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蔡志勇的結果 展開

蔡志勇

美國容器公司董事會主席

蔡志勇,1929年出生於上海,“華爾街金融之王”,美國容器公司董事會主席。他親自主持業務,聘請專家做顧問,大做股票生意,業務不斷發展,很快就成為令人矚目的金融巨頭,被稱為“華爾街之王”。

人物生平


蔡志勇,早留,畢業福特汽車公司當推銷員,后被派回上海擔任該公司的區域總代理。蔡志勇隨父親在上海渡過了幼年和少年時代。1947年,年僅18歲的蔡志勇便隻身赴美留學,先在美國康州的韋斯利恩大學,後轉到美國著名的波士頓大學,1949年取得經濟學士學位,不久又攻取碩士學位。靠“適時倒買賣”的經營要訣,蔡志勇兩度自創蔡氏公司,大獲成功,他多次倒買倒賣幾家公司的控股權,大發其財,他的曼哈頓互惠基金股票,一下子籌資2.7億美元,刷新了美國金融大本營華爾街的最高紀錄。因此,他被稱譽為“擁有點石成金之術”、“華爾街之王”、“金融魔術師”。同時,容器公司在他的掌管下,1984年便躍升美國00家最大工業公司的124位。由於蔡志勇在金融、股票和證券事業上的巨大成功,他被紐約華埠策劃協會評為1985年美國華裔風雲人物。

人物事迹


份建議元 蔡志勇忠誠管及研究投資公司,第一份工作是周薪50美元的初級分析員,雖然工資和地位都不高,但證券業的興起令蔡志勇幹得津津有味。1958年,他看準市場走向,給老闆寫了一份兩頁紙的建議書,提出另外成立一個基金的主意。蔡志勇的敏銳和智慧令老闆對這個年輕人刮目相看,他馬上採納了這個建議,當年這個基金便賺了大錢。一份兩頁紙的建議書,為蔡志勇帶來了10萬美元的分紅,這令他更加堅定了自己從事證券行業的信心。
蔡志勇升。靠融華,該司營業潤增率達%左右,,該司董席引退,極反該職交眾歸蔡志勇。蔡志勇頗憤慨,即辭離該司,元資戶——蔡氏營及研究司,營互惠基及投資研究諮詢業務,始創業,展順、興隆。,剛剛華街戶蔡志勇,准足錢存銀微薄息,鼓推基,令華街投資巨驚。蔡氏司“曼哈頓互惠基”市,籌集資.億元,刷華街紀錄,據紀錄今仍突破,獲“擁石術”。
1968年,美國證券市場衰退,互惠基金行情下跌。蔡志勇急流勇退,將自己的蔡氏公司以3700萬美元出售給美國大保險公司芝加哥CNA財務公司,並受聘出任該公司的執行副總裁。1965—1968年的3年時間,從220萬美元的本金到3700萬美元的賣價——難怪人們稱讚他“能點石成金”。
1973年,他看準時機,再次在紐約成立自己的證券公司——蔡氏公司,並在波士頓、洛杉磯設立分行。紐約是美國及世界金融中心、世界最大的股票市場,蔡志勇決心在這裡與華爾街的金融大亨們一較高低。
1978年,蔡志勇又以220萬美元的代價收購了聯合麥迪遜公司的控股權。這是一家利用別人資金為自己牟利的保險公司,從事金融服務業務,蔡志勇出任董事會主席兼總裁,隨後他又通過麥迪遜公司掌握了一家人壽保險公司,經營業務不斷發展壯大。
由於蔡志勇的出色表現,1982年,他被美國容器公司老闆威廉·伍德希德看中,一心要收至門下。威廉老闆作出重大戰略決策,以1.1億美元收購聯合麥迪遜。4年,從220萬到1.1億——又是一次創紀錄的“倒買倒賣”。
這次還不僅僅是賺錢的“倒買倒賣”,蔡志勇還以1800萬美元買下了美國容器公司的3.5%的股票,成為該公司最大的持股人,並成為該公司董事會副主席,在美國大企業競爭角逐的舞台上,佔得了一席之地。
在蔡志勇的主持下,美國容器公司大力發展金融業務,先是買下了美國運輸人壽保險公司價值1.5億美元的股票,接著又收購了一家互惠基金公司和一家兼營抵押及銀行業務的公司,並投資2億美元,擴充這些公司的業務。蔡志勇上任的第一年,容器公司在金融業務方面至少投資了5億美元,並準備在1986年前投資增至10億美元以上。在他的努力下,美國容器公司的業務狀況迅速好轉,營業額與利潤大增。1986年,該公司又推舉蔡志勇出任董事會主席。
上世紀80年代,待到那些惡名淡了下來,蔡志勇開始把自己的精力用在了美國罐頭公司,一家食品包裝企業,進而把這家企業轉型為更能賺錢的金融企業。1987年,美國罐頭公司正式改為普瑞瑪瑞卡(Primerica),展現了公司進軍金融界的雄心,蔡志勇任職CEO,這也讓他成為首位領導一個道·瓊斯成分股的華裔。
1年後,普瑞瑪瑞卡與商業信用集團(Commercial Credit Group)合併,成了後來人所熟知的史密斯巴尼(Smith Barney)。蔡志勇雖然是合併后公司的最大股東,但是把日常管理事務交給商業信用集團的威爾(Weill)打理,後來威爾成為了花旗集團的主席和CEO。
1993年,蔡志勇重新進入保險業,成為了三角洲人壽公司的CEO。在1997年,蔡志勇出售了這家公司全部的股票,計算下來,這筆投資平均年收益高達43%。而被出售的三角洲人壽公司則重蹈了當年曼哈頓基金的覆轍,僅過1年業務下降到原來的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