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銀兩的結果 展開

銀兩

銀兩

徠銀兩是以銀錠為主要形式的一種秤量貨幣單位。起於漢代盛行於明清。作為法定貨幣單位,止於1933年的“廢兩改元”。1933年後仍在民間使用。近代銀兩有實虛之分。實銀兩指實際流通的白銀,大體分為4種:元寶,中錠,小錠,碎銀。秤量銀兩的平砝,因地區和使用單位各異,全國有170餘種,最主要的是庫平兩、廣平兩、關平兩、漕平兩等。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規定庫平1兩等於37.301克。

引證解釋


[silver used as currency]中國舊時銀子為主要流通貨幣,以兩為單位,故稱銀子為銀兩
袁可立《報毛文龍戰事疏》:“毛文龍統兵深入閆王寨,與奴賊大戰。斬級三百七十一顆,生擒真夷四名,請發賞功銀兩。”
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回:“趙員外取出銀兩,教人買辦物料。”
《初刻拍案驚奇》卷八:“將一船人身邊銀兩行李,盡數搜出。”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只得把膏腴之產盡數賣掉了,湊著偌多銀兩,與滿生帶去。”
《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都管領鈞旨,自去關支銀兩,買辦什物,打點完備。”

古代貨幣


古代使用的銀兩
古代使用的銀兩
以兩為單位,故稱銀子為銀兩。
銀兩指一種以銀錠為主要形式的稱量貨幣,始於兩漢,盛於明清,清又見有實,虛銀兩之分。
實銀兩指實際流通的白銀,如銀錠等,其成色重量各地不同,虛銀兩則是一種記賬貨幣,雖有一定含銀量,但並無實物,如近代上海的“規元”,天津的“行元”,漢口的“洋例”等。虛銀兩隻用於記帳,實際支付時則需折算成錢元,1933年國民黨政府實行廢兩改元后,銀兩停止使用。
銀兩也稱紋銀是中國古代的貨幣單位。其向上為黃金,向下為銅板也稱之為制錢。
徠兌換關係: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以及:“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