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劉顯國的結果 展開

劉顯國

深圳市東方英文書院教科所所長

劉顯國,1944年生,現為深圳市東方英文書院教科所所長,特級教師,全國反饋教學法研究會會長,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學研究會會長。撰寫專著《教學藝術叢書》等20餘冊,500多萬字,發表教學論文200多篇,有多篇獲獎,並主編了100多萬字的大型工具書《中小學教學藝術實用全書》。

個人簡介


劉顯國
劉顯國
劉顯國從1984年開始,反覆探索,不斷創新,設計出一套 新教法──反饋教學法,並在全國推廣實驗,現已發展到20多個省、市、自治區1 000多所學校10 000多個實驗班。

人生經歷


劉顯國十幾歲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一邊翻山越嶺挑黑炭養家,一邊頑強地念完初中。畢業那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入縣城中學讀高中,成為當時全縣的佼佼者。高中時的他由於成績拔尖、初露鋒芒的組織能力,歷任班長、團支部書記等職,這在當時事事講家庭出身的年代可算是不小的新聞。

兒時

兒時的劉顯國有一個美好的作家夢,課餘他常常和同學們一道創作劇本和小說,撰寫詩歌和散文,積極向雜誌社、編輯部投稿,還發表了不少作品。然而,命運把他送進了高等師範專科學校的大門,學習數學,使他具備了邏輯思維嚴密的大腦。

畢業后

劉顯國畢業后,來到大巴山區的一所鄉村中學教書。初為人師,他就深深地愛上了教師這一行。他從心底發出一個信念:我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塑造每個學生的鮮活靈魂。如果說,作家喚起了人們的靈魂,那麼,教師則塑造了人們的靈魂。
有了正確的認識和堅定的信念,不管是環境的惡劣,還是生活的艱辛;不管是個人的榮與辱、得與失,還是恩與怨……他都始終如一、堅定不移地情系教育,心繫孩子。
在黑白顛倒的日子裡,學校成了爭鬥的場所,讀書無用的思潮到處泛濫。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把自己反鎖在小屋裡,苦練教學基本功,深鑽教育教學理論,他認定這些東西終究有一天會派上用場的。奇迹出現了:他練就了一手漂亮的富有個性魅力的書法,學會了繪畫,這為他板書、板畫藝術奠定了基礎,還學會了攝影,這為他後來登上中國當代攝影家大典做好了準備。他所作的十多萬字的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為他的教學研究積累了深厚的理論素養。他曾受到批判。然而,他經常用陳毅的一首詩來激勵自己: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1983年9月,劉顯國因出色的才華被調到了省教育廳參加創辦《少年百科知識報》的工作。在這期間,他既當編輯又當記者,為該報的創刊不知疲倦地四處奔波、搖旗吶喊,不斷開拓新局面,受到了人們的尊敬,得到了上級的讚賞。在這裡,他本可以有人生的另一次選擇,或許離當作家越來越近,實現兒時的夢想;或許從此走上仕途,實現人生的另一種價值;或許……但是,他始終魂牽夢繞的是他的教學科研、他的教改實驗。在這裡僅僅工作一年,他就要求調回了他原來的教研工作崗位。
從省里調回以後,又有縣委、法院的領導親自找上了門,熱切地希望他能到政府機關工作,並提出了非常誘人的條件。但劉顯國都沒有動搖過,因為他和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

教研中翱翔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醒了沉睡多年的教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呼聲深入人心,它給教育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劉顯國負責籌建了縣中小學教育科學研究室,任主任。從此,劉顯國展開了他那舒展的翅膀翱翔於教育科研這一片廣闊的天空中。
上任伊始,劉顯國就和他的同事們一道對全縣近200所中小學的教學情況進行了系統、徹底地調查和分析,並對教學質量進行了摸底和評估。他們深入學校和課堂聽課、座談,針對普遍存在的講的多練的少、知識傳授的多能力培養的少、注入式教學的多啟髮式教學的少、死記硬背的多創造思維的少等問題,劉顯國提出必須進行教學改革才能使教學出現新的希望和活力。
為實施教育科研促教學改革、教學改革促教學質量的計劃,在劉顯國的主持下,對全縣的中小學骨幹教師和領導進行了教育科研的培訓。受過培訓的學校領導和教師有的成為教育科研和教學改革的積極倡導者,有的成為學科帶頭人,有的在不少報刊雜誌發表文章,有的成為縣裡的拔尖人才,有的還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省勞模……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劉顯國深知這個道理,他正是充分利用了契機,通過骨幹的力量,把教育科研悄悄地送到了全縣各中小學,使大部分學校的教研活動由無到有地開展起來了。
劉顯國在抓教研的過程中,十分注重實踐的作用,從不擺花架子。因為他明白:只有把教研成果迅速轉化為教學成果,教研才能夠受到學校的重視和廣大教師的擁護,也才能夠有更強的活力。在他的積極建議和周密計劃下,得到了教委的支持,對全縣13個區進行了教學“四認真”檢查,旗幟鮮明地把教研促教改、教改促教學的思路深入地貫徹了下去。在劉顯國的帶領下,他們不辭辛勞,吃在鄉區、住在鄉區,和廣大教師打成一片。他們工作紮實,或深入課堂聽課、或召開座談會、或作專題講座、或舉行研討會、或查閱教案和作業……難怪有些同志風趣地說:“和劉顯國一起工作要掉幾斤肉。”的確,劉顯國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總是以身體力行來影響和帶動同事們。也難怪,和劉顯國一起工作過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四認真”檢查所到之處,受到了當地政府的歡迎、學校的歡迎、家長的擁護。縣教委主任在看了劉顯國的報告后,不無感慨地說:“沒想到,一個教研室在下面的威信和影響比教委的都大。”他成功了,他把教研和教改之火點燃到全縣的各個角落,深入到廣大師生的心。在劉顯國的帶領下,全縣大興教研和教改之風,大大小小各個層次各個學科的教改研討會有專題的、有座談的、有交流的等多種形式,越來越紅火,越來越有實效,各種形式的公開課、觀摩課、研究課、競賽課等經常舉行。老師們互相切磋、取長補短,課越上越精湛,越上越精彩。不管是哪一學科的研討會、公開課等,不管再忙,劉顯國都親自主持,並抓住時機,針對問題,或作專題報告,或作公開評課,或作專題講座等引深教學研究。他總是能充分利用每一次機會,及時地向廣大教師傳輸最新的教研和教改信息,敏銳地發現問題,並能準確地把握問題的關鍵,給老師們指點迷津,成為廣大教師的良師益友。在長期的教研和教改實踐中,劉顯國得到了老師們的信任並享有很高的聲譽。
為使教研和教改工作更加深入、持久地發展下去,劉顯國逐漸探索出一條有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研之路。在縣教委的支持下,全縣建立了教研組織網路:以縣教研室為中心,成立了學科研究會,配備了20多名中小學ㄖ敖萄性保?涸鶉?刂行⊙У慕萄泄ぷ鰲?3個區以教辦為中心,成立了聯合教研組和科研室,各區配備了兩名專職教研員負責全區教研工作。63個鄉以鄉中心校為中心,按學科分年級成立了420個學科教研組和63個科研室。還在中小學骨幹教師中聘請了130名教學經驗豐富、有一定研究能力、熱心教研工作的兼職教研員組成縣、區、鄉三級教研網路。從而使教研工作工程化,教研組織網路化,教研效率高效化,教研過程最優化。在此基礎上,劉顯國起草制訂了一系列規章制度,把教研教改工作由自發的不自覺狀態納入科學的制度化管理軌道。
由於他在推進教研和教改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1985年5月,劉顯國帶著他多年教研的成果,參加了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家教委、中央教科所聯合舉辦的“亞太地區語文數學改革研討會”。這天,會場上鴉雀無聲,充滿了一種凝重的學術氣氛,來自國內外的專家、教授、學者濟濟一堂,關注著一位中年教研工作者的發言。他就是劉顯國。他的關於走自己的路、搞好教研工作的發言,引起了與會者的濃厚興趣,受到了一致好評。會後,一家《教研員》雜誌的編輯立刻表示要刊用。
在多年的教研工作中,劉顯國明確提出了教研室工作的五個中心職能作用:教學研究的中心、提高教師業務的中心、開展教育科研的中心、交流教改信息的中心、推廣教學經驗的中心。圍繞這五個中心,全縣形成了以教育科研引路、教改先行的格局,取得了顯著的成績。1985年被評為“基本無文盲縣”,1986年被國家教委授予“基礎教育先進縣”的光榮稱號。1988年又被國家教委定為全國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縣,自恢復高考以來,全縣高考成績每年都在地區排名第一,在全省也是名列前茅……可以說,這些成績的取得,劉顯國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的。但他把這些都看得很開,在他看來,家鄉人民養育了他,惟有以最有效的工作才能報答養育之恩。

教改中揚帆

劉顯國
劉顯國
20世紀70年代,劉顯國就在探索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教改之路上開始了 艱苦的跋涉。1972年,當他還在鄉村教小學時,就被抽調到縣裡培訓教師,由於他的教學效果突出,被當時的教育局長看中,直接調到了縣教師進修學校。他走出機關,頻繁地活動在最基層的學校,搞起了教學實驗。他選中了東柳的竹園大隊小學和解放大隊小學兩所農村學校作為他的試驗點。他真抓實幹,深入學校,經常驅車幾十里親自參加實踐活動,使這兩個學校,在當時成為名噪一時的省、地、縣的先進典型。他所撰寫的有關教育改革的探索性文章,有的在當年的《四川日報》上刊登,有的還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電波傳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這對他以後堅持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教改之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然而,劉顯國真正在浩渺的教改的海洋中揚起風帆,那還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教改中,他廣交朋友,團結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教改積極分子,他們中有第一線的老師,有基層的教研工作者,還有專家、學者、大學教授、新聞媒介的記者、編輯、行政領導等。
十幾年前的一個夏天,悶熱的空氣如往常一樣,籠罩在四川盆地的上空,然而,位於四川盆地東側的大竹卻顯得很不平靜,這裡正聚集著全國四面八方的教改探索者們,有老師、領導,有中科院的專家、學者,有久負盛名的教學改革家,有大學教授共幾千人,為了同一個目標,他們冒著炎炎烈日,不顧旅途的艱辛,乘飛機、坐火車、乘汽車、坐輪船,千里迢迢地趕到了被稱作“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四川,來到了名不見經傳的一個小城,召開了具有紀念意義的“小學數學教改研討會”第一次會議。這次會議在劉顯國精心籌劃和組織下,有專家講學和學術報告,有教改信息交流,有來自全國的教改名師授課……這些活動甚至引起了一些其他行業的人的濃厚興趣,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也給劉顯國以很大的啟發和鼓舞,他看到了人們對教改有厚望,對教改所給予的極大熱情和支持。於是在四川萬縣召開的第二次教改研討會議上,劉顯國提出了成立領導、組織、發動、引導廣大教師進行教改探索活動團體的提議。他的這一提議,立即得到了教改探索者們的積極支持,在這次會議上,由一些教改積極分子和有一定影響的代表人物正式組成了“小學數學教改協作組”,劉顯國任組長。
從此,劉顯國在教改的大潮中鼓起風帆,奮力拚搏、勇往直前。這一組織成立以後,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每年舉行一次大型的教改研討及交流大會,從沒間斷。會議從四川盆地的小縣城開到了成都、天津等大城市,從北國的長春開到了南國的深圳,從渤海之濱的大連開到了西北的烏魯木齊……參加的人數越來越多,教改的成果、影響的範圍也越來越大,研討會的質量也越來越高,申請舉辦的單位提前兩年就開始了預定。

路,在腳下延伸

劉顯國
劉顯國
1995年,已是50多歲的劉顯國,在深圳的一所學校的多次盛情邀請下,踏上了南去的新的征程,負責組建一所教科所。深圳,這個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對於劉顯國來講並不陌生,早在80年代初,他就幾乎每年幾次應邀前來講學。但這次的意義卻不一樣,因為他將把自己的後半生交給特區的教育事業。劉顯國把這看作是人生的另一條起跑線,他始終認為:人有生老病死,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黨的事業卻是永遠年輕的,他正是把對事業的熱情,以年輕人的勃勃生機,投入到了他那熟悉的、孜孜以求的教育教研事業中……
在這裡,將會是劉顯國事業的另一次高峰;在這裡,將會是他探索道路的延伸;在這裡,將會是他人生內涵的新的體驗;在這裡,將會是他書寫人生的另一個舞台;在這裡,將會是他奮鬥、拼搏的另一個戰場……
事實作了最好的答覆:在深圳特區短短的一年多的時間裡,劉顯國就創辦了一份《東方報》。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時間裡,他參與了《學校教學實用全書》和《中國教育教學改革實用全書》兩部大型的權威性的工具書的編寫工作,擔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