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粿
石頭粿
徽州傳統麵食,是到徽州早在清代即負盛名,是有口皆碑的美食。粿是徽州地區當地人的俗稱,因為製作中用石頭壓住,所以稱為石頭粿,也叫黃豆肉粿。
徽州名小吃石頭粿
原料:麵粉500克、肥標肉200克、熟豆皇粉150 克。
輔料:油渣50克、雞蛋1個。
調料:精鹽6克、雞精1克、菜子油適量。
製作:1.麵粉加入適量清水,打入雞蛋,調入精鹽、菜子油50克拌勻,揉透后成麵糰,分成14份,按成扁圓型;
2.肥標肉和油渣一起切成0.5㎝×0.5㎝的米粒;
3.將肉沫、油渣沫、豆皇粉及精鹽、雞精一起攪拌均勻,包入麵餅中,拍壓成0.5-0.8㎝厚的薄餅,直徑約15㎝~18㎝;
4.平鍋至中火上,刷菜子油至7成熱時,將拍好的餜用中火慢燙至兩面起泡時,用專用的磚頭壓在上面,邊燙邊轉邊翻,約8分鐘即熟。
味別:風味小吃;咸香型。
主料提供的主要營養素和熱能
營養素名稱 | 數量 | 營養素名稱 | |
蛋白質 | 116.5g | 維生素C | 0㎎ |
脂肪 | 216.55g | 維生素E | 27.25㎎ |
碳水化合物 | 404.8g | 膽固醇 | 509㎎ |
膳食纖維 | 21g | ||
維生素A | 269.5µg | 礦物質鈣 | 499.5㎎ |
β-胡蘿蔔素 | 12.95µg | 鐵 | 31.65㎎ |
B1 | 2.03㎎ | 鋅 | 15.57㎎ |
B2 | 0.96㎎ | 硒 | 110.41µg |
PP | 12.65㎎ | 熱能 | 4025kcal |
徽州石頭粿的粿皮實際上就是千層酥餅的油酪面,粿皮薄,餡多,油分足且酥、松、脆,味香濃,又不易變質,耐飢(也可用各種蔬菜切碎了,調入熟豬油、精鹽、雞精作餡,或用韭菜、粉絲加豆腐,調入菜子油、雞精、精鹽作餡,可干可濕,辣味、鹹淡可任意調節,但除用豆皇、腌菜以外的鮮蔬菜如菠菜、青菜、莧菜、韭菜、鮮蘿蔔絲、鮮南瓜絲、鮮茄子絲等作餡,只宜現做現吃,不宜久放。
舊時徽州人外出經商,一路跋山涉水,食無定時,居無定所,且又素來勤儉,逐在出門前做些乾糧帶到路上吃。所帶食品一要好吃,二要不易變質,三要吃了不口渴。帶什麼好呢?徽州人很聰明,他們將豆油或菜子油(即沉澱在裝油容器中的部分)加鹽拌和在麵粉里,用中間可以滾動的木頭軲轆,將油麵團轆製成圓圓的粿胚,包入用黃豆炒熟后,用石磨磨成的豆皇,然後在平底鍋中,加塊祖傳的磚頭壓著,以文火燙熟.。此物既好吃又不易變質,還便於攜帶,隨時隨手可食。如果用碳火烘焙來吃,香味更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粿常常是母親或妻子親手製作,充滿了親情和鄉情,吃上它一能節省路費盤纏,二能記起親情鄉情,三能激勵徽商不畏艱辛,奮戰商場。相傳乾隆皇帝微服南巡揚州時,在客棧中遇一汪姓徽商正在就著茶水吃著此粿,一陣淡淡的油香傳入乾隆鼻中,引發食慾,逐討一個來吃,食后讚不絕口,回朝後還與戶部尚書曹文埴提及此事,贊其為食中佳品。當然,現在人們生活好了,不會再用油腳而是用清亮新鮮的油和面了。
從營養學角度看,黃豆的蛋白質含量高達35%。蛋白質的更小單位是氨基酸。在大豆蛋白中賴氨酸較高,蛋氨酸較低,而玉米、麵粉卻恰恰相反。聰明的徽州人就用麵粉和黃豆粉加油和面做成豆皇粿來吃,起到了營養價互補的作用。
徽州小吃石頭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