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州兵諫
灤州兵諫
張紹曾於1911年10月27日聯絡一批將領聯名向朝廷施壓,請求朝廷儘快立憲,以政治變革回應南方革命黨人的合理要求,推動中國政治進步。對於張紹曾等人的建議,朝廷籌議未決,於是張紹曾等又向朝廷請求進兵南苑,以兵臨城下迫使朝廷屈服。此事件被稱為“灤州兵諫”。
1911年10月10日,。10月29日,新軍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收到天津兵給司令部副官、同盟會秘密會員彭家珍急電,要張在灤州扣留由彭負責押運的軍火。張見電即刻行事,共截獲槍5000支,子彈500萬發。
之後,張聯名第三十九協協統伍祥禎、四十協協統潘矩楹、第二混成協協統藍天蔚、第三鎮第五協協統盧永祥等,在直隸灤州通電,向清政府提出類似最後通牒的“十二條政綱”:
1.大清皇帝萬世一系。
2.於本年內召集國會。
3.憲法由國會起草,以皇帝之名義宣布之,但皇帝不得加以修正或否認。
4..締結條約及講和,由國會取決,以皇帝之名義行之。
5.皇帝統率海陸軍,但對國內用兵時,必經國會議決。
6.不得以命令施行“就地正法,格殺勿論”之事。
7.特赦國事犯。
8.組織責任內閣,總理大臣由國會選舉后,以皇帝敕任之,其他國務大臣由總理大臣推薦任之。皇族不得為國務大臣。
9.國會有修改憲法之提議權。
10.本年度預算未經國務議決,不得適用前年度之預算支出。
11.增重人民之負擔,須由國會議決。
12.憲法及國會法之制定,軍人有參與權。
灤州兵諫的同日,山西宣布獨立,東西呼應,給清廷以極大威脅。清廷急忙將灤州以西的火車車皮全部集中於京,以防灤軍乘車西進。11月1日,清廷授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11月3日清廷參考十二條政綱,制定並頒布《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11月6日,宣統帝下罪己詔,釋放革命黨刺客汪精衛、黃復生。11月7日,任命張紹曾為“長江宣撫大臣”,調離灤州,削去兵權。張紹曾交出兵權,避居天津英租界。同時朝廷提拔潘矩楹為第二十鎮統制。將七十七標移至錦州,七十八標調往關外,第七十九標團部及三營駐紮在灤州車沾,一、二營駐紮在灤州北關“直隸第三師範學校”院內,第八十標開到臨榆(撫寧)。這樣把二十鎮分散調開,化整為零。將第三鎮由東北調至廊坊,切斷了第二十鎮與第六鎮會合的可能;調第六鎮統制吳祿貞署理山西巡撫,削去兵權。至此灤州兵諫平息。
張紹曾、吳祿貞、藍天蔚三人在日本留學時深相結納,成績突出,志趣不凡,被譽為“士官三傑”。他們雖然在那裡受到孫中山思想的影響,與湖北籍的革命者像劉成禹等人來往,然而不管怎麼說,他們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革命者,更不是孫中山、黃興、宋教仁那樣的職業革命家。他們作為清政府官費選送的軍事留學人員,他們對朝廷依然有著無比期待和基本忠誠,他們後來之所以挺身而出進行兵諫,與其說是對武昌起義的響應,不如說是對武昌起義的回應,因為他們兵諫的政治訴求並不和湖北軍政府以及獨立各省的要求相一致,而是要求朝廷遵守君主立憲的政治承諾,加快立憲步伐,早日進入完全立憲的時代。
張紹曾生於1879年,時年三十二,河北大城人,原為天津武備學堂學生,后被保送至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一期炮科,畢業時名列第一,回國後任北洋第三鎮炮兵標統。1905年入直隸督練公所教練處任總監督。1910年隨貝勒載濤出洋考察歐美陸軍,歸國後轉任陸軍貴胄學堂監督。少年權貴載濤、載洵等算張紹曾的學生,這也是張紹曾在朝廷層面的重要人事資源。1911年,張紹曾調任新軍第二十鎮師統制,駐守瀋陽、新民一線。武昌起義發生后,奉命入關,駐紮灤州。
藍天蔚生於1878年,時年三十三,湖北黃陂人。初就學於湖北武備學堂,1899年以優異成績被張之洞選派送日本士官學校深造,並在那裡與張紹曾、吳祿貞結識。1903年,藍天蔚奉命回國,任將弁學堂教習,因與吳祿貞等人過從甚密,遂被軍方高層懷疑,藍天蔚憤而辭職。旋經吳祿貞推薦,再度赴日考察軍事,並從湖北新軍中挑選五十名優等生隨行。日俄戰爭爆發后,藍天蔚甚為憤慨,出面組織中國學生成立義勇隊,任隊長,幫助日本抵抗俄國。
與張紹曾、吳祿貞的情形一樣,由於中國處在政治發展的十字路口,好學深思的藍天蔚對於各種思想學說都有濃厚興趣,他與湖北籍的劉成禹、李書城等人組織同鄉會,並創辦留日學生第一個以省份命名的進步刊物《湖北學生界》,以輸入東西洋各國進步學說喚起國民精神為己任。回國后出任第二混成協統領,駐守奉天。
吳祿貞生於1880年,時年三十一,湖北雲夢人,經歷與藍天蔚相似,1896年從軍,1898年被張之洞選派送赴日本學習軍事。據說,吳祿貞也受 孫中山思想的影響,秘密加入同盟會,以推翻清廷為己任。這個說法的可信性其實還值得討論。
吳祿貞留學歸國后,在軍界的發展一帆風順,先任中央練兵處訓練科監督,后隨東三省總督 徐世昌赴奉天,任軍事參議,旋任延吉邊務幫辦,后升任延吉邊務督辦、陸軍協都統。1910年奉調回京,出任鑲紅旗蒙古副都統,前往德國、法國考察軍事。回國后調任陸軍第六鎮統制。
從個人性格品行上說,吳祿貞又與蔡鍔有著相似之處,只是吳祿貞個頭瘦小,但其談吐不凡,做事專斷,性格豪邁,不願被別人領導,有著很強的領袖慾。廣結天下英雄豪傑,花錢如流水,風光無限,喜歡美女,納娼為妾。或許因為這個愛好,吳祿貞與蔡鍔被一些雅士文人譏為“南蔡北吳”。
第二十鎮七十九標一營管帶王金銘、二營管帶施從雲曾建議張紹曾,趁此時機與吳祿貞、藍天蔚聯合起義,但張猶豫不決。后吳祿貞被袁世凱派刺客暗殺,藍天蔚逃亡到上海,此事未果。張紹曾被王金銘派人送到天津租界避居。
此後,王金銘、施從雲和第二十鎮第八十標三營管帶馮玉祥等人和天津的革命黨組織——北方共和會(會長為白雅雨)取得聯繫,秘密籌餉並策動起義。1912年1月,王、施等接受同盟會指示發動起義,1月3日宣布灤州獨立,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推王金銘為大都督、施從云為總司令、馮玉祥為總參謀長,通電全國。
清朝通永鎮總兵王懷慶率部於1月10日鎮壓了灤州起義。王、施等率部西進,在雷庄與清軍遭遇,王、施被誘至清軍營地談判,被伏兵逮捕后遭槍決,白雅雨等兵敗突圍被俘,押至通永鎮總兵駐防地唐山開平,被王懷慶砍頭殺害。馮玉祥逃脫。
1936年,馮玉祥為紀念辛亥革命灤州起義殉難的烈士而建,次年建成。1981年,適逢辛亥革命70周年,北京市政府進行了全面修復。紀念園坐北朝南,園門刻“辛亥灤州革命先烈紀念園”。北向有紀念碑,刻“辛亥灤州革命諸先烈紀念碑”。山腰處有八棱石幢,刻“辛亥灤州革命先烈衣冠冢”。山頂為紀念塔,塔為八角七層密檐式,馮玉祥題“精神不死”、“浩氣長存”於南北兩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