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橋驛見元九詩

藍橋驛見元九詩

《藍橋驛見元九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是作者被貶江州途中因見到好友元稹的題詩而作的,表現了元白二人的深厚友誼。全詩通過傳神的細節描繪和動作旋律的烘托,淋漓盡致地展示了詩人的形象和內心活動。

作品原文


藍橋驛見元九詩
藍橋春雪君歸日,秦嶺秋風我去時。
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藍橋:橋名。在陝西省藍田縣東南藍溪之上。相傳其地有仙窟,為唐裴航遇仙女雲英處。設有驛站。唐裴鉶《傳奇·裴航》:“一飲瓊漿百感生,玄霜搗盡見雲英。藍橋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嶇上玉清。”元九:唐代詩人元稹的別稱。元排行第九,因以稱之。宋楊伯岩《臆乘·行第》:“前輩以第行稱,多見之詩。少陵稱謫仙為十二……劉禹錫謂元稹為元九。”
⑵春雪君歸日:元稹奉召還京時正逢下雪。
⑶秦嶺:山名。又名秦山、終南山,位於今陝西省境內。《三秦記》:“秦嶺東起商雒,西盡汧隴,東西八百里。”此處泛指商州道上的山嶺,是白居易此行所經之地。
⑷驛亭:驛站所設的供行旅止息的處所。古時驛傳有亭,故稱。唐杜甫秦州雜詩》之九:“今日明人眼。臨池好驛亭。”仇兆鰲註:“郵亭,見《前漢·薛宣傳》。
⑸“循牆”句:古人常常把自己的詩文題在旅途中的建築物上,供人欣賞。所以白居易每到驛站,就急切地尋找好友的詩。

白話譯文

藍橋驛春雪飄飄當初你歸來之日,秦嶺上秋風颯颯如今我離去之時。
每到達一個驛站我都要首先下馬,沿牆繞柱東看西樵尋找你的題詩。

創作背景


元稹於唐憲宗元和五年(810年)自監察御史貶為江陵士曹參軍,經歷了五年屈辱生涯。到元和十年(815年),元稹自唐州奉召還京,春風得意,道經藍橋驛,在驛亭壁上留下一首《留呈夢得子厚致用》的七言律詩。原詩全文為:“泉溜才通疑夜磬,燒煙餘暖有春泥。千層玉帳鋪松蓋,五齣銀區印虎蹄。暗落金烏山漸黑,深埋粉堠路渾迷。心知魏闕無多地,十二瓊樓百里西。”八個月後,白居易自長安貶江州,滿懷失意,經過這裡,讀到了元稹這首律詩。前後八個月,風雲變幻如此詭譎,白居易感慨萬千地寫下這首絕句《藍橋驛見元九詩》。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元稹題在驛亭的那首詩說:“千層玉帳鋪松蓋,五齣銀區印虎蹄。”“玉帳”、“銀區”說明他經過這裡時正逢春雪,所以白居易的詩一開頭就說:“藍橋春雪君歸日”。元稹西歸長安,事在初春,小桃初放;白居易東去江州,時為八月,滿目秋風,因此,第二句接上“秦嶺秋風我去時”。白居易被貶江州,自長安經商州這一段,與元稹西歸的道路是一致的。在藍橋驛既然看到元稹的詩,后此沿途驛亭很多,還可能留有元稹的題詠,所以三、四句接著說:“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
這首絕句,表面上只是平淡的征途紀事,頂多不過表現白居易和元稹交誼甚篤,愛其人而及其詩而已。其實,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卻暗含著詩人心底下的萬頃波濤。
元稹題在藍橋驛的那首七律的結句說:“心知魏闕無多地,十二瓊樓百里西。”那種得意的心情,簡直呼之欲出。可是,好景不常,他正月剛回長安,三月就再一次遠謫通州。所以,白居易詩第一句“藍橋春雪君歸日”,是在歡笑中含著眼淚。更令詩人難堪的是:正當他為元稹再一次遠謫而難過的時候,他自己又被貶江州。那麼,被秦嶺秋風吹得飄零搖落的,又豈只是白居易一人而已,實際上,這秋風吹撼的,正是兩位詩人共同的命運。春雪、秋風,西歸、東去,道路往來,風塵僕僕,這道路,是一條悲劇的人生道路。“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詩人處處留心,循牆繞柱尋覓的,不僅是元稹的詩句,更是元稹的心,是兩人共同的悲劇道路的軌跡。友情可貴,題詠可歌,共同的遭際,更是可泣。而這許多可歌可泣之事,詩中一句不說,只寫了春去秋來,雪飛風緊,讓讀者自己去尋覓包含在春雪秋風中的人事升沉變化,去體會詩人那種沉痛凄愴的感情。這正是“言淺而深,意微而顯”。
一首詩總共才二十八個字,卻容納這麼多豐富的感情,這是不容易的。關鍵在於遣詞用字。如,寫元稹當日奉召還京,著一“春”字、“歸”字,喜悅自明;寫詩人遠謫江州,著一“秋”字、“去”字,悲戚立見。“春”字含著希望,“歸”字藏著溫暖,“秋”字透出悲涼,“去”字暗含斥逐。這幾個字,既顯得對仗工穩,體現了紀時敘事的妙用;又顯得感情色彩鮮明,淋漓盡致地進行了抒情寫意。尤其可貴的是,結尾處別開生面,以人物行動收篇,用細節刻畫形象,取得了七言絕句往往難以達到的藝術效果。這種細節傳神,主要表現在“循、繞、覓”三個字上。牆言“循”,表現出詩人是寸寸搜尋;柱言“繞”,表現出詩人是面面俱到;一個“覓”字,片言隻字,無所遁形。三個動詞連在一句,準確地描繪出詩人在本來不大的驛亭里轉來轉去,摩挲拂試,仔細辨認的動人情景。而且在七個字中三處使用動詞,構成三個意群,吟誦起來,就顯得詩句節奏短而急促,如繁弦急管併發,更襯出詩人匆忙、倉促的行動和急切的心情。通過這種傳神的細節描繪和動作旋律的烘托,詩人的形象和內心活動,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促使讀者深深為他懷友思故的真情摯意所感動,激起讀者對他遭逢貶謫、天涯淪落的無限同情。一個結句獲得如此強烈的藝術效果,更是這首小詩的特色。

名家點評

現代學者龔克昌、彭重光《白居易詩文選注》:這首詩表現了作者與元稹的深厚友誼。出語雖平淡,關切之情卻很深沉。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后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后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有《白氏長慶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