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土壤學

農業土壤學

農業土壤學,是土地是農業生產的基本要素之一,土地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國很早就有對土地與農業生產關係的明確論述。研究歷史出自《周易··彖辭》。

正文


農業土壤學
農業土壤學

簡介


我國很早就有對土地與農業生產關係的明確論述,如:百穀草木麗乎土。( 《周易··彖辭》 )天覆萬物而制之,地載萬物而養之。( 《管子·形勢解》 )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 《管子·水地》 )夫民之所生,衣與食也;食之自所生,土與水也。(《管子·禁藏》)為人下者其猶土也,深揚之而得甘泉焉,樹之五穀而蕃焉,草木殖焉,禽獸育焉,生則立焉,死則入焉。多其功而不息,為人下者,其猶土也。( 《荀子·堯問》 引孔子語)總之,人們把土地視為萬物之所由生,財富之所由出,農業之所依。因此又產生了“地利”“地財”的概念;“盡地利”成為農業生產的基本要求之一。在長期與土地打交道的過程中,人們積累了有關土地和土壤的豐富知識,逐步形成科學的體系。我國傳統土壤學包括兩種很有特色而相互聯繫的理論,這就是土宜論和土脈論。

土宜的內涵


土宜的概念包括不同層次的內容。請看 《周禮·大司徒》 的以下記載:
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畜牧業),以毓草木(農林業),以任土事(鄭玄注;就地所生,任民所能);辨十二壤之物而知其種,以教稼穡焉。
農業土壤學
農業土壤學
因土種植
土宜的第一層含義是按照不同的土壤,安排不同的作物。如《大司徒》把土壤分為十二類,要求弄清不同類型的土壤性質和它所適宜的作物種類。鄭玄注 《周禮·土方氏》 說:“土宜謂九穀稙穉所宜也。”就是指土宜的第一層含義而言的。這和荀子所說的“相高下,視墝肥,序五種”基本上是同一意義。 《周禮》 中有專門負責這一方面事務的職官。如“遂人”的職責之一是“以土宜教甿(農民)稼穡”;“司稼掌巡邦野之稼,而辨穜稑之種,周知其名與其所宜地以為法,而縣(懸)之於邑閭”。土宜的原則不但要解決“五穀宜其地”( 《管子·立政》 )的問題,而且貫徹到改土和養土的過程中。 《周禮·地宜草人》所職掌的“土化之法”,也要“以物(視察)地,相其地而為之種”。關於土壤改良問題,我們以後還要談到。對各種土壤所宜種植的作物,《管子·地員》中有具體詳細的記載。因地制宜,發展各業
農業土壤學
農業土壤學
土宜的第二層含義是:應該按照一個地區內的不同土地類型,來全面安排農牧林漁各項生產。 《周禮·大司徒》 “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的所謂“名物”,就是指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等不同類型的土地, 《周禮》 中稱之為“五地”;它要求人們按照“五地”之所宜來合理安排居民點和農牧各業。《周禮·大司徒》的職掌中有“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生”,專門調查上述五類土地所宜生長的動植物。 《禮記·月令》 :孟春之月“王命布農事,……善相丘陵、坂險、原隰,土地所宜,五穀所殖,以教導民”。公元前548年,楚國蒍掩為了征賦而對各類土田進行全面的登記:
書土田:度山林,鳩藪澤,辨京陵,表淳鹵,數彊潦,規堰豬,町原防,牧隰
皋,井衍沃。(《左傳》襄公25年)
這是調查收聚山林藪澤的物產,標出各類高地、鹽鹼地、瘠薄地、澇窪地,規劃蓄水池,劃分出小塊農田,在下濕地放牧,把肥沃的平原規劃為井田。這可稱得上是我國見之於記載的最早的土地利用規劃。這一記載表明,春秋戰國時代,不但形成了合理利用各類土地全面發展農林牧漁各業的思想,而且把這一思想付諸實踐了。當時土地利用的大格局是:低平肥沃的土壤種植糧食桑麻,但耕地一般分佈城邑附近,較遠一些的地方就是郊牧( 《國語·周語中》 :“國有郊牧”)。山林川澤則利用其天然富源生產財富。(《國語·周語上》:“猶土之有山川,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衣食於是乎生。”)
一個地區內各類土地的合理利用,包括對居民點和城邑的的配置。《管子·度地》云:故聖人之處國者,必於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內為落渠之寫,因大川而注焉。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養其人,以育六畜,天下之人皆歸其德而惠其義矣。
都邑要依山傍水,周圍要有廣大的肥沃的可耕地,要有可供排水的河川,選擇這樣的地方才能“利養其人”。當時人們已認識到“土薄水淺,其惡易覯”,即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容易鹽鹼化,不利於農業生產,且易致病。故選擇“土厚水深”,流水暢通的地方居住和生產。

地區分析


土宜還有第三層含義,這就是重視農業的地區性,根據地區的特點安排人民的生產與生活。上引 《周禮·大司徒》 職文的內容並不限於合理利用同一地區的各類土地,因為它要求“辨十二土之名物”,而不是辨一土之名物。古人把黃道周天劃分為十二次,每次各有分野。所以“十二土”非指十二種土壤而是指十二個不同地區。先秦時代的人們已經積累了不少關於農業地理的知識,已經認識到農業具有地區性的特點。 《尚書·禹貢》 和《周禮·職方氏》分別談到“九州”的土壤和物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種認識的發展。《禹貢》雖然記載了九州的土壤和植被,對九州物產的記述則只是側重於各地可以充當貢品的土特產,基本不涉及各地區的農牧業。 《職方氏》 則系統記述了九州所宜的糧食作物、畜禽和和其他土特產(主要是林、漁、礦產),《職方氏》所反映的時代人們對不同地區地宜的知識比 《禹貢》 所反映的時代顯然豐富了。

華中農業大重點專業


農業土壤學
農業土壤學
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湖北省重點學科。現有教授11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2名,多名教師先後赴美國、加拿大、義大利、澳大利亞、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從事過合作研究。所在的農業部亞熱帶農業資源與環境重點開放實驗室有全譜直讀等離子體發射光譜X-射線衍射儀、大容量高速冷凍離心機、原子吸收、紫外-可見光譜儀及數據收集、處理、輸出的計算機信息技術軟硬體等大中型儀器。主要研究領域有土壤圈物質組成與元素循環、水土資源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水土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的建立與應用、土壤生物化學與環境等。從1996年起,相繼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歐共體等國際合作項目、國家“九五”、“十五”攻關、“973”、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和博士點基金、國際合作等課題50餘項,科研經費達500餘萬元。在 《SoilSci.Soc.Am.J.》 、 《SoilScience》 、 《Geoderma》 、 《科學通報》 、《中國科學》和 《土壤學報》 等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多篇,其中20多篇論文被SCI和EI收錄;出版專著及教材7部;多項科研成果獲國家、農業部、教育部和湖北省科技進步獎。研究生畢業后能從事教學、科研、行政管理、分析測定及資源調查、評價、規劃等工作。

資料來源


1、http://www.agri-history.net/history/chapter51.htm
2、http://www.cnedu.cn/news/2005/7/ta49642538151527500210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