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池泛舟呈楊楚翁大中丞四首
南池泛舟呈楊楚翁大中丞四首
南池泛舟呈楊楚翁大中丞四首⑴
【其一】
清溪流水暗通河,柳葉蘆花藉碧莎⑵。
客到醉騎山簡馬⑶,興來書洗右軍鵝⑷。
【其二】
酒滿船艙秋滿空,歐公樂事物皆同⑸。
卻叫鷗鷺知人意,不戀無心海上翁⑹。
【其三】
荻蘆花發最宜秋,池館霏微暑氣收⑺。
疑是山陰乘雪后⑻,不知明月滿汀洲⑼。
【其四】
秋來張翰思茫茫⑽,荇帶牽風十里長⑾。
澤畔沉碑人不見⑿,到今猶說杜襄陽⒀。
⑴這四首律詩選自《萬曆朔方新志》(《乾隆寧夏府志》、《乾隆銀川小志》、《民國朔方道志》均收錄此詩)。楊楚翁大中丞,即寧夏巡撫右都御史楊應聘。
⑶醉騎山簡馬:用典。山簡(253—312),字季倫,晉河內懷人,山濤第五子。永嘉三年,出任鎮南將軍,鎮守襄陽。好酒。荊州豪族習氏有佳園池,山簡常出嬉遊,多往池上,每醉而歸。兒童作歌以嘲之:“山公出何許,往至高陽池,日夕倒載歸,酩酊無所知。”。
⑷書洗右軍鵝:這裡用的是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相傳王羲之一天乘一葉扁舟,遊覽水鄉景色,只見在茂林修竹之間,一群白鵝戲水在河面上。他目不轉睛地觀賞白鵝的種種姿態和戲水的情狀,掩飾不住一片愛之情。那艄公對他說:“何不將它買下?”一打聽,原來鵝的主人是一位道士。道士探明了王羲之的來意之後,心中好不喜歡,但卻不露聲色地說:“我這鵝是不賣的,倘如右軍大人想要,就請寫一本《道德經》來換吧。”王羲之欣然同意。就這樣,以字換鵝,興緻勃勃地將白鵝帶了回去。相傳在浙江紹興縣東北蕺山戒珠寺前,王羲之有一養鵝處,名喚鵝池。
⑸歐公:指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才華橫溢,上繼韓柳,下啟三蘇,成為開一代文風的散文大家。同時,他為官清廉,愛民如子,自稱是醉能“與民同樂”。被貶滁州,治下清明,百姓和樂。於是樂山樂水,與民同樂,乃有“醉翁亭記”傳世。
⑹“卻叫”二句:用典。《列子·黃帝篇》,其中《好鷗鳥者》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海上之人有子歐鳥者,每旦之海上,從鷗鳥游,鷗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鷗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鷗鳥舞而不下也。”意思是說,有個很喜歡海鷗的人。他每天清晨都要來到海邊,和海鷗一起遊玩。海鷗成群結隊地飛來,有時候竟有一百多隻。後來,他的父親對他說:“我聽說海鷗都喜歡和你一起遊玩,你乘機捉幾隻來,讓我也玩玩。”第二天,他又照舊來到海上,一心想捉海鷗,然而海鷗都只在高空飛舞盤旋,卻再不肯落下來了。
⑺霏微:霧氣、細雨等瀰漫的樣子。
⑻山陰:山坡背陰的一面;山的北側。
⑼汀洲:水中小洲
⑽秋來張翰思茫茫:張翰,晉吳郡吳江人。齊王司馬冏召為大司馬東曹掾。據《晉書·張翰傳》記載:“張翰在洛,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苑菜蒓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忘,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這故事,被世人傳為佳話,“蒓鱸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鄉的代名詞。
⑾荇帶:荇(xìng),荇菜,一種多年生水生草本。荇帶,荇菜在水中如帶狀。
⑿澤畔沉碑人不見:說的是杜預“沉碑紀功”的典故。《晉書·杜預傳》:“預好為後世名,常言‘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刻石為二碑,紀其勛績,一沉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曰:‘焉知此後不為陵谷乎!”后以“沉碑”表示為自己樹碑來紀念自己的功勛,炫耀自己的功勛,含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