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武夷山

江西武夷山

江西武夷山位於江西省鉛山縣,面積107.25平方公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武夷山脈北段西北坡,北27°48′11″-28°00′35″,東經117°39′30″-117°55′47″。保護區總面積16007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4835公頃,占保護面積的30.2%;緩衝區面積2021公頃,占保護面積的12.6%;實驗區面積9151公頃。東南與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連,共同組成完整的中亞熱帶中山森林生態系統。成功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為江西第一個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

簡介


江西鉛山武夷山成功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據了解,江西鉛山武夷山為江西第一個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有“華東屋脊”之稱的黃崗山,海拔2160.8米,是東南大陸最高峰,被譽為“珍稀植物王國,奇禽異獸天堂”、以及“生物模式標本產地”。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所屬的“全球環境基金會”委員和專家經過考察后,對這裡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一致讚揚,並將江西省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正式列入“GEF——即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區”之一。北武夷山地區不僅有獨特的自然遺產也與有豐厚的人文遺產共存的鵝湖書院,它曾是一個著名的文化中心。
江西武夷山(黃崗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稱:保護區)的生態旅遊以“大山、大谷、大自然”的獨特品牌,區內擁有奇峰險壑、山花古樹、飛鳥走獸,迷人的近月、壯美的日出、奇幻的雲海、宏偉的峽谷、古樸的關隘等資源。
”大山“:大陸東南第一峰、千峰之首——黃崗山(海拔2160.8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登臨黃崗山頂,東面山峰青碧縹緲如海市蜃樓,西面群巒似酣睡的美人,群峰疊嶂,延綿不絕、氣象萬千;多變的氣候時而風和日麗,時而風急雲馳,那雲海時如輕紗縹緲,時而又是波濤翻湧,氣象萬千;雲起腳底、千峰來朝,氣勢磅礴。
“大谷”:東南大峽谷(又稱武夷大峽谷),南北縱橫80公里、垂直落差1600多米的地質構造斷裂帶,為中國東南地區“第一大峽谷“。站在海拔1600米的陡崖處,黃崗山(海拔2160.8米)和讀書尖(海拔2128.5米)矗立峽谷東西兩側,谷底雲蒸霧靄,溪水急舞白練、緩現碧潭,民居錯落如積木。
“大自然”:保護區海拔1500米以上範圍,是東南地區最後的中山山地原始林保存地,森林覆蓋率超過96%。密林森森,古木蒼蒼,珍禽異獸出沒路旁,加上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不到5人的寧靜,這裡是自然的王國。

書院文化


書院始建於南宋淳祐年間,賜名“文宗書院”,后毀於戰火。明朝景泰年間在原址上重建,更名為“鵝湖書院”。自南宋興建以來,書院已有800年的歷史。
鵝湖書院是中國理學文化的傳承之地。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著名的理學大師朱熹心學之魁陸九淵、陸九齡應浙東學派代表人物呂祖謙的邀請相聚鵝湖書院。四位賢人吟詩唱和,相與激辯,場面盛極一時,史稱“鵝湖之會”。
鵝湖書院
鵝湖書院
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愛國詞人辛棄疾與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陳亮會於鵝湖。他們傳承理脈,追尋光揚,極論世事,史稱第二次“鵝湖之會”。相會之後,二人都寫下了多首不朽詩作。從辛棄疾的“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吶喊中,便可領略到詞人當時的豪情壯志。
作為中國古代書院制度的實物遺存和傳統文化的象徵,鵝湖書院依舊是今天文化、學術交流之地,吸引著眾多海內外遊客、學者前來瞻仰、追尋。

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成立於1981年,地處上饒市鉛山縣境內武夷山脈西北坡。是以保護中亞熱帶中山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及其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原生地和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棲息地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生態系統類別”、“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2002年經國務院批准晉陞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4年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網路、同年被命名為首批“全國林業科普基地”,2006年成為北京師範大學瀕危雉類野外研究基地,2009年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黃腹角雉之鄉”稱號。
一是我國大陸東南地區最高、最典型的中山原始林保存地。區內的武夷山脈主峰黃崗山海拔2160.8米,是中國大陸東南是中國大陸東南的山東、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安徽、湖南、廣東、廣西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最高峰,有“中國大陸東南第一峰”、“千峰之首”、“天宮庭院”品牌之美譽。整個保護區平均海拔高度超過1200米,海拔2000米以上山峰有7座。高聳的山體、陡峭的崖壁,使武夷山保護區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地成了大陸東南地區罕見的原始植被保留地。
二是開展生態教育、科普教育和進行自然保護宣傳教育的大課堂。保護區是世界著名的第四紀冰川“生物避難所”,集古老的地質歷史、典型的區域原始地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於一體,保護區是探索自然奧秘、研究氣候變化、地史變遷和亞熱帶東部中山山地植被、森林動物的殿堂,更還是體驗人與自然和諧、接受環境教育的自然大課堂
三是開展森林生態旅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多樣典型的植被垂直帶譜,全球面積最大、“因氣候變暖致危的代表性植物”南方鐵杉(中國特有物種),“鳥中熊貓”黃腹角雉(中國特有物種),“世界公認最珍稀的鹿科動物”黑麂(中國特有物種),橫貫武夷山脈主峰地區80公里的地質構造斷裂帶——東南大峽谷等特色資源富集程度之高在省內和附近省份極為罕見,江西武夷山保護區已經成為享譽世界的“紳士戶外運動”——觀鳥等境內外高端遊客的著名首選目的地。
四是展示江西生態優美,保護有效、成績顯著的最好平台。武夷山保護區所處區域的黃崗山及其周邊地區,位於中國東南人口高度密集、經濟快速發展地域,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海西經濟區”和“長三角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等經濟快速增長區之間的自然荒野,是這些區域的重要生態屏障,是鄱陽湖水系和閩江流域的“生態水塔”。把江西武夷山作為展示江西的優美自然環境和自然保護三十年優異成績的平台,是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最好詮釋,有利於讓人們在切身感受寧靜、自然、優美環境的同時,充分認識到自然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還可以用實實在在的保護成就,在國內外樹立江西“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形象。

申遺歷程


武夷山脈位於閩贛兩省交界處,早在1999年,福建省武夷山就被評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但因行政區劃等原因,當年申報時僅以山脊線劃定提名地範圍,將位於福建省轄區內的武夷山南部劃為世界遺產提名地,位於江西省鉛山縣境內的武夷山北部則劃為遺產地緩衝區。
2014年11月起,鉛山正式啟動北武夷山(武夷山擴展項目)申遺工作。2015年7月8日,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北武夷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錄,取得了申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資格。2017年3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回函明確鉛山武夷山申遺材料符合遺產公約要求。

氣候


江西武夷山位於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年均氣溫為14.2℃,年均降水量2583mm,最高達3544mm,是江西降水量最高的地方,年平均日照時數964h,年均蒸發量778㎜,相對濕度年平均84%。

動物


脊椎動物有418種,哺乳動物8目25科77種,占江西分佈種數的53.1%;兩棲動物2目8科25種,占江西分佈種數的62.5%;爬行動物3目9科57種,占江西分佈種數的74%;魚類3目9科36種,占江西分佈種數的17.6%。
昆蟲已鑒定的有15目127科1329種,占江西省已知的森林昆蟲的22.5%。

植物


高等植物有2829種(含種以下單位,下同),占江西分佈種數的55.4%。其中苔蘚植物68科276種;蕨類植物41科248種;裸子植物6科27種;被子植物177科2278種,此外還查明大型真菌22科61種。保護區內先後發現瘤突條大葉蟬、武夷曼蝽、蝽武夷真恙蟎、武夷山石楠、武夷山小檗、武夷華千里光、武夷山懸鉤子、鉛山懸鉤子、中華直蒴苔9個新種和武夷山花楸、武夷山空心泡、無刺空心泡3個新變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