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羊駝
偶蹄目駱駝科動物
大羊駝(拉丁學名:Lama glama,英文名:llama)是南美體重最重、體形最大的南美駝馬。長長的四肢、凸起而彎曲的耳朵是它區別於南美其他駝馬的主要特徵,早在印加文明之前就一直被當作運輸工具。
大羊駝有兩種:KARA和CHACU。大羊駝毛質粗糙,遠不如羊駝毛,然而如果去除羌毛后,大羊駝絨毛也有羊駝毛那樣柔軟。世界上65%的大羊駝生活在玻利維亞的安第斯山脈的高原地帶。
大羊駝(Lama glama),又名家羊駝,是南美洲的駱駝科,和多種相似動物合稱為駱馬或美洲駝。在印加帝國及其他安地斯山脈地區是原住民廣泛蓄養的動物。在南美洲及部分中美洲,大羊駝是用來背負重物、製造纖維及作為食物。
完全成長的大羊駝全高1.6~1.8米。它們重約127~204公斤。初出生的大羊駝重約9~14公斤。大羊駝是群居的動物,喜歡與其他的大羊駝組成族群。大羊駝所生產的纖維非常柔軟及沒有羊毛脂。它們在幾次嘗試后就可以學會東西,非常聰明。它們可以背負其體重的25~30%的重物行走幾里路。
大羊駝
成年大羊駝的齒列為:門齒1/3、犬齒1/1、前臼齒2/2、臼齒3/3,總數共32顆牙齒。在上顎近前頜骨的后緣有一顆銳利的門齒,雄性接著在頜骨內部有一顆彎曲的犬齒。它們的前臼齒不像駱駝的像犬齒,而只是很細小的。臼齒列由3顆闊的臼齒組成,這有點像其他駱駝屬。在下顎,三顆門齒都很長及扁平,最外的門齒最為細小。緊接著的是彎曲及接近垂直的犬齒,並一個小空間及每年替換的圓錐前臼齒。三顆臼齒前另有一顆前臼齒。
大羊駝的頭顱骨像駱駝科的,但腦腔及眼窩較大,頭顱的脊突則較小。鼻骨較短及闊,並與前頜骨連接。大羊駝共有7節頸椎、12節背部脊骨、7節腰椎、4節骨盆脊骨及15~20節的尾椎。
耳徠朵頗長及微微向前彎。它們沒有駝峰。腳較幼,腳趾之間相隔較遠,每跟腳趾都有底墊。尾巴很短,毛長而柔軟。
大羊駝
現時已知只有馴養的大羊駝及羊駝,在體型及顏色上都有所不同,一般都是白色、褐色或黑白斑,有些是灰色或黑色。大羊駝的體型較大,頭部較長。羊駝身體的顏色都是較一致,而毛皮較貴。羊駝是由野生的駱馬祖先演化而來,而馴養的大羊駝則是從野生的原駝祖先演化,而大羊駝及羊駝之間有一定數量的雜交種。
雖然大羊駝經常被拿來與羊作比較,但其實很早就已知道它們與駱駝之間的相似性。卡爾·林奈(Carolus Linnaeus)最早就已經將它分類在駱駝屬中。不過後來於1800年,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將它們、羊駝及原駝從中分開出來。駱馬則被編入駱馬屬中。羊駝屬中的兩個物種,都是胼足亞目的代表,在其腳底下有獨特的肉墊。這一類的動物都被編入駱駝科中,偶蹄目下的其他類別包括有豬科、鼷鹿科及反芻亞目。胼足亞目與它們之間有些親緣關係,有著一些它們的特徵,但在一些地方上又有些不同。
大羊駝最初被認為在第三紀已經在美洲滅絕,當大量發現它們時使得對研究駱駝科及與其他哺乳動物的關係有重要的幫助。現時已知大羊駝曾經不止於生活在巴拿馬地峽以南的地區,在洛磯山脈就曾大量發現屬於更新世的大羊駝化石,而在中美洲亦發現一些較大體型大羊駝的化石。在25000年前的冰河時期,一些大羊駝就曾留在北美洲,包括加利福尼亞州、得克薩斯州、新墨西哥州、猶他州、密蘇里州及佛羅里達州。這些北美洲的大羊駝都屬於Hemiauchenia,現已滅絕。
從上新世至中新世之間,像駱駝的動物就有很多不同的物種,它們在基因上都有不同。後來它們的特徵變得一般化,失去了與駱駝科有分別的特徵。它們與所有偶蹄目的祖先有著共通的形態。
在美洲以外的地方目前沒有發現胼足亞目的化石,所以估計它們是起源於美洲。駱駝科則有可能經亞洲北部離開美洲,因氣候的改變而逐步南下,繼而進行了一些改變。留在美洲的駱駝科,在不明原因下,則被限制留在大陸的南端。在古生物學中只有很少的哺乳動物是大羊駝。
大羊駝
早在幾百年前,羊駝絨毛就已深得古印加皇室貴族的青睞。皇族和那些高官的衣物大部分是用羊駝纖維來織造。他們對精柔、華貴的羊駝毛的鐘愛,也使得羊駝纖維擁有“纖維上帝”之美譽。
令人遺憾的是,公元16世紀前後,羊駝慘遭歐洲侵略者的摧殘。入侵者從本國引進歐洲家畜(尤其是綿羊),隨後,羊駝要麼被捕殺,要麼被趕到環境惡劣的安第斯山脈,也就是高原地區,那裡一片荒荒,多風、乾旱,土地貧瘠,植物稀少。秘魯的歷史學家推測大約90%的羊駝死於16世紀那場悲慘的滅絕。
值得慶幸的是,大羊駝的歷史越來越明朗,從18世紀中葉開始一直持續到今天。18世紀末19世紀初工業革命遍及歐洲。在英國,大量的紡織廠建立,其中泰特斯先生的工廠專門加工,處理羊駝絨毛,他不像其他同行只是加工羊毛,而是壟斷了從南美的羊駝絨毛原料的進口,然後加工成高檔面料。這些面料深受英國皇室的喜愛,並從此開始流行於歐洲大陸的時裝店。再一次,羊駝纖維作為天然動物纖維又博得了皇族的鐘愛,這消息鼓舞了南美的窮苦農民,從19世紀中葉直至現在,這些傳統的養殖者還是把羊駝當作“經濟作物”,他們只需要從這些動物身上剪毛,就可以有不錯的收入。
那麼大羊駝又是怎麼到達世界其他地方的呢?這個問題非常有趣,也有點複雜。最根本的是,在秘魯、智利、玻利維亞,沒有現行的有關羊駝出口的法案。事實上,由於羊駝是這些國家的國寶動物,也沒有進口羊駝的特別需要。但是時至20世紀八十年代,基於南美國家政治、經濟的綜合原因,以及秘魯的恐怖主義活動,這些國家協商達成草案,允許將羊駝出口到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美國、英國、以色列。
這些限制性的出口使得大羊駝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說,羊駝出口到美國,要麼通過海運,要麼是空運。美國大規模的羊駝進口大概持續了從1984年到1998年的14年時間。純種的羊駝進口到美國都要經過羊駝註冊有限公司的登記備案。這份ARI證書是追溯羊駝血緣關係的有價值的檔案,包括顏色、出生日期和其他重要信息。ARI證書上所有的資料都經過DNA血液測試以確保信息的準確。1998年美國飼養者停止進口羊駝的註冊登記,有效抑制了大羊駝湧入美國,維持了美國原有動物的價值。
大羊駝的生殖循環較為特別,雌性是誘導性排卵的。在交配時,雌性會排卵,通常會立即受精,所以它們並沒有動情周期。
雄性及雌性的大羊駝會像人類般以不同的速度達至性成熟。雌性會在約12個月大時到達青春期,但雄性則要約3年時間才會性成熟。
大羊駝
雄性與雌性大羊駝是卧下交配的,時間約為20~45分鐘,在大型動物中很少見。
大羊駝妊娠期為11.5個月。雌性大羊駝不會舔幼大羊駝的,這是因它們的舌頭只能伸出口約半吋,故它們只會用鼻撫幼大羊駝。
閨房繁殖:雄性與雌性大羊駝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被放在同一房間內。
田間繁殖:雌性與雄性大羊駝放在田間一般時間。這是最早的方法,但卻是最低估計出生率的方法。利用超聲波測試,加上時間的考慮,就能計算出幼大羊駝的出生時間。
這是最有效的方法,但需要較多的人類介入。雄性及雌性大羊駝被放在同一房間內,並監察繁殖的情況。後來將它們分隔,並在另一日再進行繁殖,直至其中一方拒絕。一般來說每兩次就有一次會成功。分隔它們的目的要為提高精子數目及保護雌性生殖道。若繁殖在2~3星期內失敗,會為雌性再進行此方法。
大羊駝在交配后2~3星期、6星期及最少12星期可以進行懷孕測試。
吐口水:將懷疑有孕的雌性大羊駝帶到雄性處。若雌性未有懷孕,她會在短時間內躺下準備交配。但若她已懷孕,她會站著不動,吐口水,甚至攻擊雄性。不過有時雌性可能體內激素的問題而拒絕與雄性交配。
黃體素:從雌性大羊駝抽取血板進行黃體素測試,高度的黃體素顯示已懷孕。不過若雌性出現激素問題,體內亦會出現高黃體素的情況。
觸診:直接從雌性的身體內測試她是否已懷孕,這可能會對雌性大羊駝有些風險,但卻也是準確的方法。
超聲波:是最準確的方法,最早可以於45日就能測試出是否懷孕。這個方法亦同時可以知道胎兒的年齡及狀況。
大羊駝吃多種類的食物,養殖者可以選擇多種類的農作物作為大羊駝的飼料。選擇飼料的主要考慮因素包括成本、所需的均衡營養及能量密度。幼大羊駝在成長時較成年的需要較大營養濃度,這是因為它們的消化道還很幼小。
大羊駝
正確蓄養大羊駝就很少會出現吐口水的情況。它們是群族的動物,有時仍會互相吐口水,來教訓低階的大羊駝。大羊駝的社會地位是不斷變更的,可能只是一次小小的打鬥,就可以得到很高或跌至很低的地位。它們的打鬥方式包括吐口水、用胸部互相推撞、用頸來摔跤及互踢,目的是令對方跌倒。雌性一般只會以吐口水來控制其群族成員。
雖然社會地位不斷改變,但它們仍會彼此照顧。如果其中一頭髮覺有奇怪的聲響或感到威脅,它們向其他群族成員發出警號。它們之間會互哼作為溝通方式。
大羊駝發出哼聲就表示感到驚恐或憤怒。大羊駝被騷擾時,它會將雙耳放向後。若大羊駝刺激得利害,它會從胃部的較后位置吐出來液體。
雄性大羊駝在交配時會發出聲響。這種聲音像漱口聲,但更為有力。雄性在高潮時會開始發出此聲響,並在整個過程中一直維持,時間約為15分鐘至多於1小時。
大羊駝有大的上牙,可以用來打鬥及咬對方的睾丸。
羊駝性情溫和,不會戳人,常處於安靜狀態,不會想方設法逃出去,因此不需柵欄。羊駝性喜群居,不能獨立生存。羊駝只在農場固定的地點排糞,因而便於收集和清理。羊駝糞便也是很好的施肥原料。固定的排糞地點抑制了寄生蟲的蔓延。
大羊駝不過度攝食,在採食過程中總是穩步遊走,吃草時切斷並啃食一小部分牧草的尖部或灌木草叢的梢部,因此羊駝天性不會破壞草場。羊駝不會啃樹皮或吃掉整顆樹,但會吃樹葉。大羊駝能產出足夠的羊駝絨毛用來每年做幾件運動衫。大羊駝四蹄是肉掌型,即使走過下雨後的草地,也不會踩壞草皮。大羊駝是一種改良的反芻動物,雖然食草量較少,但能很有效的轉換成能量。作為駱駝科的一員,羊駝對水的需求量也較少。
此外,羊駝也是很好的看護動物,可做其他動物(如羊)的看護,使它們免受食肉動物的傷害。
大羊駝
現在,在南美它們的原產地已經不存在野生的大羊駝了,在秘魯人們提到“羊駝”,除了想到高級運動衫之外,很少有人了解更多。現在羊駝已經在北美確立了他們的地位,更多的人知道了這種高品質的產毛動物,並且一直關注有關羊駝的問題。
南美駝馬屬的歷史追溯到兩千年前。現代理論認為羊駝是小羊駝在六七千年前被馴養后的後代。羊駝的飼養和管理水平在印加帝國時代11、12世紀是達到一個高峰。在這個時期,羊駝和大羊駝的飼養都是由貴族組成的一個特別的國家機構來管理。羊駝是當時最有價值的家畜,集中選育它們可以生產出更多品種的好羊毛,並且保持品種的傳續。羊駝也被用於食用,同時在他們信仰中扮演守護神的角色。16世紀西班牙征服者的到來產生兩個結果。第一是歐洲的家畜以及在秘魯的採礦業的發展。使得羊駝不再具有印加帝國時期的基礎地位。羊駝的數量下降;並且掙扎在貧困中的安第斯山脈放牧人,他們掌握的放牧經驗也逐漸消失了。直到20世紀20年代羊駝纖維才又一次復甦。到80年代羊駝產業成為秘魯成為戰略經濟資源。今天秘魯的羊駝數量佔世界總量的85%,成為一個值得保護的自然經濟資源。直到20世紀80年代,還只有很少的大羊駝,這些都在動物園或是私人的寵物。
上帝賦予了南美印加人為了提高大羊駝纖維質量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在印加部落中,稀有的小羊駝毛是為皇室準備的,而大羊駝則是為皇室或高級官員專用。普通老百姓則只能用大羊駝毛皮做衣服,然而大羊駝毛本身也有跟羊駝毛一樣細柔,但是羌毛的大量存在使得它不能夠大規模的生產。大羊駝最初用來作運輸工具,皮毛、肉、皮革均可用來製成衣物。在南美羊駝也可食用,但不能做運輸工具,今天在印加人看來,飼養羊駝更在意的是羊駝毛纖維的密度,而縮小它的直徑,並且進可能的保證羊駝毛的牢度。西班牙殖民者不僅征服了一切,而且破壞了數年來印加人辛勤換來的高質量的羊駝。早在西班牙侵略之前,羊駝和大羊駝的數量達到數百萬計。短短的100年裡,西班牙將數量減少了90%,取而代之的是羊、牛和馬匹。飼養計劃一直持續了後來的數百年,但都沒能達到印加人那時的數量,印加人將羊駝列入他們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
大羊駝
15年以前,大羊駝只是出現在南美(主要是秘魯1900,000頭)。儘管受進口控制、嚴格的檢驗檢疫制度,也沒有人工培植計劃的扶持,羊駝養殖也有了一定的增長,目前,羊駝養殖基地已經牢牢紮根於澳大利亞、紐西蘭、北美和英國,並且成群放養也在德國、以色列、法國和日本開始嶄露頭腳。
大羊駝行業不僅有豐厚的投資回報,同時也帶給從業者無限的樂趣和滿足。因此,羊駝製品在世界範圍內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投資勢頭日益強勁。
投資優勢:
● ● 大羊駝數量較少,有著獨特的物理特性
● ● 世界各國都有對羊駝毛的大量需求
● ● 人們願意支付高昂的價格購買(近來一頭雄性羊駝在澳大利亞售價高達$126,000)
● ● 投資羊駝已經成為投資稀有動物的一種趨勢
● ● 大羊駝易於料理,而不需要耗費大量心神
● ● 大羊駝是一種優美且具有高貴風格的動物,相當可愛
● ● 大羊駝能在一塊很小的地方茁壯成長
● ● 大羊駝可做山羊牧場高大的守衛
● ● 大羊駝是兒童最完美的寵物——有趣而且友善