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氏宗祠

梅氏宗祠

梅氏宗祠,位於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大漈鄉西岸底村,是一處建於明萬曆年間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整個宗祠,不見列祖列宗的塑像、畫像,也不見祭奠的供品香燭,唯見古樸雄偉的磚木建築,主要有客堂、序倫堂、祭壇和報本堂等,沿中軸線次第高升。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概況


進了那道砂石黃泥壘牆的儀門,又有一個小巧的天井,左側有下坡的台階,連通時思寺的鐘樓;右側一堵亂石圍牆,依牆為一人來高的狹長花壇,種了幾棵桔樹和一些蔬菜。客堂為面寬五間的一層木構建築,兩邊僅有簡簡單單的細方格門窗,梁栱等也沒什麼雕飾,柱礎與廊柱更是一般,可見出梅氏的勤儉持家風格。從客堂穿過,來到宗祠的第三個天井。這個天井比前面兩個要精緻些,中間有片石鋪砌的甬道,左右各有一棵廣玉蘭。那玉蘭樹像是過花期了,但油亮翠綠的革質寬葉,依然討人喜歡。由玉蘭樹的綠蔭下走過,邁上二級石台階便是梅氏宗祠最值得與外人道的序倫堂了。這是宗族議事的大廳,為要拓展空間,建築設計時把均衡承重改為周邊承重,四周密布三道檐柱,中間金柱的間距卻特別開闊,使得中央大廳顯得格外寬敞。
梅氏宗祠
梅氏宗祠
陳先生說,這是明朝建築中典型的減柱法,要求建築師具有高超的技藝。又指著正中那道長13米,直徑1米以上的橫樑說,在當時的條件下,要將這麼一根橫樑架上去,也是十分不容易的。到底用了什麼起重裝置,至今仍是個謎。後人因此編出許多關於梅氏宗祠的建築故事來。陳先生收集整理過這些故事,所以能流暢地為我們講解。說是當初為要建好這座宗祠,梅氏家族事先召開競標大會,有40多位建築工匠前來競標。梅氏族長讓他們每人做一隻木馬。有些木匠以為這是最簡單不過了,不過粗木作的斫爺手藝,有什麼稀罕,找幾根木頭,三下兩下湊成一隻就交上去了。其中有位來自魯班家鄉的山東師傅,情知這是梅氏族長要試探技藝,精心選用硬木,製作了一隻榫頭與榫眼緊密吻合的木馬。梅氏族長讓人把這些木馬都拿到沐鶴溪里浸泡。
三天過後,多數木馬不及撈上來,已是散架。未散架的,也吃水不淺,死豬般地沉重。唯獨那山東師傅的木馬,嚴格按照榫卯銜接的手藝加工,拆開榫頭與卯眼,竟是一點水漬都沒滲進去。大家都讚歎這位師傅的手藝了不得,是得了《魯班法》秘傳的。便一致議定由這位山東師傅來承建。這山東師傅的確出手不凡,開工前,當眾設祭壇作法,宣稱他建造的宗祠,不準鳥雀作窩;不準蜘蛛結網;不準塵土落戶;還不準有一鉚一釘。建成后的梅氏宗祠果然做到了“四不”。陳先生說,你們看,這宗祠,平時也沒人打掃,可就是乾淨,從不見有鳥跡蜘蛛,連灰塵也不沾。還說,有一次,鄉政府借用序倫堂搞選舉,是在夜間進行的。樑柱上、地面上遺下好些紙屑。第二天一早,鄉里專門派清潔工來打掃,卻是一片紙屑也不見了。一時傳為神奇,以為山東師傅的施咒真是靈驗。後來,還是一位建築專家解了此謎,說那是因為序倫堂四周穿透,有很好的通風除塵功能,所以才會纖塵不沾。選舉留下的紙屑一定是被夜風吹走了。至於蜘蛛、鳥雀為不在梅氏宗祠結網、作窩,可能是選材上的講究,這些木材會散發一種蜘蛛、鳥雀不喜歡的氣味。山東師傅確是一位高人。但高人不是完人,精於算計,還特別小心眼。
梅氏宗祠
梅氏宗祠
現今,這裡成為人們旅遊、休閑、避暑的好去處。

姓氏淵源


梅[梅,讀音作méi(ㄇㄟˊ)]
「梅」源出:
出自子姓. 以地名為氏.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宋濂《梅府君墓誌銘》所 載,商王太丁封其弟於梅,稱梅伯。為殷紂王所廢。周武王克商后,又封梅伯 的後裔於黃梅,其後有梅氏。
梅氏宗祠
梅氏宗祠
梅姓家族始祖 商朝諸侯梅伯
「梅」
第一個淵源:源於子姓,出自商湯後裔太丁之弟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殷商時,商王太丁封其弟於梅(今安徽亳縣)為伯爵,世稱梅伯。到商紂王時,紂王荒淫無道,梅伯數進諫均不聽,反遭紂王廢黜,后遭紂王殺戮。
周武王滅商后,感其忠貞,又封梅伯的後裔於黃梅,號為忠侯。其後世子孫遂以祖先封地為姓,稱梅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出自清朝滿族八旗中的複姓梅佳氏者,后改為漢字單姓“梅”氏。
出自蒙古巴爾虎旗蒙古族默林奇德氏。蒙古默林奇德氏原居蒙古喀爾喀地區,因遭受葛爾丹部族的迫害,率巴爾虎族人萬餘南下,游牧於今河北張家口一帶。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經清庭准議,全族移駐盛京(今遼寧瀋陽),其中一部分族人駐守丹東鳳凰城、岫岩等地並獨豎一旗,自稱蒙古第九旗。后取原姓首字諧音漢字“梅”為氏。
據史籍《魏書》記載,漢朝時期荊楚南蠻人中有梅氏。
據史籍《舊唐書》記載,北狄奚酋長有梅氏。清朝時期貴州貴陽府開州土司有梅氏。
今滿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黎族、東鄉族、錫伯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梅伯。
梅伯是商末直臣,紂王時在朝任卿士。他為人正直敢言,見紂王荒淫無道,幾次冒顏進諫,紂王不納。時有臣勸他,忠言逆耳,以免招來殺身之禍,而梅伯卻慷慨陳詞:“文諫死,如果人人都不敢直言,朝廷還要我們這些大臣幹什麼?”他依然如故,凡遇紂王無道,即當庭指出,紂王忍無可忍,就把梅伯殺了,還殘忍地把梅伯的屍體剁成肉醬。梅伯因冒死直言,忠貞不屈而流芳千古。武王滅商后,封梅伯之裔於黃梅,號為忠侯,其後世子孫遂以祖先的封邑為氏,稱梅氏。梅氏一族均尊梅伯為其得姓始祖。
二。各支始祖:
梅勝聰:字九思,江西南昌縣人也。元皇慶元年壬子正月十五卯時生,至正十二年挈妻子以徙居湖南溈寧之柳林(寧鄉流沙花園)洪武十四年辛酉八月初二子時沒,葬八都四區彪形山(今花園鄉和平村梅家灣虎形山,谷名大墳山)庚山甲向。即今磚墓是。元配:羅氏,元延裕二年乙卯二月十五酉時生,明洪武九年丙辰七月二十八卯時沒,葬八都四區(今寧鄉花園鄉新龍村越花山)祠宇後山第二排卯山酉向。是為湖南益陽溈西梅氏始祖。

遷徙分佈


地望分佈
河南中部偏南 安徽淮河以北
梅氏發祥於今湖北黃梅一帶,后因故大批遷衍於河南汝南。
一作姓氏
梅姓家族始祖 商朝諸侯梅伯
戰國末年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所作的《楚辭天問篇》,有“梅伯受醢”的文句。這位梅伯就是3000年以來梅姓人的始祖。
梅姓的源自3000多年前的商朝諸侯梅伯,有許許多多的考據資料可恁,譬如,《唐書宰相世系表》指出:“系齣子姓,殷王太丁封弟於梅是為梅伯,后以國為氏”;另一項宋濂的《梅府君墓誌銘》也更詳細地指出:“梅本子姓,其先梅伯,為殷紂所廢,周武王既伐紂,封伯諸孫黃梅,號曰忠侯,遂以梅為氏”。
上述的一書一銘,《唐書》是宋代大學者歐陽修的作品,《梅府君墓誌銘》則出自明初學者宋濂的手筆,可見得梅姓的源自梅伯,是自古以來就已被認定的。
梅伯,是商朝的諸侯,也就是上古聖君商湯的子姓子孫,他在被紂王將身“殖醢”而慘死之後,等到周武王滅紂興周,就把他的孫子封為忠侯,其子孫並且開始“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梅--這就是梅氏的來源。他們的歷史,至少也在3000年以上,可當“源遠流長”四個字而無愧。
早期的梅氏,根據《姓氏考略》的記載,主要是活躍於現今的河南省汝南縣一帶,換言之,後來各地的梅姓人家,應該也是從這裡逐漸分支出去的。
不過,《姓氏考略》也指出,在南北朝的五胡亂華時期以後,本來源自商湯的梅氏,已經不再是“僅此一家”,而增加了至少兩支新的血輪,那就是南蠻和北狄的先後改姓為梅。該書是這樣記載的:“南蠻有梅姓,見《魏志》,北狄奚酋長有梅姓,見《唐書》。”
得姓於周朝初年的梅氏,到了西漢末年,便已逐漸從發源地的河南,逐漸播遷到了現今江西省九江一帶,當時十分有名氣的高士梅福,便是九江壽春人。
宋、明之際,在歷史上揚名顯親的梅姓人士很多,在文壇上,他們固然大放光芒,像梅詢、梅堯臣等人,都是備受後世推崇的文人學者;在事功方面,曾經助岳飛討賊有功的梅成和,以及在明代靖難之變時盡忠維護惠文帝的大臣梅殷等,都是受人敬仰的人物。
根據史籍《姓氏考略》的記載,早期的梅氏,主要是活躍在現今的河南省汝南縣一帶。先秦之後,才漸有梅氏人散見於史冊。
秦朝時期有丹陽人(今安徽宣城)梅姑,漢朝初期有益陽人(今湖南益陽)梅□,西漢中葉有南陽人(今河南南陽)梅免,王莽時期有九江壽春人(今安徽壽縣)梅福。這些史實表明,秦漢之際,大多梅氏移居相對富庶的中原一帶,其他梅氏則以黃梅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四周擴散。
魏晉南北朝時,梅氏在汝南郡繁衍地尤為昌盛,並呈族大人眾,枝繁葉茂之勢,后逐漸發展成為梅氏歷史上最重要的郡望--汝南郡。此際見諸史冊之梅氏人依然不多,除上述汝南郡出了梅賾、梅陶父子外,還有吳興人(今浙江吳興)梅蟲兒。可見在隋唐以前,梅氏已分佈於今湖南、湖北、江蘇、江西、安徽、浙江等江南廣大地區。
隋朝末年,農民起義軍四起,加之楊廣窮兵黷武,中原一帶十室九空,汝南梅氏也在劫難逃,避居南方勢在必行,其中有一支遷居四川。
唐朝中後期,安史之亂藩鎮割據,閹宦專權,又加唐朝所請的援兵回鶻燒殺擄掠,黃巢起義又緊隨而來,社會激劇動蕩,梅氏在南方分佈更廣,今廣東一帶也有了梅氏人定居。宋元之際,梅氏在江南各省繁衍昌盛,尤其以安徽宣城為最,可謂人丁興旺,名人輩出,並且此際梅氏已有人定居於甘肅。
明朝初期,梅氏作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山東、河北、江蘇等地。明末清初,滿清八旗屠川,始有大批四川梅氏避居雲南。清代以後,梅氏在全國分佈更廣,並有渡海赴台,僑居海外者。
如今,梅氏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雲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蘇、河南多此姓,上述六省之梅氏約佔全國漢族梅氏人口的74%。
梅氏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六位的姓氏,人口約一百六十萬,佔全國人口的的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