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上鎮

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區下轄鎮

店上鎮,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區,地處潞城市西北部,東與合室鄉接壤,南與史回鄉、郊區黃碾鎮相連,西、北依周王山、陸台山、文王山與襄垣縣侯堡鎮、王橋鎮交界,鎮人民政府距潞城市區16.1千米,總面積84.11平方千米。

1949年,店上鎮境域屬潞城縣第四區;1984年1月,店上公社改店上鎮;截至2018年末,店上鎮有戶籍人口30516人;截至2020年6月,店上鎮下轄20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店上村

2011年末,店上鎮有商業網點112個,職工836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200萬元,比上年增長16%;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800萬元,比上年增長16.3%;2018年,店上鎮有工業企業221個,規模以上企業17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7個。

該鎮依山傍水,地平土肥,交通便利。濁漳河貫境而過,有豐富的淺層地下水。太長公路、太焦鐵路橫貫南北,轄區內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主導產業有原煤、焦炭、金屬鎂、水泥等。通訊事業發達,程式控制電話國際網際網路四通八達。電力充裕,有潞城方向輸送及潞安礦物局電廠輸送的雙線電路保障。北村八路軍總部舊址已成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旅遊勝地。

歷史沿革


1949年,店上鎮境域屬潞城縣第四區。
1954年,設潞安縣店上鄉。
1957年,屬長治市黃碾鎮黃碾公社。
1961年,劃歸長治市黃碾區。
1964年,屬潞城縣,設立店上公社。
1984年1月,店上公社改店上鎮。
2000年1月,潞城市撤鄉並鎮,石窟鄉並人店上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店上鎮
店上鎮
店上鎮地處潞城市西北部,東與合室鄉接壤,南與史回鄉、郊區黃碾鎮相連,西、北依周王山、陸台山、文王山與襄垣縣侯堡鎮、王橋鎮交界,鎮人民政府距潞城市區16.1千米總面積84.1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店上鎮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地形分為丘陵區、平川區,地勢平坦,主要山脈有周王山、文王山,境內最高峰位於西北部文王山,海拔1044米;最低點位於河湃村西濁漳河河灘,海拔871.8米。
水文
店上鎮境內河道屬海河流域,主要河道有漳河潞城店上鎮段、淤泥河潞城段2條,河流總長度18.21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漳河潞城店上鎮段,從南至北流經境內的宋村、東白兔、韓村、洪嶺、河湃、石窟、曹家溝等村,長16.8千米。
自然災害
店上鎮主要災害有乾旱、洪澇、冰雹、霜凍、大風、乾熱風、寒潮等,特大洪澇災害年均發生0.05次,主要發生在6月至8月,最嚴重的一次洪澇災害發生在店上村,1993年8月4日,連續4個多小時降雨,降水量達109.4毫米,受災面積達三萬餘畝,造成1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億元以上。

自然資源


店上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煤炭、鐵礦石等,其中煤炭儲量0.78億噸,地質儲量0.61億噸,位於石窟、北村、宋村一帶,礦區面積8平方千米,地質儲量0.52億噸,含煤3層,可採煤層有3#、9#和15#;其他自然資源有地下水;野生植物有河柳、柴胡、遠志等9種;野生動物有野兔、喜鵲、啄木鳥、布穀鳥等25種。
2011年,店上鎮有森林面積8000畝,林地面積8000畝,耕地面積3.9萬畝。
轄區內地勢東部高,有九尖山、武王山為屏;西部低,濁漳河南源流過,形成店上盆地。東部、南部為丘陵區,北部為傾斜沉積平原。海拔高度865~1113米。礦藏主要有煤、鐵礦石等,煤炭資源豐富,是全市著名的“煤炭之鄉”。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店上鎮下轄24個行政村。
行政村店上村李家莊村周武村新建庄村牛村下栗村上栗村東白免村河湃村溫村常庄村馬江溝村
柳江溝村棗臻村邱壁村赤頭村石窟村洪嶺村韓村宋村黃沙嶺村北村申庄村曹家溝村
截止2017年,店上鎮下轄24個行政村。
行政村店上村河湃村棗臻村溫村常庄村周武村邱壁村柳江溝村李家莊村新建庄村上栗村下栗村
牛村東白兔村赤頭村馬江溝村石窟村曹家溝村北村西申庄村宋村韓村洪嶺村黃沙嶺村
截至2020年6月,店上鎮下轄20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店上村。
行政村店上村河湃村棗臻村溫村常庄村周武村邱壁村上栗村下栗村牛村東白兔村赤頭村石窟村曹家溝村北村西申庄村宋村韓村洪嶺村黃沙嶺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店上鎮轄區總人口3270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000人,城鎮化率6.1%,另有流動人口453人,總人口中,男性17100人,佔52.3%;女性15600人,佔47.7%;14歲以下4200人,佔12.8%;15—64歲21150人佔64.7%;65歲以上7350人,佔2.5%,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32698人,佔9.99%;有黎族2人,佔0.01%。
截至2017年,店上鎮常住人口30725人。
截至2018年末,店上鎮有戶籍人口30516人。

經濟


綜述
店上鎮
店上鎮
2011年末,店上鎮有商業網點112個,職工836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200萬元,比上年增長16%;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800萬元,比上年增長16.3%,農民人均純收入8220元。
2018年,店上鎮有工業企業221個,規模以上企業17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7個。
農業
2011年,店上鎮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人均1.2畝;可利用草地面積16800畝,農業生產總值8410萬元,比上年增長7.7%,糧食作物以玉米、穀子、小麥為主,生產糧食16433噸,人均502.5千克,其中玉米16199噸,穀子13噸,小麥18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蔬菜種植面積1300畝,產量415噸,主要品種有馬鈴薯,畜牧業以生豬、羊、牛、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72500頭,年末存欄30100頭;羊飼養量12600隻,年末存欄7900隻;牛飼養量600頭,年末存欄400頭;家禽年飼養量18.32萬羽,上市家禽7.56萬羽,生產肉類327032噸,其中豬肉3181.2噸,牛肉24.9噸,羊肉71.1噸;禽蛋615噸,鮮奶126噸;畜牧業總產值155.9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8.5%,林木覆蓋率21%,水果種植面積400畝,產量80噸,主要品種有蘋果,其中蘋果70噸,大型農業機械104台。
工業
2011年,店上鎮工業總產值達到71.2億元,比上年增長16%;工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8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家,職工102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9億元,比上年增長16%。

文化


地名由來
店上鎮,因人們在此開店設坊,故名。

交通


境內交通便捷,太焦鐵路、長太線、安曹線、新鎮路直穿南北,後山公路橫貫東西,濁漳河南源從鎮中流過,是全市重要的現代煤化工產業集聚地。店上鎮有鐵路太焦線過境,設店上1個站,102省道過境,縣鄉級公路8條,總長59.41千米,2011年末,鎮區開通公交汽車線路9條。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店上鎮有幼兒園16所,在園幼兒1010人,專任教師70人;小學14所,在校生2066人,專任教師19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401人,專任教師5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科技事業
2011年末,店上鎮有各類科技人才1194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39人,經營管理人才748人,技能人才43人,農村實用人才264人。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店上鎮有各類文化藝術表演團體5個;流動電影放映隊1個,年放映56場次,觀眾達32690人次;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25個,文化行業從業人員106人,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康寧婦女之家、杜興廣八音會、苗曉巍文藝演出團。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店上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1個,其中衛生院2所;病床2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76張,專業衛生人員24人,其中執業醫師11人,執業助理醫師9人,註冊護士4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0.73人,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廁所廁所普及率9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71萬人,參合率82.8%。
社會保障
店上鎮
店上鎮
2011年,店上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34戶,人數1038人,支出106.8萬元,比增長増長1185%,月人均85.7元,比上年增長7.8%;農村五保集中供養20人,支出13萬元,比上年增長3%;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3人,支出4.8萬元,比上年增長1%;農村醫療救助3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097人次,共支出2.19萬元,比上年增長1%;農村臨時救濟6人次,支出1200元,比上年增長1%,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61人,撫恤事業費支出67.8萬元,比上年增長0.7%。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店上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線路單程總長度200千米,投遞點132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2.52萬件,征訂報紙6.9萬份、期刊8000冊,業務收入320萬元,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42個,固定電話用戶700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95%;行動電話用戶1.3萬戶;寬頻接入用戶800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000萬元。
給排水
2011年末,店上鎮有鎮區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300千米,年工業用水600萬噸、生活用水40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91%,年人均用水18噸;排水管道5000米。
供電
2011年末,店上鎮有鎮區110千伏變電站2座,主變壓器2台,總容量10萬兆伏安,綜合電壓合格率96.9%,供電可靠率99.5%。
園林綠化
2011年末,店上鎮有鎮區公園1個,面積0.4公頃,園林綠地面積0.25公頃,其中公共綠地0.7公頃,綠化覆蓋率2%,人均綠地0.35平方米。
道路
2011年末,店上鎮有鎮區道路總長度30千米;橋樑3座,總長度0.32千米。
綜合實力
2005年與2000年相比,全鎮工農業總產值由11.64億元增加到70億元,比2000年增長501.4%,年均遞增43.2%,絕對值連續五年位居長治市第一;鄉鎮企業增加值由3.1億元增加到17.6億元,比2000年增長467.7%,年均遞增41.5%,絕對值連續五年位居長治市第一;財政總收入由0.37億元增加到3.7億元,比2000年增長900%,年均遞增58.5%,絕對值連續五年位居長治市第一,是上黨地區首家突破億元的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由3599元增加到5073元,比2000年凈增1474,年均遞增7.1%,絕對值連續五年位居全市第一。先後獲得“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鎮”、“全國千強鎮第517名,山西第一鎮”、“全國118個發展改革試點小城鎮”、“小城鎮建設全國重點鎮”,“全省經濟綜合實力百強鄉鎮”、“全省農村小康建設百強鄉鎮”、“全省30強省級示範中心鎮”、“全省先進民營經濟園區”、“全省文明鄉鎮”、“省勞動競賽集體一等功”,“長治市文明鄉鎮”、“長治市民營經濟發展明星鄉鎮”、“長治市發展民營企業十強鄉鎮”、“長治市百強調產先進鄉鎮”、“長治市先進民營經濟園區”、“綜合經濟實力上黨第一鎮”,“潞城市基層黨組織建設先進鎮”、“潞城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鎮”、潞城市連續二年唯一的“明星鄉鎮”等十九項重量級榮譽。在2005年全國2.8萬多個鄉鎮首次綜合發展指數測評中,該鎮脫穎而出,位居第617位,躋身全國千強鎮行列,分省排序居山西第一,建設“三晉第一鎮”的宏偉目標初步實現。
店上鎮發展經濟面向全國,在“引進技術、引進資金、引進人才”工作中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幾年來,吸引台商和山東、浙江、河南等省區的客商和中、高級技術人員來店上鎮搞開發求發展,投資者在這裡得到了實惠,當地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店上鎮政府將給來店上鎮投資的有識之士,創造一流的發展環境,提供一流的高效服務,共同開發這片熱土共謀發展。
店上鎮2003年財政收入在全長治鄉鎮中率先突破億元大關,2004年達2.3億元。截止目前,財政收入超上一年的總額達到2.6億元。位居長治市各鄉鎮之首,農民人純收入入達到4102元。
店上鎮近些年來經濟發展迅速。該年1至7月份,全鎮實現產值38億元,同比增長81%;財政收入達到2.6億元,同比增長91%。群眾的生活質量也顯著提高,上一年全鎮實現人均收入4600元。店上鎮湧現出潞寶、亞晉、西域、華寶、軍民、通勝等近百家大型民營企。甲醇、焦油化工、炭黑、錳鐵、煤氣發電等新型產業已成為該鎮經濟發展支柱。
店上鎮
店上鎮
現今,該鎮有企業103個,其中成規模企業31個。原煤年產量達100萬噸。焦炭年產量達190萬噸,遠銷全國十多個省市;金屬鎂年產量達到9000噸,產品打入國際市場,銷往巴西、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店上鎮是“省級工業示範區”,有潞寶生態工業園區,北村煤焦工業園區,大祥出口創匯工業園區等三大工業園區。農業生產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建設高效農業,發展四大特色農業基地:養殖基地,苗木花卉基地,農產品深加工基地,萬畝大蔥基地。農業技術普遍推廣,糧食連年穩產高產。現今全鎮實現了村村通油路,通電話,通自來水。高規劃、高起點、大手筆的新鎮區建設已列入全省中心示範鎮。綜觀全鎮,正呈現政治安定,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的良好勢頭。
結構調整
大力實施項目立鎮戰略,強力推進百強調產,總投資30.7億元,上百強項目42個,建成投產項目30個,湧現出了潞寶集團、亞晉集團、華寶集團、軍民集團、西域集團、新現代公司、潞安環能、潞城化工、通勝公司、惠智公司、潞豐公司、潞安公司、天寶公司、同信公司、宏遠公司等40個產值達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群體,其中潞寶集團成為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之一,位居中國成長企業百強第36位,是全市第一家納稅超億元的民營企業。全鎮主導產業已由煤、焦兩大主導產品延伸為煤—焦—化、焦—氣—甲醇和電、焦—鐵—鋼等多條產業鏈,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呈現出系列化和多元化格局。年產700萬噸焦炭、60萬噸甲醇、500萬噸洗精煤、40萬噸原煤、30萬噸焦油化工、20萬噸生鐵、10萬千瓦煤氣發電的“中國·潞城店上焦醇化工基地”也將呼之欲出,屆時店上的焦碳產量將佔到全國總量的5%。
農業產業
重點突出畜牧養殖、苗木花卉、大蔥種植等特色基地和園場建設,“農”字型大小工程有了新突破,建設綠色店上邁出了新步伐。棗臻麵粉廠讓全鎮群眾吃上了優質面、放心面,首開全鎮農產品加工轉化的先河。赤頭村張木旺創辦了興弘萬頭養豬場,並採取公司加農戶的方式,在赤頭、上栗、馬江溝、邱壁等村發展了四個千頭豬養殖小區,養豬數量穩步增加。石窟村原雲章、宋村宋煥弟的養雞場達萬隻。此外,還有北村杜振華的4000隻養兔場和常紅江的百頭養牛場。建成了以牛村、上栗、下栗、周武、邱壁等村為主的萬畝大蔥種植園。大力實施生態富民工程,沼氣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沼氣村在原來的上栗、赤頭等兩個村16戶基礎上擴大至6個村60餘戶。大力推廣養羊舍飼圈養,規劃建設了周武畜牧小區。與此同時,完成通道綠化25公里,植樹100萬株,荒山造林2070畝,退耕還林3000畝,種植苗木花卉1500畝。建成了河湃、北村、常庄、棗臻、黃沙嶺、溫村等10個園林村和潞寶、軍民、華寶、亞晉等10個園林化企業,基地,優化了周邊生態環境,初步實現了企業建在森林中,森林之中找企業的生態目標。據不完全統計,全鎮僅植樹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就達1.7億元,實實在在為群眾打造了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綠色銀行”,在改善環境的同時,也為群眾開闢了一條增收的新途徑。
基礎設施
店上鎮
店上鎮
由該鎮黨委、政府直接組織,直接籌資,直接施工,直接管理,先後克服了規劃難、佔地難、遷墳難、要錢難、施工難、賠償難、協調難、後續管理難等困難,投巨資1500萬元,相繼竣工了後山路、新鎮路等10項工程。配合市水務局,完成潞寶生態工業園區供水工程,從漳澤水庫引水至店上,日供水7000噸,徹底解決了東半鎮企業建設和生產用水。組建起文王山供水公司,重新啟動了已沉睡13年之久的文王山電灌站,徹底解決了西半鎮企業建設和生產用水。協助拓寬改造了長太線、安曹線過境公路,組織修建了新鎮路、後山路、新鎮區南環路,“三縱一橫”道路框架基本成形。協調解決企業用電緊缺問題,架設了潞寶、華寶、北村、紅旗電廠等四條企業生產用電專線。啟動人畜吃水工程,解決了邱壁、周武等東部8村近萬人的飲水困難。小城鎮建設突飛猛進,完成了店上鐵路公路立交橋及配套建設、新鎮區商業大街、店上工商所、南環橋、店上橋、東大街、店上獸醫站、店上衛生院、農行店上營業所、規劃區內建築和墳地拆遷、商業住宅樓、自來水主管道鋪裝和濁漳河支流治理等工程,一舉跨入全國118強小城鎮,在全省4強中佔據一席。據統計,全鎮各村、企業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總投資額累計達7500餘萬元。北村、河湃、常庄、溫村、黃沙嶺、棗臻等15個村高標準完成了新農村建設規劃。農村交通得到改觀,在村村通水泥路的基礎上,棗臻、北村、宋村、常庄、黃沙嶺、東白兔、申庄等15個村硬化村中主街道7500米。實施了馬江溝集中供水修復工程,徹底解決了新建庄、馬江溝、赤頭、柳江溝等村的飲水困難。北村投資300萬元為村民安裝了煤氣。此外,建成了潞寶職工住宅樓、北村、河湃、石窟、常庄、曹溝住宅小區;北村、河湃、黃沙嶺、溫村、棗臻等農民公園、農民休閑廣場;北村、常庄、棗臻集貿市場,潞寶、西域、軍民、華寶等企業修建廠區公路13條7200米。環境優、百業興。正是因為有了一流的發展環境,使得長治地區潞安、天脊、長鋼三大企業,北京上市公司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浙江、江蘇、福建等地客商相繼加盟店上投資興業,為店上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社會事業
教育投入連年名列全市第一,建成了店上中學教學樓、主教學樓加層、學生宿舍樓,北村中學、韓村、溫村、上栗、柳江溝、東白兔小學和宋村、下栗、馬江溝、周武、常庄、曹溝、北村、河湃幼兒園。牛村、赤頭、周武、洪嶺、宋村、曹溝等村小學危房改造相繼完工。全鎮中小學25所學校全部實現“校校通”工程。在全市率先完成了“戶戶有電視”工程。全面啟動康農工程,在城鎮新區新城鎮鎮衛生院,合作醫療定點機構13個。全鎮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農民福利有保障,北村成立了“公益基金會”,給每名大學生補助1000元,扶助老人,每月給60歲以上的老人補助60—100元,河湃村免除兒童學雜費用,村民免費享受合作醫療。諸如此類的村還有申庄、宋村、常庄、曹溝等。環境保護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不惜犧牲紅旗三號、66型、99型帶來的137萬噸生產能力,13億多元的產值、1億元的稅收,5000多農民的就業,3000多元的人均收入損失,2004年6月28日上午,該鎮帶頭炸毀了四座生產工藝落後、環保效益差的紅旗三號焦爐,打響了三晉焦化行業清理整頓的第一槍,2004年12月31日,在店上的焦化歷史上永遠結束了21座紅旗三號焦爐的歷史使命和存在價值,2005年又相繼關閉了66型、99型焦爐,發生了四個減少,四個增加,兩個提高的顯著變化,即企業數量減少了(500萬元以上產值企業由原來的60個減少為40個),焦化企業的焦爐減少了(由原來的21座焦爐減少為11座),產生污染的污染源減少了,向天空排放廢氣的煙囪減少了;而全鎮的工農業總產值增加了(由2000年的11.64億元增加為70億元),財政收入增加了(由2000年的0.37億元增加為3.7億元),企業就業人數增加了(由原來的4000人增加為9600人),農民收入增加了(由原來的3599元增加為5073元);實現了兩個提高,一是生存環境質量提高了,二是企業的科技含量提高了。同時,建立完善了養老、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障機制。科技信息村村通,婦聯、文化、林業、土地市場整頓等工作在全市綜合考評中名列前茅。

旅遊


風景名勝

店上鎮
店上鎮
店上鎮有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清和觀等景點。
清和觀在赤頭村中央,建於明代隆慶五年(1571),坐北朝南,南北長62米,東西寬25米,兩進院,中軸線南端山門上倒坐戲樓3間,東西梳妝樓各2間,左右配樓各3間,中央七級台階上玉皇閣3間,前後檐柱對稱,東西廂房各3間,最後正殿3間,懸山頂造,前檐均有圓木柱,硬山牆;左右配殿各3間。
北村有國保單位——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由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題寫館名,是全國第一家由農民集資修建的紅色紀念地。
赤頭村有明代建築清和觀。清和觀在赤頭村中央,建於明代隆慶五年(1571)。坐北朝南,南北長62米,東西寬25米,兩進院。
中軸線南端山門上倒坐戲樓3間,東西梳妝樓各2間,左右配樓各3間。中央七級台階上玉皇閣3間,前後檐柱對稱,東西廂房各3間。最後正殿3間,懸山頂造,前檐均有圓木柱,硬山牆;左右配殿各3間。
整個建築梁架結構均為自然木,有補間,斗拱多系龍頭昂、象鼻昂,頂覆黃綠色龍形花卉、琉璃筒瓦、脊獸。清和觀布局緊湊大方,是潞城市轄區內原有5觀的獨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