毀等,無一例外的,文化遺產的具體管理和保護的職責全都遊離於當地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門的直接控制之外。平遙古城各景點的經營權屬於“平遙古城旅遊股份有限公司”,武當山遇真宮的使用權被文物管理部門轉讓給一家私立武術學校,“三孔”(孔廟、孔府、孔林)的管理開發歸中國孔子國際旅遊股份有限公司負責。管理部門大撒把,把這些世界文化遺產交給以開發而不是保護為職責的旅遊公司、民營單位,出問題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平遙政府出於募集資金的目的,把古城所有經典的經營權包給旅遊局,可是據旅遊局負責人介紹,古城每年多達數千萬元的門票收入中向政府上繳的部分逐年增加,此外還要支付員工工資、股東收益,剩餘部分主要用於旅遊開發運作。打古城的牌、利用古城賺錢,最終賺到的錢卻很難用到古城保護上面。也就是說,以保護資金不足的名義開發旅遊,最後卻把文化遺產當作搖錢樹。這樣的開發,不如說是對文化遺產的“敲骨吸髓”。、
比起資金短缺的危機,這種“窮廟富方丈”式的“資金危機”更值得我們警惕。因為這背後是赤裸裸的利用古城撈錢,卻不負擔起保護、維修在責任,無異於竭澤而漁。這種對文化遺產掠奪性的開發是比“資金缺乏”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更值得解決的問題。三千垛口,七十二敵樓象徵了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門生,但為何在山西這個地方留下一個和孔子相關的地方,實在不解,平遙古城牆上有縣令梁天翔的銅像,據說就他為平遙的各個城門命的名。

地下發現


平遙城牆
平遙城牆
山 西平遙縣近日在對平遙古城牆進行日常維護時,發現一段城牆的牆體下藏有一個大型的“防空洞”。
據當地文物部門初步勘察,“防空洞”位於古城下西門北部100米處,夯土牆體內側有隱蔽洞口,距地面1米多高,內磚外土,沿洞口向下二三米后,“防空洞”依牆體呈南北方向,向南約有150多米,向北約有200多米,洞高2米左右,寬度不等,洞體均用磚砌。“防空洞”內還有多處側洞,裡面建有土炕等。
“防空洞”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用于軍事防禦的建築,據初步推斷,此次發現的“防空洞”修築年代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
此前,在對平遙古城城牆日常維護的過程中,文物部門曾多次發現“防空洞”洞口,但大都深度較淺、體量較小,且均建在城牆牆體上,文物部門已對其進行堵砌。
有關專家認為,此次發現的“防空洞”體量較大,且建在城牆牆體之下,對古城牆是否會造成影響,還需要進一步勘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