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佛
古印度原始佛教中的重要儀式
浴佛又稱灌佛,在古印度原始佛教中即為一種重要儀式,是從求福滅罪的一種宗教要求傳衍而來的。中國後世浴佛往往是在佛陀誕生之日舉行。
浴佛
浴佛的儀式開始於印度,是從求福滅罪的一種宗教要求傳衍而來的。佛教以外,婆羅門教早有一種浴像的風俗,起源於印度人使精神清潔的思想。《大寶積經》卷一百記述這樣一個故事:舍衛城波斯匿王的女兒無垢施,於二月八日和五百婆羅門一道,持滿瓶水,出至城外,欲洗浴天像。這時許多婆羅門見諸比丘在門外立,認為不吉祥,其中一個長者要求無垢施回到城內,但遭到她的拒絕。於是展開辯論,無垢施終於感化了五百婆羅門皈依了佛陀。可知浴佛來源於古印度的社會風俗。
關於浴像的方法,寶思惟譯的《浴像功德經》所說最為清楚:“若欲浴像,應以牛頭旃檀、紫檀、多摩羅香、甘松、芎䓖、白檀、鬱金、龍腦、沉香、麝香、丁香,以如是種種妙香,隨所得者以為湯水,置凈其中。先作方壇,敷妙床座,於上置佛。以諸香水次第浴之。用諸香水周遍訖已;復以凈水於上淋洗。其浴像者,各取少許洗像之水置自頭上,燒種種香以為供養。初於像上下水之時,應誦以偈:‘我今灌沐諸如來,凈智功德莊嚴聚;五濁眾生令離垢,願證如來凈法身’。”
佛祖降生時,九龍(亦說二龍)吐水洗浴聖身的傳說而來。在古代,它已成為佛教故事中一個重要的題材。印度鹿野苑和阿摩羅伐底近代出土的佛傳雕刻,都有這種情景的構圖。
據《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的記載,摩耶夫人懷胎臨近產期,一日出遊蘭毗尼園,行至無憂樹下,誕生了悉達多太子。難陀和伏波難陀龍王吐清凈水,灌太子身。因此,後世佛教徒紀念佛陀誕生的儀式,都在佛堂中或露天下凈地設灌佛盤,在盤中的蓮台上安置著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釋迦太子金像,然後灌以香水,以表示慶祝和供養,就叫做“浴佛”或“灌佛”。這一天是佛教四眾信徒的歡喜節日。
浴佛
後來這種浴佛的儀式逐漸流行於朝廷和仕宦之間,到了兩晉南北朝時代,各地普遍流行。後趙的國主石勒(319—332),為他兒子祈福,曾舉行過浴佛。《高僧傳》卷十《佛圖澄傳》說:“石勒諸稚子,多在佛寺中養之。每至四月八日,勒躬自詣寺灌佛,為兒發願”。《佛祖統紀》卷三十六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條說:“四月八日,帝於內殿灌佛齋僧”。又《宋書》卷四十七《劉敬宣傳》說:“四月八日,敬宣見眾人灌佛,乃下頭上金鏡以為母灌,因悲泣不自勝。”可見在公元五世紀以前,浴佛儀式已在我國各民族之間相當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