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說

龍說

《龍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古文。這篇文章根據典籍和傳說寫成,以龍喻聖君,以雲喻賢臣,說明了聖君與賢臣之間的關係,即聖君要依靠賢臣建功立業,賢臣要仰仗聖君的識拔才能荷重行遠。君臣之間,務必聲氣相應,才可相得益彰。全文頌物言志,直抒胸臆;借物抒情,寓意深遠。

作品原文


龍說⑴
龍噓氣成雲⑵,雲固弗靈於龍也⑶。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⑷,薄日月⑸,伏光景⑹,感震電⑺,神變化⑻,水下土⑼,汩陵谷⑽,雲亦靈怪矣哉!
雲,龍之所能使為靈也⑾。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⑿,失其所憑依⒀,信不可歟⒁!異哉⒂!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
《易》曰:“雲從龍⒃。”既曰龍,雲從之矣。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龍說:關於龍的評說。
⑵龍噓氣成云:指龍呼出的氣變為雲。這是古代的一種傳說。噓,噴吐。
⑶固:本來。弗:不。
⑷茫洋窮乎玄間:到達宇宙的任何地方。茫洋,深遠廣大。窮,盡,到達。玄,幽遠。
⑸薄:接近。
⑹伏光景:遮住日月的光芒,隱藏起影子。伏,遮蔽,隱藏。景,同“影”。
⑺感震電:驅使雷電。感,通“撼”,撼動。震,雷聲。
⑻神變化:《管子·水地》:“龍生於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如蠶蠋,欲大則藏於天下,欲上則凌於雲氣,欲下則入於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謂之神。”神,指變化莫測。
⑼水下土:指雲化為雨,潤澤大地萬物。水,名詞用作動詞,降水。
⑽汩(gǔ)陵谷:淹沒大山深谷。汩,本指水流的樣子;此處作動詞,淹沒。陵,高大的土山。谷,山谷。
⑾靈:神奇,神通。
⑿無以神其靈矣:其玄妙神通是無法施展的。無以,無法,不能。
⒀憑依:依託。
⒁信:的確,實在。歟(yú):語氣詞。
⒂異哉:真奇怪。
⒃雲從龍:《周易·乾卦·文言》:“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從,跟隨。
白話譯文
龍吐氣為雲,雲原來並不是由龍賦予其神靈,但因為龍吐氣變成雲並乘之,致使雲變化莫測,神奇無比。它能夠在宇宙的任何空間飛行,甚至接近日月,遮住他們的光芒。並能驅動雷電,化作雨雪,撒遍山川大地。不僅滋潤萬物生靈,而且形成萬條江河,流過大山峽谷。雲是多麼神奇啊!
雲,之所以如此神奇,完全是由龍給予的。雲雖然不能給龍以神靈,但龍如果沒有雲,其挾雷掣電、行雲布雨、變化萬端的神通就無法展現出來。看來,龍所依託的是雲,龍若沒有雲,其玄妙神通是無法施展的。因此,實在讓人感到奇異:龍藉以顯示神通的雲,竟是他自己創造出來的!
易經》上說:“雲從龍。”既要說龍,就必然要說到雲。

創作背景


此文具體寫作時間難以確證,大致寫於《送窮文》和《進學解》前後,大約在貞元十九年(803)年至元和八年(813年)之間。這十年期間,韓愈一是在仕途上屢屢受挫,極不得志。先是拜監察御史不到三個月時間,因上書直言關中天旱人飢狀,而被幸臣李實所讒,貶徙到嶺南陽山為令三載。接著調任京師,不久又遭到與他爭奪翰林之位的人的攻擊和謗毀,被迫分司東都任職。在東都四年,韓愈雖殫精竭慮,奮發蹈勵,但又因其反對宦官弄權,抵制佛老泛濫,而為朝中權貴和閹黨所忌,最後被平調入京,做了個小小的職方員外郎。然而到京不久,又因韓愈主持正義,為華陰縣令柳澗辯曲直,再次遭到牽連而降為國子博士。二是在社交上,韓愈因剛正不阿,喜方惡圓,對朋友剖肝輸膽,直言不諱,卻常常遭到朋友的誤解和指責而不予幫助,故此韓愈在思想上受到極大創傷。此文就是韓愈在這種心情下所作的。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文章以龍喻聖君,以雲喻賢臣,借“龍噓氣成雲”,然後“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宇宙間)”的傳說,闡明賢臣離不開聖君任用,聖君也離不開賢臣輔佐的道理,可以視為《馬說》的姊妹篇。
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用闡說龍和雲的相互作用,來論說明君和賢臣,個人和朋友之間的相互關係,從而抒發韓愈希望朝廷能夠重賢任能,朋友之間能夠互相關愛的願望。文章通篇只就龍與雲的關係著筆,從一個“靈”字著眼,所無一句點明主旨,可處處扣題。含蓄而又生動形象的寫法,使行文委婉曲折,起伏跌宕,意味深遠。“龍”與“雲”相互依存,形象說明了聖君與賢臣相互依存。賢臣固然不可無聖君,而聖君更加不可無賢臣,說明要使國家長治久安,聖君與賢臣缺一不可。
文章首先敘述了雲的形成和其飛馳環宇、變化萬千,感雷化雨,充溢江河的神奇。接著論述了雲和龍相互依存的辯證關係,指出:雲的神能來源於龍,是由龍賦予的;但如果沒有雲,龍的神奇也施展不出來。文章最後闡明雲離不開龍,龍也離不開雲,兩者相互依存的辯證關係。這是韓愈哲學思想的主要體現。文章精闢地闡述了以下四個觀點:
一、龍創造了雲,並賦予了雲的神奇。龍不僅吐氣為雲,而且使雲飛馳環宇,變化萬千,化為雨雪,充溢江河,暗寓賢臣只有遇到明君,才能充分發揮其才能和作用,做出驚天動地,流芳千古的偉績。這表達了韓愈半生懷才不遇,仕途坎坷,希望能遇到明君以展宏圖的願望。
二、龍只有憑藉雲,才能實現其無窮神力。龍若沒有雲,就不可能馳聘環宇,挾雷掣電,行雲布雨,暗寓明君必須努力去舉賢任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才能實現霸業,奪取和治理天下。這表達了韓愈盼望朝廷能夠尊重.人才,選賢任能的心情。
三、雲從龍,是上天賦予雲的使命。文章以《易經》“雲從龍”為結束語,暗寓賢臣良士必須像雲那樣始終追隨龍、忠於龍,並為龍貢獻一切,做到以天下為己任,忠君報國,鞠躬盡瘁。這充分反映了韓愈一生所主張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
四、文章通過論述龍和雲的辯證關係,既暗寓君臣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借喻朋友之間的互相依賴的關係,指出人與人之間只有互相支持與合作,才能使自己的作用得到最大地發揮。韓愈也經常把自己比作雲,韓愈在貞元十三年(797年)所作的《醉留東野》一詩中,就有“吾願身為雲,東野變成龍,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何由逢”之句。
這篇文章在寫作技巧和風格上主要有兩個特點:
一、借物抒情,寓意深遠。韓愈一生不僅剛正不阿、憤世嫉俗,而且自幼就立下濟世安民,中興大唐的奇志。此文通過借用寫龍與雲的相互作用,來表達作者希望朝廷能舉賢任能,君臣之間能互相信任支持,朋友同僚之間能互相關愛幫助的思想。這與韓愈的《送窮文》《進學解》《馬說》等文章在立意和寫作方法上同工異曲,起到了振聾發聵,發人深省的作用。
二、頌物言志,直抒胸臆。韓愈懷珠抱玉,志在社稷;但因性格剛直、不願投靠權貴,故仕途坎坷,難展報國宏圖。文章通過對龍和雲的神奇描寫,以表達韓愈胸懷環宇,志在騰飛,希望能馳騁雲天,報效國家的宏偉志向。

名家評價

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李露蕾:“這篇根據典籍和傳說寫的雜感,用意很明顯:以龍喻君,以雲喻臣。君雖聖明,若無賢臣,無以顯其德;臣雖賢良,若無聖君,無以成其用。”“全文雖龍、雲並提,實以龍為主而云為賓,這正好反映了韓愈想做賢臣的心理和對最高統治者的幻想和希冀。”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貞元八年(792年)進士。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於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